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眼中的艺术

2019-03-23 06:00雷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2期

雷磊

摘 要:《马拉之死》是雅克·路易·大卫所创作的经典油画作品,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派领导人保尔·马拉被刺杀的场景。身为当时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代表人物的大卫同时也是一名政治家,他接到国会的任务,拿起画笔为马拉画像,要让敌人在马拉被刺杀的场景发抖。因此《马拉之死》是一幅背负着政治使命而诞生的作品,也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它是政治阴谋的产物。文章将结合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心理简要分析这幅世界名画的创作初衷和过程。

关键词:艺术鉴赏;创作心理;《马拉之死》

一、《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

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新古典主义画派在遵循古典主义的基础上更偏向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浓厚的艺术精神,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创作的肖像油画《马拉之死》(图1)不仅是新古典主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大卫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品,现今收藏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的大革命时期,所描绘的是当时法国激进派领导人保尔·马拉被刺杀的场景。整个18世纪,欧洲都处于动荡的变革时期,法国也不例外,这场动荡主要是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路易十六资助美国争取独立导致整个法国财政拮据,面对飞涨的物价和巨额税收,平民百姓不堪重负,但王室贵族、神职人员却可以免于税收,日益增加的贫富差距正是这场革命的导火索。

让·保尔·马拉是法国雅各宾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代表的是法国无产阶级人民群眾的利益,被人们称为“人民之友马拉”。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家中被刺杀,女刺客科黛以向马拉汇报重要事宜为由与马拉会面,并在汇报过程中伺机用匕首结束了马拉的生命,行凶后科黛于案发现场被捕。党派领导人被刺杀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对当时的法国社会造成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刺杀发生后的第二天,雅各宾党召开会议,在会上一位代表呼吁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让敌人和民众看到马拉被刺杀的场景,身为马拉好友且同是雅各宾党派成员的雅克·路易·大卫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从而有了这幅堪称经典的画作。

二、《马拉之死》画面解读

大卫采用精简的表达方式处理画面内容,除了对案发现场的描述之外,画面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整幅画为竖构图,画面上方的黑色阴影压低了画面主体,马拉侧卧于画面底部的浴缸中,胸腔以上袒露在外,胸前的伤口流出鲜血,作为凶器的匕首掉落在画面左下角的地板上。马拉的面前是放置着墨水和便签的工作台,便签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位政治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了革命而努力,他的手中还握着羽毛笔以及正在审批的信件,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大卫在肢体的处理上借鉴了古典主义画作的方式,为了营造庄重、压抑、神圣的氛围,他毫不避讳地表达大卫对马拉英雄形象的塑造。大卫借鉴了古希腊、古罗马名画中基督被解下十字架后的肢体造型,马拉侧身的躯体和下垂的胳膊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将其与宗教领袖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显得庄严肃穆。

画面中深沉压抑的背景色如阳光洒落一般,这种宗教氛围的表达给观赏者带来不可置疑的神圣感。马拉的工作台摆放在画面的右下角,台面上“献给马拉——大卫”的文字如纪念碑上的铭文一般,凝重而庄严。大卫用这种简洁到甚至有些粗暴的画面表现出“凶案现场”,在这个狭小、简陋的空间里,死去的马拉犹如革命者的圣像。

三、双面马拉:马拉历史形象与画面对比

在大卫的画作中,马拉无疑是鞠躬尽瘁的人民英雄,甚至几乎到了神圣的地步,光滑的皮肤凸显出马拉胸前的伤口,但面容依旧保持庄严、坚定的神情,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畏惧,大卫用他高超的手法向欣赏者展示一个优秀的革命者,一个仁慈、正直、爱国的“圣徒”形象。

如果你相信了这些,那么马拉真实的形象恐怕会让你大失所望。探究法国当时的历史发现,作为大革命时期的关键人物,马拉生前曾长期遭受来自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抓捕暗杀,为了躲避抓捕常他年在地下室工作,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疱疹性皮炎,为了缓解疱疹带来的痛苦,马拉每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浸泡在药水中。历史上的马拉是一位暴力、专政的领导者,他不仅使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敌人,还擅长控制民众的舆论,将那些与他观点不同的人用斗争的手段推上断头台。他曾大肆鼓吹处决路易十六,并发起“九月大屠杀”,使1200多名囚犯未经审判就被处决。但是在大卫的画作中,我们并未感受到一丝一毫的丑陋、凶残和暴戾,显然它们都被美化了。

四、滤镜下的马拉之死

大卫没有过分渲染血腥的凶杀场面,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民众希望看到的,或者说是他希望民众看到的场景。大卫美化了马拉的皮肤,美化了人类面对突然来临的死亡时应该有的惊愕的表情,在他心中为革命胜利而承受病痛的挚友马拉应该是坚毅的、神圣的、伟大的人民英雄。画面上方深色的阴影将画面压低,这团阴影究竟代表什么,是浴室的墙壁或是远处的背景,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深沉而忧郁的阴影正向人民袭来,压抑的气氛通过构图展示得淋漓尽致,充满悲剧色彩。

经典的画作往往没有任何一处是多余的。除了安详的马拉、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手中的笔和便签以及作为凶器的匕首之外,画面中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大卫甚至无视了还留在案发现场的凶手。这样的安排除了塑造马拉“人民之友”的英雄形象之外,也使画面所呈现的内容更加明确,如果不是胸前的伤口,马拉看起来就如同因为疲劳而睡着了一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如平时一样为了革命胜利鞠躬尽瘁,便签上的内容也体现出这位革命者的仁慈和悲悯。至于凶手科黛,对愤怒的民众来说,畏罪潜逃才是这位丑恶凶手的归宿。

五、对大卫创作心理的探究

一幅名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向表达,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能蕴含达芬奇对母亲的怀念,拉斐尔的圣母画可能是哀悼失去的恋人,要了解《马拉之死》所隐含的寓意,就要了解大卫的创作心理。

(一)大卫的成长经历

关于大卫为什么要美化马拉,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答案。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家庭,在他9岁时家中发生变故,父亲意外离世,母亲离家出走,大卫从此由他的叔父抚养长大。大卫从小便展现出艺术天分,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后前往意大利继续深造,其间受到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对古典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革命爆发,大卫投入法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为一名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此期间大衛接触到一些无产阶级党派的领袖人物,马拉就在这个时候与大卫相识,他们的观念一拍即合,大卫很快便成为马拉的好友和追随者。

(二)大卫的艺术追求

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大卫的创作深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影响,大卫早期的画作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借助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加入革命之后的大卫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转向对现实题材进行描绘,把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品德和艺术形象视为审美的标准。

动荡的社会往往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作为政治家,大卫曾公开发表观点:“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感念的胜利而存在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大卫对马拉所做的一系列美化和主观处理。在大卫接受国民议会的提议为马拉创作艺术作品时,他所期望创造的政治价值应当是大于艺术价值的。

19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这样评价《马拉之死》:“没有迂腐平庸之处,既有一种柔和的情调,同时又有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该画作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戏剧。”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得该幅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奇迹之一。

六、大卫艺术道路的终点

理想是美好的,但理想总归是理想,《马拉之死》的悲剧气氛无意中预示着大卫以后的创作道路。雅克·路易·大卫想要通过艺术来教化民众,但从长远来看,社会反映似乎是消极的。

晚年被捕入狱的大卫,面对现实中的无能为力,自此放弃了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再也没有创作过富有激情的作品,后来甚至成为拿破仑的御用画师,彻底脱离了他的创作初衷,有人说当革命结束时,他的艺术生命也随之枯竭了,心灰意冷的他再次沉浸在对古代艺术的向往中。

七、结语

如果说洛可可艺术是对路易十五时代没落贵族阶级的自我欺骗,那大卫的艺术则是直接为无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战士。《马拉之死》完美诠释了大卫强烈的个人情感,展现了政治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马拉之死》也成为大革命时期雅克·路易·大卫最杰出的画作。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