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19-03-19 19:09
广东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第二课堂水产

王 旭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王旭

(辽东学院农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3)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区域性农业院校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指引了明确导向。文章介绍了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围绕运用多元实践模式、打造第二课堂平台、引入校企合作机制三个层面,探讨了区域性农业院校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区域性农业院校;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当前“提质减量”已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主导要求,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性农业院校更应当立足于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导向,推进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技能应用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1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

1.1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要想切实推动水产养殖学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要前提便是合理调整实验教学所占据的比重,围绕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水产动物营养学等不同学科适当增加实验设计模块,并引入1~3 个综合试验、设计实验与基础验证试验等不同实验形式,保障课程实验在整体学科体系中占比超10 %。

1.2 创新引入第二课堂

以第二课堂作为日常教学延伸出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实践内容的选择,强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训练,借助完整性、连续性的实践过程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掌握水平,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领域的有效延伸。

1.3 创设实习实训机制

在实习实训模块上,基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应注重围绕水环境化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实习周的创设,明确实习实训的考核标准,并依托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企业日常工作需求、企业文化的演讲活动,实行“工学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的机会。在毕业设计方面,可以创设“双导师制”,由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担任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应用实践能力[1]。

2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运用多元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硬件基础设施

一方面应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例如针对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鱼类学等专业课程增加其实验学时,并结合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当前水产养殖学行业发展需求,在原有基础验证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应用型与设计型实验,借助实验巩固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保障实验类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占比超10 %。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完善硬件基础设施,针对生态养殖实验室、大宗淡水鱼病害防控实验室等硬件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修维护与更新,合理调配教学资源进行专业实验室扩建,为观赏鱼类养殖、水化学等实验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平台,从而依托完备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后期实习实训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打造第二课堂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为使毕业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学习实践经验,应着重依托第二课堂学习平台辅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依托多项活动版块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例如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观赏鱼养殖活动,并针对部分养殖设备做好简单的维护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依托科技服务技能战略,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基层为乡、村养殖户提供上门服务,真正引导学生接触到一线养殖工作环境,了解当下病害防控情况,以此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互利共赢;利用暑期、寒假等时段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由系部牵头将学生分配到由专业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中,真正引导其参与到课题实验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基础认知与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暑期引导学生进行下企顶岗实习,使其明确当下水产养殖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工作技能需求,进一步引导其在丰富专业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2.3 引入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强化实习实训教育

农业院校应当自主完成教学体系的调整,注重增设鱼类学等专业课程实习周,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添课后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课题引导其尝试寻求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区域范围内某养殖水域的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由学生深入养殖水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收集其养殖环境、渔业资源类型、开发利用特点等信息,进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农业院校还应当积极利用校企合作机制,与区域范围内的农牧企业构建产教联盟,实现生产实习模式的进一步巩固完善。例如建立“厂中校”,引导学生深入养殖工厂中与工人保持同样作息与工作强度,使其真正参与到生产全过程中,收获职业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进一步为向企业输送满足岗位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2]。

3 小结

新时期高校应当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学科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积极推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合理调整实践教学在整体学科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实习实训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韩英,陈松波,刘敏.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4(01):1-3.

[2]杨东辉,伦峰,李峥.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25(03):135-137+140.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18

1.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水产饵料微藻的高密度规模化培养及应用》(编号:ldxy2017016);2.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创新团队建设——生物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建设。

王旭(1979- ),男,汉,辽宁省丹东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S96

C

2095-1205(2019)04-33-02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第二课堂水产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加油!水产人!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