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光线景观呈现与时空建构

2019-03-22 00:42姜南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光线时空纪录片

姜南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

在众多影片类型中,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珍贵的影像记忆。纪录片的种类繁多,有自然纪录片、战争纪录片、人文纪录片等。其中,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以光影艺术来构建历史,达到“以史鉴金”的重要目的[1]。是对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现代表达。“光线”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创作元素,不仅能够呈现作者心灵当中的“景观”,而且能够刻画时空,打破时空的隔阂,提升纪录片中景语的作用[2]。

一、光线与景观呈现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光线”的运用是创作者情感的延续。在纪录片的景观呈现中,为了保持影片的“真实性”的同时,加强对受众情绪的调动,创造更加适合的意境氛围[3]。通过“光线”的调动,来强化某一景观或某一片段。

以《河西走廊》中的《苍生》篇为例。为了强调片中紧张的气氛和丢失国土的悲愤的情绪,纪录片中对“光线”的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冷光源,辅佐以明暗变化的“闪电”,有效的突出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和争执不休。同时,模拟月光的“光线”,赋予了纪录片惊心动魄的画面刺激。在这里,“光线”发挥了其对人体大脑的刺激作用,通过“光线”认知,实现了画面刺激-知觉刺激-反应刺激的过程,让受众在观看本篇的时候,能够最快速的将自己带入到纪录片的场景中。

此外,“光线”还肩负着纪录片中情景交融和意境构建的功能。还是以《河西走廊》中的《苍生》篇为例。为了再现鄂本笃的心理情绪,让受众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在这一段的景观呈现中,“光线”以“油灯”的柔弱“光线”为主,通过这种来自“油灯”的“光线”,营造直观外化的心理情绪,以此表现人物更加深层次的潜意识活动,让景观呈现具有更加意向性的历史语境。

二、光线与时空构建

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光源的存在与变化可以有效地呈现出历史的时间演变及其隔离感,营造出别具特色的空间场景及氛围。历史文化纪录片对时空的构建是有所区别的[4]。“光线”对时间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时间的流动上,即转眼间沧海桑田上,表现的是历史的时间演变。“光线”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集中于环境的真实上,即在二维平面中创造“真实”的历史景观。通过这两种运用,历史文化纪录片得以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增强影片的真实感,赋予影片更强烈的生命感和运动感,让受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能够更有代入感。

“光线”在进一步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增强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历史厚重感。以历史文化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例。在本片中,为了增强时光流逝的感觉,画面中采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光线”的变化十分的迅速,在这种迅速的“光线”变化修饰下,受众仿佛瞬间穿越到数千年前的秦皇汉武时期。

而在空间的修饰上,通过光影的前后配置和明暗安排,加深了空间的深度。还是以历史文化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例。在本片中,人物的“光线”变化是随着人物的空间位置和衣物而变化的。前景的人物着灰衣,“光线”最暗;远景的人物着白衣,“光线”最亮。这种前后影调的对比,以“近暗远亮”的“光线”安排,加强了视觉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受众在观看画面的时候,可以建构真实的空间感觉,在纪实中爆发出影像的冲击,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体验。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光线”的运用是书写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重要元素,是一部合格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骨架所在。“光线”的运用可以在景观呈现中,表现创作者的创造意图,在确保纪录片“真实”的前提下,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性。同时,利用“光线”的不同运用,创造者可以在有限的纪录片时间中,提高叙事时间的“效率”,提高观众的认同度。总之,对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精心设计的“光线”可以有效提升纪录片的真实感的同时,达到最大化的视觉影响。

猜你喜欢
光线时空纪录片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纪录片之页
时空之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