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油画的艺术特点探究

2019-03-19 08:47闫佳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写生肌理农民工

闫佳玲

摘 要:忻东旺的离世不得不说是中国油画界一大损失。忻东旺善于画肖像,尤其以农民工的形象表现最为深刻。这些农民工形象大多是写生绘画成就的,写生的特性就造就了他画面中流畅的线条,并且还有画面中画家用笔和刀形成的肌理,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特点。本文从其农民工题材的选择绘画中线元素的运用和肌理的表达和直面客观人物写生四个方面来分析忻东旺绘画中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农民工;线;肌理;写生

一、农民工题材的选择

正如画家吴冠中所强调:画家是从苦难中来的。忻东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从画“炕围子”的民间画匠到打工仔,最后成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高校教授,忻东旺成长与崛起极具平民逆袭色彩。从某一方面来说,绘画是画家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优秀作品必然或隐性或显性折射出他生活的环境。忻东旺绘画人物选择的多是农民,或者农民工。他从小在生活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农民,从小耳濡目染让忻东旺对他们的形象尤其的熟悉,从北京进修回山西路上,他看到一群背着大大小小包的农民工,看着这些农民工他就有一种亲切生动的感情,这样内心反应正是因为其常年农村生活让他对农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情。

不可否如,不是只有忻东旺一位画家有这样人生经历,但是在绘画题材选择上,像忻东旺这样执着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有达到忻东旺的高度与深度。并且忻东旺具有很强的艺术敏感力,选择农民工这个题材除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体现出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从作品看,画家并不是把农民工这一群体当成一种异类来看待,而是把自己看成他们中的一员,不是抱着一种怜悯、可怜的心态。对于农民工这个其作品题材的主要群体,画家给予了农民工更多的尊重、关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忻东旺在《裸M》创作札记中曾经说过:“我竭力在他们的身体中感受到那种曾经作为社会转制过程中占据岗位,而后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作为人子、人夫、人父赤裸裸的挣扎。这几乎是一种壮举,我感觉到这是人生的悲情。”没有经历过贫困、感受过那种挣扎的人是很难从如此深刻的人性角度去窥视裸模内心世界的。

忻东旺一直都用一颗赤子之心为农民工造像。就全身像而言,忻东旺笔下的农民工形象大多都是矮小的,这种矮小是画家刻意为之,他希望通过这种刻意变形后的人物形象暗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给农民工们带来的负担。而对于其人物造型的描绘上,其人物形象都略微有些呆滞,或者僵硬地立着,或者蜷缩的,眼神中没有光亮,嘴巴微微张着,好像想要诉说什么,但是有所胆怯不敢大胆说出来。就是这样用心、真挚写实的描绘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引发观众的无限思索。忻东旺对于农民工的描绘如此用心,如此感同身受,其作品也被称为“时代的印记”。

二、线的运用

油画虽然最初是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但是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了艺术家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忻东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在研究西方油画造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线。忻东旺1986年考取了山西晋中师专的艺术系,山西历史悠久,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佛教艺术和石窟艺术丰富多彩,晋祠和双林寺的泥塑中重视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在去中央美院任教的应聘过程中,刘聚德回忆:在面试中,忻东旺没讲油画,却大讲汉唐俑、廟堂泥塑的造型。由此也可以说明,中国传统艺术对忻东旺影响深远。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用很强的线来造型的痕迹,这是因为忻东旺秉承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神理论。

在忻东旺油画作品中,不论是在起形阶段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上,我们都能看到线的存在,在起行时用流畅的线条勾勒轮廓,部分线条也保留到了创作的最后阶段。留到最后的线条并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性,而是准确地覆盖在人体结构上,加深棱角,从而让人物的形体更加完整。他到绘画生涯的后期,尤其是2010年以后,对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从2011年的油画作品《悟》中人物的局部可以清晰看到线条造型的痕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线流畅地勾勒出的鼻翼的造型、耳朵的造型和脸的轮廓线。要相较于用明暗造型,用线造型对画家的基本功要求更高,要求画家对客观对象有很深刻的认识,要求画家有很强的组织和用线的概括能力。忻东旺在2012年的作品中对线的运用更是无处不在,作品《父子兵》《海女》《还行》《古玩》《古风堂》等,对于线的运用是无处不在的,人物的眼神、皱纹、稀疏的眉毛、嘴唇的形状、服饰的造型、手的造型等都通过最朴素的“线”去进行表达,并且这个时期忻东旺常用丙烯作画,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丙烯颜料可以用毛笔作画,对于他线条运用而言,使用毛笔作画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他认为:“中国绘画的写意语言,将传统的笔墨意趣与油画技法相结合,但是视觉样式上仍然被西方的模式所束缚。解决的关键在于自信和个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候忻东旺对于线条的使用已经得心应手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时候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的线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了他的油画创作中,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的线对他油画创作渗透不是生硬地把线元素搬到他的绘画创作中,而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线的深刻理解,把其“以形写神”的精神运用到他人物创作中去。

三、刀笔结合的肌理

刀与笔交错出来的肌理,在忻东旺的油画创作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用油画刀和笔产生的肌理,还是受他最熟悉的农民工形象所影响。忻东旺结合在美院进修后的感悟、油画表现的写意性与农民工建筑工种的特点,把油画颜料和水泥联系起来,把油画刀和抹腻子联系起来。刀笔结合出来的肌理也是为了摹仿农民工用腻子抹墙,笔触大小不一,构成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

油画一贯就被认为是最具表现力的画,忻东旺对肌理的运用更是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独特的震撼。其成名作《诚城》在画刀和笔触的呈现上表现出一种上扬有激情的感觉,从《诚城》的局部中间的两个农民工可以看出,在处理亮部时画家采用了一种刮的直接表现手法,和人物的暗面的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忻东旺的《适度兴奋》创作于1997年,这幅画中的主人公是他曾经任职过的学校的两名学生。把这幅画和之前的《诚城》进行比较,我们就能看出前后的联系和区别。在《适度兴奋》中,刮刀的使用发生了变化,虽然仍然能在画面中看出一些痕迹,但这些痕迹与之前提到的《诚城》对比,《适度兴奋》对形体的表现明显更直接。忻东旺2008年创作的作品《金婚》中,两老者相互间别扭的神情、稀疏的头发、男老者交错的双手,都被忻东旺用画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对于人物的衣物、头发和亮部,被画家用一种粗犷的手法表现出来。衣服的细节表现显示出画家刻意把笔触的大小进行比较的良苦用心,增强了画面的层次,画面的肌理在这种平整与粗糙、大笔触与小细节的对比中得到加强。在忻东旺随后的作品中,刀笔的使用越发灵活多变,能够随着形体结构的需要呈现出微妙又准确的效果,也可以表现出物体斑驳、肌理丰富的效果。

四、直面客观人物写生

忻东旺的艺术之所以能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震撼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是面对几张照片来完成。从1996年《客》以后,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面对客观人物去写生创作成的。他画中的人物往往比模特眼里的自己更像本人。他非常喜欢直面模特的创作,他善于从客观对象的外形下感受出客观对象潜在的神态。画家以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在提炼与概括中发现艺术的形式,并同时赋予了客观对象生命的信息。忻东旺曾经说过:“对于绘画来说,面对自然和人物的写生除了视觉反映的相貌特征之外,还对自然对象、呼吸气氛、温度和活动等生命征兆对表象的潜在影响,作用于我们心理上的感受而激发出对视觉认识的心理主动性,进而成就写实绘画艺术的语言品质,以具有文化指向的心理真实感沟通绘画与观者之间深刻联系。同时也只有基于写生的‘场效应才能刺激艺术语言的表现生机,才能强化写实艺术的生命力。”从他1996年以后的绘画作品中,也能看出忻东旺对于直面客观人物写生的喜爱。

2008年,他在课堂上完成作品《夏日的思辨》,其模特是一位来自湖南并且和班级中学生年龄相仿的人。来美院当模特似乎只是他的权益之计,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电影厂外追寻自己的梦想,画家在客观人物的窘态中读出了客观对象强烈的不逊。客觀对象的眼神向他身侧瞟去。画家抓住了这一动态,表现出了客观对象散发出的那一种震撼人的气质。这种特定的眼神也是画家写生的结果。也只有写生才能让画家感受到客观对象的内心,并且通过一瞬间的眼神去反映出客观对象的内心世界。这种客观对象的一瞬间表情通过写生定格在画布上的作品,在忻东旺的作品中有很多,上文我们提到的作品《金婚》画面中两位老人的表情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

忻东旺在自述中也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我将为此继续奋斗,五十岁虽然是超越了生命跨度的山头,但艺术的高峰是我永远攀登的方向。”虽然忻东旺已经离世,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来让我们感受他作品中艺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忻冬旺.细节忻东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艺术中的生命:贾方舟对话忻东旺[EB/OL].[2019-10-15].https://cul.qq.com/a/20130428/000035.htm.

[3]忻冬旺.我的自述[J].晋中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写生肌理农民工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