人教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例的教学探究

2019-03-18 11:50陈兵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力作用

陈兵

摘 要:本文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研究,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因为地表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与运动中。另一方面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地表,因为内力造就了地表的大致骨架,而外力是对骨架作再次塑造,我们最后看到的地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常见地表形态形成及其变化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课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知道内力的能量来源和三种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三种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理解外力四种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的种类,以及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2.1能够通过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原因。

2.2学会利用图表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域差异及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发展观点。

二、课例教学过程

一名在青藏高原上考察的地理学者,从岩层中拿起一块小石头仔细研究时,受小石子的奇特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这种发现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有没有可能青藏高原以前也曾在海底,那是什么力量使它最终成为世界屋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质作用,它是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

1.1内力作用的概念与能量来源

1.1.1概念:能够引起地表、地壳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1.1.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1.2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地壳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与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包括水平和垂直两种运动。

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熔岩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圈上部的活动,包括喷出和侵入活动。

变质作用:地下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形成其他岩石的过程。

1.3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形。

水平与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为主,垂直为辅。

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那么外力作用又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

2.1外力作用的概况

2.1.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1.2实施者: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等。

2.1.3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3.1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

概念: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位置:地表或接近地表。

产物: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于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流水: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

風: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

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3.3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它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3.4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起来,形成堆积地貌。

流水: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

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弱,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

冰川: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湖等。

波浪:波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三、课例探究意义

本文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研究,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因为地表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与运动中。另一方面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地表,因为内力造就了地表的大致骨架,而外力是对骨架作再次塑造,我们最后看到的地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常见地表形态形成及其变化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的关系。

猜你喜欢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类型判读和影响分析
早上起床空腹喝一大杯水会怎样? 关于喝水你不得不知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钝性外力作用致四肢长骨干骨折99例分析
高三二轮复习课程开发案例(湘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再次骨折的法医学因果关系鉴定3例
发现同学跟外校同学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