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756个娃儿:大山里走来最美的“父母”

2019-03-21 03:48可儿
分忧 2019年3期
关键词:陈果父母夫妻俩

可儿

在大山之中仰望蓝天

1999年元月,陈果和妻子回元顶村看望父母,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小山村,元顶山上云雾缭绕,鸟儿欢唱。然而另外一幅场景却闯入了眼帘:田里,一位六旬老人正忙农活,两个孙子,大的约6岁,小的约4岁,在一旁玩耍。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满头大汗的老人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小孙子身上,叹口气继续干活……

回城后,陈果久久忘不了田间的那一幕。过了两个月,陈果和妻子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里的生意,回老家自费办学。随后,夫妻俩将老家的堂屋改造成教室,院坝用作操场,请木匠做黑板,加工桌椅板凳,置办教学用品,开办了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与此同时,夫妻俩将做生意存下的几万元钱也全都花完了。1999年秋季第一次招生,幼儿园和一年级就接收了七十多名学生,哥嫂外出务工,也将两个侄儿托付给他们。

2002年春季开学时,村民杨清科找到陈果:“我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孙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了,家离学校太远,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我想把孩子寄住在你家。平时我帮你干些农活,算老叔求你了!”陈果不好推辞,便答应下来。这个消息一传开,一些亲友纷纷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送过来,短短一个月,住进他家的就有13个孩子。

学生离家远,有时候就在陈果家借住,为此夫妻俩干脆腾出两间屋子免费给学生住,慢慢地,一些孩子开始了寄住生活。2005年,陈果夫妇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和他们一同转入元顶村小学的,还有在学堂就读的几十名学生。2007年,学校同意留守孩子们住进学校,与此同时,留守孩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共来了七十多个留守娃娃。在学校教学楼内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宿舍,这就是陈果和张蓉夫妻俩的家。屋里有两张床,一大一小挤占了大部分空間。陈果说,小床是给小一点的孩子们准备的,因为小一点的孩子不会睡觉,容易受寒感冒和尿床,所以小一点的几个孩子都和他们夫妻住一起,方便每晚照看。

从做饭、洗衣、喂饭到辅导作业、开展活动,教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爹妈该干的活,陈果夫妇全包了。杨清科的孙子就一直寄住在陈果家,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孩子上三年级,每次提起陈果夫妇,老人就眼睛湿润地竖起大拇指。“有陈果、张蓉两位老师照顾孩子,我们在外打工的家长真的放心。”邓淇、邓莉姐弟俩的妈妈说。

在老师和父母的身份间转换

夫妻俩既当老师又做爹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天的生活节奏比大城市的白领还要紧张充实: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给孩子们做好早饭、穿衣梳头、整理床铺,紧接着就要上课、安排课外活动,趁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抓紧备课。下午放学后,除了辅导作业、做晚饭,还要帮助孩子们与各自的父母视频聊天,增加他们的亲情,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能睡觉,夜里,还要叫醒年纪小的孩子起床尿尿。

一天夜里,一个9岁的孩子突发急性中耳炎,村卫生所条件简陋、无法应对,夫妻俩只好一个人骑摩托车、一个人抱着孩子,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带孩子到乡中心医院治疗。等凌晨时分回家时,发现自己5岁的小女儿躺在凳子上睡着了,一摸女儿的身体,全身滚烫,夫妻俩这才知道孩子发烧了……

18年来,他们共送走了8届毕业生,照料了756个留守孩子。

曾有人记录过陈果夫妇的一天——

就着窗外晨光,陈果夫妇二人,蹑手蹑脚穿好衣服下了楼,走进厨房烧火洗菜,轻轻搬动着锅碗瓢盆,开始给孩子们准备早餐。

刚下过雨的大山里天气有些微凉。和往常一样,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操场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12点58分,孩子们在教室午休,陈果、张蓉夫妇回到二楼办公室,把备课本当做枕头,趴在桌上午睡。13点14分,短暂的休息之后,陈果直起了身子,伸出右手按摩了几下自己的肩膀,开始着手写教案。随后,张蓉也醒了,拿过一摞数学作业批改起来。村小里的孩子都是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小朋友,张蓉每天除了上课教学,还要关心年幼小朋友的生活起居。

午饭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张蓉的看管下,趴在课桌上小憩。在学校里,常年有五十多名长期留守的孩子和老师们一起学习生活。15点40分,张蓉到孩子们的宿舍里,把一床床棉被抱出来晒,“晒得暖和和软绵绵的,孩子们睡觉盖得更舒服”张蓉笑着说。

21点37分,洗完脸以后,几个孩子缠着张蓉要听故事。张蓉搂着他们,“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戴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天鹅绒的帽子……”不知过了多久,孩子们都睡着了,张蓉把他们一个个抱上床,脱下衣服鞋袜,给他们盖好被子,又把三间宿舍的几十个孩子挨个看一遍,才放心地下楼打扫教室卫生。等到忙完了,月光静静洒在地上,周围只剩下“吱吱”的蟋蟀声。再看表,已经是深夜23点42分……

然而这只是平日,周末才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不仅要将几十个孩子的衣服、鞋子清洗干净,还得组织孩子们洗澡、洗头,打理个人卫生,当然还得准备丰盛的饭菜给孩子们打牙祭……

虽然照顾这么多孩子很辛苦,但夫妻俩总是欢欢喜喜,因为每当听到孩子们叫他们“果爸和张妈”的时候,都会由衷感到幸福,因为他们见证了这些小家伙的成长,收获了这么大的一个温馨家庭。

让孩子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

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读完高中、大学,还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每当他们回来看望陈果和张蓉,叫一声“果爸、张妈”,就是夫妻俩最快乐的时候。张蓉的手机上一直保留着一条短信,那是一个自幼失去父亲、在陈果和张蓉家生活了10年的孩子发来的,短信上说:“感谢老师把我们养大,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在我的心里,除了亲生母亲,你们就是我最亲的亲人,能当你们的孩子,我感到无比幸福。”每次夫妻俩读着短信,都会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

从办家庭式学堂到转正成为元顶村小学教师,夫妻俩的收入一直不高。然而,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们的坚守。有人高薪聘请陈果改行,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些孩子离不开他们。2017年“五一”长假,在成都读书的小淇和在饭店工作的金涛,回来看望他们,见果爸和张妈太辛苦,硬是不许他们进厨房,主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弟弟妹妹做饭菜,特意让“爸妈”品尝他们的手艺,吃着孩子们做的饭菜,陈果夫妻无比幸福!

元顶村小学已经收到赠送的电脑、电话、电视机,以及大量体育器材和图书,学校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孩子们的宿舍有了衣柜,还换了漂亮的新床,学校建起了蓄水池、浴室,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从此用水更加方便。

学校门口的松树,是陈果夫妻二人刚来学校时种下的。如今,已经长到近20米高,笔直的树干参天而上,树上挂满了松果。陈果站在校门口,望着这棵树,轻声而坚定地说:“我们一定倾尽所能,像培育这棵树一样,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之才。”

夫妇先后被评为“感动巴中·2012年度人物”;2015年“川东北片区师德楷模”,2015年全国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2016年“感动南江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家庭”。

夜深人静时,夫妻俩看着那些孩子熟睡的小脸,总是满足和幸福,他们整整18年的时间,做了影响自己和孩子们一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也让自己年迈的时候想起来就微笑。

责编/昱青

猜你喜欢
陈果父母夫妻俩
暗恋疗愈系
陈果和他的树
Wenzhou Woman’s Journey towards Grandmaster of Memory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
The Limited Role of Styles of Thinking in Understan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onsumers Branding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