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推广的经济效应与语言红利

2019-03-22 02:38苏剑葛加国
江汉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

苏剑 葛加国

摘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文化走出去战略应该注重语言推广的经济效应,语言推广能够通过网络外部效应与产业效应衍生语言红利。语言红利指的是语言资源、语言能力以及语言行为对个体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国际贸易中获取语言红利对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汉语言国际推广初具规模,但是还没有产生规模语言红利。获得语言红利的主要策略包括语言推广的合作经济思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主要表现为多语言营销策略;语言推广的追踪统计策略与注重语言红利测算;考察与研究孔子学院的全球分布等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语言红利;语言推广;网络外部性;产业效应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语言距离的经济学测评及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引力模型的拓展与实证”(13CJL041);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科研项目后期资助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语言红利评估研究”(HQ135-31);山东大学青年团队项目“语言的经济学意义:制度、产权与人力资本”(IFYT17031)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2-0031-05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促进了互惠双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然“一带一路”是区域合作与贸易的顶层设计,那么就离不开作为互动工具的语言,更为突出的是研究语言以及语言行为对实现“五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语言互通是贸易相通以及民心相通的关键所在。

围绕该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推广的重要意义。学者们主要研究西方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及对汉语言推广的启示,代表文献有张西平和柳若梅(2006)①、张天宇和周桂君(2016)②、董雪峰和彭爽(2015)③。就我国而言,主要探讨孔子学院的建设策略,这偏重于语言学的研究,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道理,甚至语言推广的成效需要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评估。但是较少有文献厘清语言推广的经济学内涵,也鲜有文献研究语言推广产生语言红利的传导机制。第二,语言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阐释语言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文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何刻画语言,许多学者在计量模型中设定语言为虚拟变量,研究共同语言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如Rose(2004)④。也有学者利用语言距离刻画语言变量,研究语言差异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语言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与制度属性,这些研究已经开始关注语言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我们偏重于语言推广的经济效应,研究语言推广产生语言红利的经济学机理,考察我国语言推广的现状并分析语言推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赚取语言红利。不同于国际贸易的其他红利,所谓语言红利应该是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甚至更多的语言红利意味着更强的国际话语权。这正是世界上許多国家建立专门机构去推广语言的重要原因。语言推广与语言红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提升区域贸易的话语权,需要语言推广,甚至来说语言本身就是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的标的物,“语言产品”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⑤。语言红利是一种生态效益,能够成为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支撑点,因此获得语言红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研究语言红利对获取其他红利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语言推广产生语言红利的传导机制

1. 何谓语言红利

经济学中的红利有很多种,如人口红利、科技红利、物质红利、制度红利等等,这些红利指的是生产函数中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类比于其他红利,应该从微观上和宏观上理清语言红利。从微观上看,语言红利指的是学习某种语言以及提高使用某种语言能力为个人带来的收益,尤其是指二语习得为个人带来的收益。例如,学习英语或者提高英语熟练度可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就业能力。从宏观上看,语言红利应该是指语言或者语言资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润,而且这种利润可能会越来越大,换言之,语言红利意味着语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但要测度语言或者语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要任务是量化语言或者研究特定的语言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如,通用语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语言通用度越高,获得的语言红利就越大。再比如,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红利,语言强势可以为国家带来国际贸易红利和政治红利,等等。目前来说,语言红利还不被广泛地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语言尤其是母语不具有稀缺性(每个民族的人基本上会使用母语交流),可能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可能是一种误解。语言不具有稀缺性,但是语言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语言能力或者语言熟练度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因此语言能力尤其是双语能力与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从微观意义上讲,语言红利是人力资本红利。对于不会使用本国母语的人来说,本国母语是稀缺的,尤其是那些通用度较高的语言更表现为一种稀缺性。语言推广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产品”,可以延伸为稀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语言具有资源属性和产业属性,发展语言产业、开展语言服务以及发掘特色的语言产品能够带来语言红利,因此语言红利应该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注语言红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这一红利是低碳的、绿色的,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体。

语言红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语言特征、习得成本与收益外,我们更关注语言传播与推广在获得语言红利中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传播与推广,优质的语言服务是获得语言红利的契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成立了相关机构进行语言推广,其背后存在着经济利益博弈: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本国的母语,减少了本国人学习他国语言的成本,从而实现了语言互通,本质上是获取语言红利的重要表现。

2. 语言推广产生语言红利的经济学机理

(1)语言推广的网络外部效应。网络外部性通常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一个网络的数量,即一种产品的用户越多,其外部性就越大。较为典型的是电话产品,“语言产品”亦属于这种产品。学习某种语言的收益与使用该种语言的人数正相关,而且一旦某种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效应,长期保持生命力与通用性,例如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英语通用性,并且其通用度越来越高。除开经济强势以及语言本身特点外,语言产品的网络外部效应直接动力机制来源于语言推广,语言推广的是“语言”产品,使人们熟知该语言并且感知该语言所表征的文化魅力,可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与流行度,从而获得语言红利。语言推广产生的网络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推广可以提高语言通用度,增加学习语言的人数。我们认为语言通用度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尤其是以某种语言作为二语的人数。比如,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远远超出了其他语种,这也充分代表了英语通用度是最高的,英语国家就是凭借着高的通用度获取语言红利。第二,语言推广本质上促成了文化融合,缩小了语言距离。语言推广的过程不仅推广了本民族的语言,还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文化,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也就无法推广本民族语言。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语言推广与文化融合能够促进词汇借用,缩小了两种语言距离,降低了外国人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成本,增强了本民族语言的网络外部性。例如,汉语中吸纳了许多外来词汇,如B超等,一旦词汇出现互借融合,就进一步提高了语言推广的效率。第三,网络外部性本质上可以使个人获得两种效用。语言推广是产生网络外部性的重要动力机制,因此有助于个体获得双重效用。与同一民族的人交流,可以获得母语本身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承的效用。同时,与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可以获得信息与文化传递的协同效用。协同效用应该是语言使用人数与使用时间的函数,使用该民族语言的人数越多,所获得的协同效用就越大。就我国而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是获得协同价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语言推广可以提高个体的双语能力,获得双重效用,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当然个体的二语选择与习得仍然建立在本民族语言通用度提高的基础之上。不可否认,语言推广是产生网络外部性的外生变量,在该外生变量的冲击下,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学习某种语言成本与收益所达致的均衡点,从而形成新的均衡路径。

综上,语言推广所衍生的网络外部性,其经济学机理是交易成本的节约。这是因为获得网络外部性取决于节点之间发送、解码、接收的效率,语言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说者编码、听者解码的效率,實质上是节约交易成本,节约交易成本的多少与语言推广的力度与广度成正比。

(2)语言推广的产业效应。语言推广容易形成产业效应,这是语言红利的源泉。语言推广可以采取产业化经营,会形成产业效应,主要表现为供需链的耦合。第一,个体二语习得提升了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可能引起模仿与示范效应,产生需求。第二,语言培训企业获得高利润,这可能引起其他企业模仿投资与资本转移,产生大量语言产业,提供了语言培训供给。第三,语言产业链的形成。语言培训产业可能会引起语言翻译产业、语言电子产品、语言测试等行业的发展集聚,形成产业链,获得关联收益。就我国国内语言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书法产业已经初具产业效应并且形成产业链,各地市的文化市场就是以书法展卖或者书法工具为交易对象的。语言推广也推动了语言测试产业的发展,以英语产业为例,英美国家的雅思、托福等准入考试促进了英语测试产业的发展,同时宣传了英语语言文化,提高了语言吸引力。汉语言推广应该结合汉语本身的特点,并借鉴英语推广的经验,完善汉语测试标准体系,提高语言推广的效率,获取更多的语言红利。当然,语言推广所形成的产业效应,需要在政府支持、市场配置以及民间参与下完成,这样才能有效地把语言推广政策与产业化的市场操作结合起来,为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和我国话语权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我国语言推广的效果与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语言推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出现了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汉语言推广初具规模,使用汉语以及来华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获取语言红利的潜力较大。汉语言的国际推广由点到面迅速开展起来,从孔子学院在全球建立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下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孔子学院有130余所,东南亚国家的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数最多。从参加汉语考试人数来看,参加汉语考试的人数从2006年的7万人增加到2010年68.9万人次,历年来汉办派往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⑥。

孔子学院的全球分布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汉办网站,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

此外,从收益上看,我国汉语言推广提升了汉语学习者的就业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语的吸引力。在非洲,会汉语的求职者会受到中资公司的格外青睐。在俄罗斯,一个会汉语的中级经理可拿到10万美元以上年薪⑦。汉语言推广如孔子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也为当地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了孔子学院的发展。2010年全球孔子学院专兼职老师4000多人,外方人员约有2000人⑧。

从以上数据可以获知我国语言推广初具规模,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凸显,有力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汉语热”与汉语使用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扩大了网络外部效应,另一方面,较容易产生产业效应,促进语言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微观个体的人力资本,并创造就业机会,这是提高语言通用度和获取语言红利的重要基础。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状况来看,“汉语热”现象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结果,同时,“汉语热”又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有效实施,为实现五通提供了语言基础。

当然,我国语言推广包括孔子学院的建立也遇到系列难题和瓶颈,除了师资队伍、教材薄弱以及文化传播与创新较少等问题外,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应该理性认识“汉语热”的现象,汉语热不等于汉语通用度的提高。虽然全球出现了“汉语热”,汉语的影响力增强,但应该认识到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数少于说英语的人数,全球使用英语的人口超过20亿,在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中,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达到44个。相比较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英语来说,汉语通用度还比较低,汉语言推广任重道远。换言之,当前汉语言推广初具规模,经济效应初显,但还没有获取规模的语言红利。其次,语言推广的供需模式与成本收益评估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围绕语言红利测算的汉语言考核与测试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所谓成本收益模式并不意味着汉语言推广与对外汉语教学包括孔子学院采取营利模式,更不是要求追逐短期利润,而是注重长期的隐性收益(间接收益),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所谓供需模式有助于语言推广成本收益的评估,应该按照语言推广的供给(师资队伍、孔子学院建设等等)计算推广成本,同时应该根据语言的需求状况预估语言推广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供需与成本收益模式的建立是提高语言推广效率的关键。另外,构建供需模式与成本收益模式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配置稀缺的对外汉语教育资源,获取更大的收益。对一些汉语传播已取得一定成果并且在当地有积极影响的国家,如东南亚等国家,应该积极改变策略,不能一味地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⑨。要适时按照国别调整对外汉语政策,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获取效用最大化,争取更多的语言红利。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王毅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