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交电视新闻在“移动”中释放“动能”
——以洛阳广播电视台移动电视《公交快讯》为例

2019-03-22 00:42张远洛阳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快讯洛阳公交

张远 洛阳广播电视台

随着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大建设、大发展,以公共交通车载为主的移动电视存量市场也相应平稳快速增长。其“视频”正在突破传统电视人的认知疆界,不仅成为公共交通广大乘客路上的“娱乐载体”、政务信息的“发布平台”,而且成为党和政府舆论喉舌的“一线阵地”,备受大众的青睐。然而,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力冲击和移动电视本身的鲜明特征,如何让公交电视新闻在移动中释放“动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笔者以洛阳广播电视台移动电视《公交快讯》为例,结合自己平时策划、审看该栏目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路径。

一、依据公共新闻传媒功能,提供舆论强音动能

作为民生类新闻资讯栏目,《公交快讯》自开播以来,我们坚持用解惑的内容、解闷的形式、解气的态度、帮忙的姿态,传播正能量,用“大民生”向百姓传达各项政策法规,解读和解释中央政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在栏目设置中,根据国家的政策走向、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设立《政策发布》《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惠民实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让市民共享洛阳发展红利》《脱贫攻坚进行时》《新春走基层》等不同版块内容,尤其是在“两会”期间,特别推出《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系列报道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系列报道,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在拍摄制作《市民谈感受话变化 收获满满幸福感》节目中,我们依据移动电视车载终端覆盖的广泛性、内容播出的强制性和洛阳市公交受众群体的高比例与流动性,通过采访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市民,将自己切身感受的变化,交通、住房、环境的改善,通过镜头表达出来,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二、精准对接公交受众需求,提供相亲相爱动能

好的民生新闻,有内涵、有温度、有力度。公交移动电视面对的受众是公交乘客,如何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必须找准需求点,不搞“高大全”,提供相亲相爱的动能。在视频泛滥的时代,现在的受众有更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微小的、具体的、平凡而富有真情实感的故事。正如人们所说,“概念来来去去,观点层出不穷,唯有故事永驻人心”。在《公交快讯》《我为正能量代言 做最美洛阳人》版块,第三十二期《杜遂卿: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节目中,讲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转业军人,在担任长春路办事处嵩山社区党委嵩山家园党支部书记期间,为居民调解矛盾、给社区党员义务讲党课,资助贫困学生、随时上门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公益事业。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是细节化的展现,让人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共鸣。同样第六十五期《一场跨越时空的婚礼》,新娘高丹是我市一家培智学校的老师,新郎郭阳阳是一名远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消防战士。因部队突然接到任务,无法如约举行婚礼,为了遵守对彼此的承诺,两人最终决定办一场跨越1900公里“视频婚礼”。婚礼以天各一方、跨越时空的特殊方式既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让观众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撼。除此,我们还根据乘客乘车时间短、走着看、心里闲等特点,适时滚动播出天气预报、车祸警示、法治案例、车辆限号等信息。

三、引导受众广泛参与,提供互动传播动能

众所周知,新媒体环境下,传授关系发生了变化,媒体受众逐渐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公交中有人看、朋友圈有人转发、社会上有人议论,这才是影响力。在设置《公交快讯》议题时,我们变“与我无关”为“与我有关”,把公交乘客吸引到参与议题设置的意图中来。比如,我们先后播发的《洛阳建成开放103座城市书房 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我市失业保险金下月起上调144元》《洛阳城区建成1100多个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服务节目,不仅让城市更有温度,也让市民心里更加温暖。在《惠民实事获市民“点赞”未来发展靠大家“添砖”》互动部分,定期对市民进行街采,看看市民们感受到的洛阳变化,听听他们对于洛阳发展的心声,真正地让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特别是今年3月5日,我们节目组在接到孟津县横水镇西沟村贫困户范赖因为大批红薯粉条积压的求助电话后,立即赶赴孟津西沟村。通过建立爱心微信帮扶群,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使这批红薯粉条实现了扫码识别加工者的姓名、所在村组、联系电话和产品特色等。接着,我们以《山货有了“身份证”,脱贫路上阔步行》为题,在《公交快讯》栏目中播出,结果引起全城尽扫“二维码”。短短半年时间,全村贫困户通过微信群获得了数百份订单,共计20余万元的收入。

四、用“短平快”的新闻,提供吸引受众瞬间注意的动能

公交移动电视收视方式和传播特点,决定了所播出的节目必须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满足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在新闻采访中,为了达到传播效果,我们在制作《公交快讯》时,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发生现场,观察发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用简洁的语言,直观的感受,制作出短、平、快新闻。比如:在播发的《王城大道快速路洛河以南段全线通车:实现“无红灯”快速通行》新闻中,接到王城大道快速路通车消息后,记者立即奔赴现场体验通行状况。记者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向乘客展示了:经过11个月的持续攻坚,北起隋唐园立交、南至南环路的王城大道快速路洛河以南段全线通车。沿线照明、隔音屏障、标志牌等配套设施安装到位,交通标志线施画完毕。其中隧道全长1033米,高架段全长6790米,全线实现了“无红灯”快速通行的过程,使乘客身临其境。最终把“市民驾车从隋唐园立交可以通过隧道、高架直达洛阳龙门站综合交通枢纽二层送客匝道,全程用时将缩短至5分钟;伊洛路方向及涧西、西工等地市民前往高铁站也将更加便捷。”这一结果,通过无线传输,第一时间传播给观众,使全市101条线路同时播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获得市民纷纷点赞。

除了传播的方式,内容的视角也是决定是否能吸引受众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新闻作品的表达要“平”,这里的“平”指的是新闻的贴近性原则,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以百姓为中心,围绕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话题,将最实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例如:在播发的《异地车牌洛阳审车越来越方便》新闻中,悬挂外地车牌的车辆,在洛阳审车,还需持异地车管部门开具的委托书才能审车,这让许多车主感到非常麻烦。随着全国“放管服”政策的实施,异地审车变得越来越方便,现在只需要携带车主的身份证、行车证和保险单即可实现审理。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同时还有《经济适用住房“万鸿园”项目20套余房公开认购》《洛龙区首批13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甘肃路已经通车“一线天”成为历史》等,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贴近受众。

另外,新闻传播的速度,影响着能否吸引受众瞬间的注意。这就是最后要说的“快”,这里的“快”是指新闻的及时性。西方新闻界有一个说法: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所以,及时获取新闻材料,抓住最新鲜、最具有价值的事实,第一时间传播出去,成为为受众的“全时全速服务平台”。我们在编辑制作过程中,将政务信息图片化、资讯信息简洁化,精准、及时、快速地传达乘客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少跑腿 信息多跑路》《提醒!龙门高铁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通行线路有变》《从8月起,手机用户会收到通信账单》《哈罗单车在洛阳设禁停区 单车停放不能再任性》《创新改变生活:无人拖拉机“亮相”洛阳》《胶囊“宾馆”亮相医院 方便患者家属陪护》《洛阳:冬季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让利于民》《两站之间加一站 居民满意多一点》,用这些标题式的短新闻,准确贴切、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传递出乘客关注并受用的信息。

实践证明,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未来打造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将通过汇聚力量、链接动能,用特质的新闻吸引受众“瞬间的注意”,为社会提供普惠式知识教育,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集散地。

猜你喜欢
快讯洛阳公交
洛阳正大剧院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快讯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等公交
出版快讯
快讯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