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19-03-19 11:05□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王 腾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与现有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把农村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的把“三农”问题放在第一位,突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势越是复杂,做好“三农”工作越具有特殊重要性。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城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向村民对就业增收、城镇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着力优先推进农村建设,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路径谋划不足,地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配置、发展模式趋同等问题突出。

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文明的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人才流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振兴缺乏实干的建设者,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从业者收入,引导专业人才向农村农业方向流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现有的生产模式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受限。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现代科技的发展,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户耕地布局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各农户管理水平和技术的差异造成了同一地块亩产量差距很大,农户之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化肥、农药、灌溉)差距、农民的作息时间也对耕地的亩产量有影响,这就造成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而土地出租的收入相对外出务工的收入来说对生活水平影响不大,出现了耕地既不耕种也不出租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农民对土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农业生产的性质,使得其不像流水线生产一样所有农民都会经历系统化培训,农民对耕地及生产技术、管理都是凭经验,积极好学的农民管理水平就会高一些,农作物产量也会高一些,反之则产量低一些。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由于生产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各家各户亩产量差距不大。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则加速了差距的扩大,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模式,提高了亩产,而一部分农民则由于年龄、经济状况的影响享受不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福利。

(三)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改革开放初期,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黄金期不长,企业质量不高,效益也一般,且以传统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在政府政策热度期过后,乡镇企业又走进了低迷期,注册审批困难、融资困难、销售渠道不畅、基层政府对企业管理理念落后、交通优势较弱等因素使乡镇企业或者农村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困难,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单一,就业机会少。传统的理财观念也是农村收入来源少的一个因素,农村的理财大多是保守型的,手里的资金都用来储蓄而不是投资,然而在正常的通货膨胀率影响下,储蓄投资的收益其实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农民的闲置资金不用于生产投资而存储在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给乡镇企业放款时十分谨慎,造成了农民有钱就储蓄,银行有资金但贷款不敢放给农村企业。农村企业拿不到融资则农民就业机会就少,农民就业机会少则收入来源低且单一,农村的收入来源单一导致消费水平低进一步制约农村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四)政府规划欠科学,各地产业雷同化。“三农”问题已经连续十六年成为了中央一号文件内容,这突显了共产党和国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乡镇政府对文件的解读不同,造成了各地执行起中央和上级政府政策出现了偏差,甚至有的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顾实际,盲目规划。近年来,各地的采摘园、观光园大量出现,内容雷同,服务同质化,人们已经审美疲劳,造成整体竞争力下降,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都与政府的整体规划离不开。

(五)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这些年农民收入有所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国内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我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居住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的不便利不仅对具有专业基础的人才吸引力差,对年轻一代的农民也没有吸引力,农民们都以走出农村定居城市为荣,将成为“城里人”作为理想和奋斗目标。农村的医疗教育卫生条件和城市差距明显,使得农村人想尽办法逃离农村,农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鲜有回农村建设家乡的,城市的技术人员去农村的意愿更低,导致了农村缺乏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有力的建设者。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推动土地流转进度。在大型机械化的生产条件下,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加和年轻的农村大学生留城导致了闲置耕地的增加,土地流转制度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上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得农民即使闲置或者产量低也不愿意将自由耕地出租,改革要先改思想,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挑选思想开明的农民作为试点,起带头模范作用,让农民发现土地流转的优势,土地流转后收益权由出租人和承租人共享,出租土地的农民成为职业化“农业工人”,农忙时做“农业工人”,农闲时在工厂打工,既解放了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知识水平。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的外流使农村生产技术更新迟滞,农村的网络和信息技术落后,使留在农村的年轻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受限,政府应该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农牧业企业加强联系,达成合作关系,从生产技术、科学管理、产后销路等方面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各科研院所定期在广大农村进行技术宣讲,普及耕种和管理技术,建立试验田,让农民对技术的操作、管理的方法和科学管理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各级政府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形成对接,降低农业产品的销售成本。

(三)多措并举,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不是简单的耕种及养殖业为主的单一化生产农村,鼓励农民创新创业,要拿出具体的措施,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降低农村企业的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鼓励农村创办个人合伙制企业,要拿出养孩子的精神来培养扶植农村企业,而不是把企业当乡镇的摇钱树动辄向其摊派费用,降低农村企业的融资难度,鼓励更多农民企业家的出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依托新型经营主体,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乡村振兴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促进农民个体工商业和合伙企业的发展,也会吸引部分青年劳动力向农村回流,带来新的技术和思想,使农村变得有活力。

(四)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建设模式雷同,产业结构相似,使得建设成果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对此,各县要对各乡镇统筹规划,乡镇政府要对所辖的各村做整体规划,根据各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项目,政府部门不能放任各村自行发展建设,要通过统一规划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

(五)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向农村流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生活环境与科教文卫和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的人才流失,反过来人才流失又使得管理者及规划者的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了规划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农民利益换来的,现在国民经济水平发展上去了,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资金向农业农村回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入,客观面对“逆城市化”现象并合理引导,使农村有条件、有底气留住现有劳动力,吸引有技术的劳动力向农村回流,加大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薄弱产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向农村流动,为来到农村的劳动力解决教育、医疗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