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019-03-19 19:09陈燕妮
广东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阳光心理健康育人

陈燕妮



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陈燕妮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健康和幸福。将传统注重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转向注重大部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积极心理学;高校;阳光心理

1 构建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是近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该理论的形成以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主张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传统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心理问题、危机事件的处理,而这类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实际所占比重比较少。[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培育 广大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探索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传统注重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注重普遍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构建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工作思路

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遵循以下工作思路:秉承积极阳光心理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按照“面向全体,凸显特色,注重品质,提高实效”,注重夯实基础,着力破解难题,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阳光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广大师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品牌活动和咨询服务”等六个方面,打造六位一体的阳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着力打造阳光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效应,切实凸显心理育人在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顺利完成学业和成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构建高校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完善工作机制,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学校领导体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着力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全力保障阳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构建“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创新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公共课部心理教研室、班级 (宿舍)组成的“五级联动”工作网络。三是健全校院二级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校院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组织,各院系心理工作站则负责院系特色心理活动和特色成长辅导活动的开展,强化院系工作职责,充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移、重心下移”。四是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挖掘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育人元素。凝聚各部门力量,发挥教师、学生朋辈等育人主体功能,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心育工作共同体,推进全体师生协同育人的机制。

3.2 搭建心育载体,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平台保障

一是实体平台建设。学校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优化中心的硬件设施与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各院系建设好心理工作站和大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同时,建立校内外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为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培训提供场地。二是网络平台建设。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易班等现代化的信息媒介,搭建立体多维、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线上线下“双路径”创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 加强队伍建设,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人力保障

一是打造专业化的心灵导师团队。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吸纳校外心理专家、心理医生等组成的教师团队,定期选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参加省内外的专业培训与督导。同时,依托心理老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带动其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二是组建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成立“学生朋辈交流互助中心”,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知识丰富、乐于助人的朋辈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朋辈互助的功能,打造“朋辈互助”双赢工程。

3.4 加强课程改革,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条件保障

一是完善心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已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优化已开设的《双创型人才职业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成效,打造“双创人才”工程。进一步创新研发心理选修课,如《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婚恋心理》、《情商管理》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开展课程教学研究。通过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举办心理课程教学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攻关心理科研课题,优化心理课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3.5 打造心育品牌,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动力保障

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主,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打造特色鲜明的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一是日常活动品牌化。如学校层面主要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依托,创新举办阳光5.25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心灵成长。二是主题活动品牌化。以校外德育实践素质拓展基地为平台,与益阳市红十字会合作,每年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福利院、益阳市敬老院、社区等,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开展心理帮扶有机结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自信、自立、自强,创新打造“扶贫扶心”铸魂工程。

3.6 优化咨询服务,为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优化预约与咨询,形成“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与面谈咨询”相结合、“团体心理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与特色成长辅导”相结合、“教师心理咨询与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多形式心理帮扶方式,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困惑、学业压力、职业生涯困扰等心理问题。二是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用科学的心理测评软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三是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落实“五早”预警机制和“五个一”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学生。

[1]张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08):10.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4.56

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中“团体心理辅导与素质拓展”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的研究成果(NO:18MS35)。

陈燕妮(1985- ),女,湖南益阳,汉族,硕士研究生,政工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

G441

C

2095-1205(2019)04-96-02

猜你喜欢
阳光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