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养护迈向精细化管理

2019-03-24 14:33徐亮于艳辉李全明李维根栗敏张洪亮王正红吴丽娟
防护林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兴区平原林木

徐亮,于艳辉,李全明,李维根,栗敏,张洪亮,王正红,吴丽娟

(北京市大兴区林业工作站,北京 102600)

目前,传统的绿化养护工作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平原生态养护需要,粗放式管理手段不利于生态林质量和使用寿命的提高;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1]。对平原生态林实行养护精细化管理,必须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结合不同的地区环境、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特点,每月、每季度严格按要求开展养护工作,同时切实加强养护监管,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保障林木资源,避免经济损失。本文以大兴区平原生态为例,从养护实施方案的编制、精细化养护技术、规范化养护标准以及制定监管机制和考核制度等多方面阐述精细化管理,以期推动平原生态林健康生长,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养护实施方案编制

养护实施方案的编制,是保证精细化养护工作的重中之重[1]。为实现平原生态林的精准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北京市全面启动2018年平原生态林养护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以大兴区和昌平区作为试点。实施方案编制以地块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培育类型、不同树种和不同树龄,确定养护内容、核算养护工程量,参照养护定额合理分配养护资金,力求养护措施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养护资金概算更准确、更切合实际。

合理有效的养护计划是顺利开展各项养护工作的前提。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种类和相关不确定因素较多,例如天气、药剂、土壤和人为干扰等;林木受季节更替的影响,对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的变化较为敏感,养护实施方案编制应根据平原生态林不同生长态势、季节特点,针对不同平原造林地块及其立地条件制定合理的月、周养护计划,周期性进行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但不可过度人为干扰植物的生长。

为了使养护实施方案更全面、实际和合理,需要加强对日常养护管理中数据的搜集、资料的积累以及记录的整理等工作;对资料进行归档和整理,可实现各养护措施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及时沟通[2]。

2 平原生态林养护精细化技术

平原生态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应用先进性的养护技术,它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近自然经营、健康森林经营、集雨节水技术、绿化废弃物处理利用、土壤肥力提升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先进技术可强化林木生长每个环节的助长工作,促进平原生态林健康生长。

2.1 近自然经营、健康森林经营技术

目前,大兴区平原造林地块多是成片的单一树种,群落结构比较单一,面对自然灾害自我调控能力弱,往往受害比较严重。营造近自然异龄、复层森林群落结构可抵抗多种自然灾害的危害;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即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混交方式,即采用大规格乔木(上层乔木)和小规格乔木(下层乔木)进行异龄混交,上层乔木和下层乔木间搭配栽植丛生灌木,部分地块适当栽植地被植物。随着近自然经营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和采伐等育林技术的创新,混交林培育将进一步加强。

在苗木选择上,主要围绕“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这十字原则,更注重本地苗木。《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规定使用北京本地苗木,如确实需要从外地调运,苗源距离造林地不得超过300 km,在苗圃培育3年以上,优先使用实生苗和良种苗木。北京的本地树种资源丰富,如油松、柏树、毛白杨、柳树、桃树、栾树、银杏、椿树、丁香、海棠、榆叶梅、连翘等[3];本地苗木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可适当栽植坚果类、浆果类、蜜源等具备特殊功能的食源、蜜源类植物,可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物来源。模拟自然群落的乔、灌、草、藤的复层结构及形态,建立完整的食物链,可为鸟类、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食源和栖息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土壤肥力提升以及集雨节水技术

北京市平原生态林林木种类繁多,对土壤酸碱度、湿润度和松软度需求不一样,所以合理施肥和灌溉就显得尤为重要。林木生长前中期追施有机肥肥料,可改善土壤板结的现象;新栽植的林木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土壤保水、植物需要、根系喜气等情况,进行适时适量浇水[4]。

大兴区位于北四河下游平原地区,多为沙壤地,偏碱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多年来大兴区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了平原生态林肥水一体化滴灌项目,将有机肥添加到滴灌设备中,确保每一棵林木都能得到灌溉,吸收到养分,又保证水资源的节约,科学合理地控制林木的灌溉和灌溉效率,显著提高林木的生长量。此外,大兴区积极调研本区各种湿地类型及其分布,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中,在林窗地带设计集雨坑,营造湿地生态系统,达到涵养水源,提高林木水资源利用效率。

2.3 园林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

枯枝落叶处理已经成为平原生态林养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2012—2017年北京第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7万hm2,栽植各类树木5 400多万株,2017年完成林木修剪3 600万余株,产生园林剩余物54万余t,随着树木的生长,今后抚育剩余物量会更大。如此大的园林废弃物难以消纳,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并且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往往残留病虫害,不及时清理,会造成扩散,影响林木健康生长。

近几年,针对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兴区组织养护骨干人员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购置大量的粉碎机等先进设备,在林间地头直接将园林废弃物粉碎还田,最大化的消纳园林剩余物。各镇通过建立堆肥发酵池,将园林废弃物腐熟发酵成有机肥,施撒在林地中,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此外,通过将园林废弃物压缩做成胶合板以及粉碎染色做成彩色铺装可使其变废为宝,起到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

2.4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随着林地面积以数万亩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林木有害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北京地区现已栽植大量的外来树种,因立地条件改变,树势衰弱;部分乔灌木生长季节,尤其是经历暖冬后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染,受害严重地区,林木成片死亡。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及时根据林木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病虫害习性,采用物理或生物防治的方法提前预防病害的发生。例如近年发生严重的白蜡窄吉丁病虫害,可采取悬挂黄色诱粘板、树干围昆虫诱捕网捕杀成虫;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印楝素或百治磷树干注射防治幼虫;释放麦氏蒲螨或白蜡窄吉丁肿腿蜂防治。此外,对于有害生物防控需要加大外来树种的检疫工作,避免外来物种被非法携带进北京,造成平原生态林大面积死亡。

在植物生长季节要不间断除草,使得杂草高度低于30 cm,防治杂草过高影响林木生长,而且切割下来的杂草集中处理,及时清运,防止隐蔽在杂草中的林木害虫如桃潜叶蛾、榆蓝叶甲、茶翅蝽、绿盲蝽等成虫在草丛中越冬[5]。

3 规范养护行为、制定监管机制和考核制度

随着平原生态林的不断增多,绿化养护、设施维护业务成为养护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管理的现象,以及管理机构的混乱往往会造成养护水平低下,林木资源安全受到威胁[6]。

为了确保平原生态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必须规范养护行为以及制定监管机制、考核制度。大兴区建立了区-镇-养护单位三级监管体系;区园林绿化局负责行业管理工作的全区统筹,各镇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养护企业行使监督管理责任,养护企业负责具体养护工作。全区严格按照养护实施方案开展区级季度检查(4次/年)和镇级月度检查(12次/年)以及区、镇两级不定期巡查,对养护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问题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杜绝林地侵占等不良现象出现,切实保障好全区1.93万hm2的林木资源安全。

此外,大兴区先后编制了养护管理技术规范手册、整形修剪操作手册、有害生物防治手册以及养护工作日志等材料,使得日常的养护工作如修剪、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具体内容有规范的技术指导和标准的操作流程。

4 总结与展望

森林作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成为有效减少大气污染、改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7]。平原生态林建设是对自然中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恢复和挽救,生态林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提高生活质量[3]。

截至目前,大兴区平原造林面积1.93万hm2,林木绿化率27.28%,森林覆盖率24.65%;为了更好地保障林木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大兴区建立了区-镇-养护单位三级监管体系,采取政府主导,专业化养护公司参与的管理模式,避免多头监管、责任不明确的混乱现象,同时要求各养护单位严格按照养护实施方案、养护技术标准开展日常养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目前平原生态林地块群落结构简单、配置种类少,往往主要的几种乔灌木占整个平原造林地块的70%以上,导致生物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遭到病虫灾害危害难以恢复[8]。为了构建稳定多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林系统,可采用间伐和割灌伐除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同时扩增施肥、补植等内容,营造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树种多样的复合型林分,强化其生态功能,发挥森林防灾减灾、优化水质等作用[9]。补植的苗木,应注重选择本地苗木;相比外来树种,本地树种如油松、柏树、毛白杨、柳树、桃树、栾树、银杏、椿树、丁香、海棠、榆叶梅、连翘等适应能力强,易成活,养护成本低;对病虫害具有强的抗性,同时代表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10]。在林窗地以及补植地块也可适当栽植坚果类、浆果类、蜜源等具备特殊功能的食源、蜜源类植物,包括栓皮栎、山桃、金银木、迎春、沙棘、红瑞木、蛇莓、紫花地丁等,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模拟自然群落的乔、灌、草、藤的复层结构及形态,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以及彩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相结合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平原地块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可实现鸟语花香,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养护管理工作是一个技术性较强且内容复杂的工作,为使每一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时,应切实加强养护人员管理意识,使其能够明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精细化管理[1]。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天气变化、环境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使得养护工作具有时效性。还要根据各种植物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计划,开展不同的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使得养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养护人员每天要定时观察和记录林木生长状况,加强对日常养护管理中数据的搜集、资料的积累以及记录的整理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追踪原因,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障林木资源,促进林木健康生长。目前,大兴区的养护人员多是流转土地后的当地农民,对平原生态林养护经验不足;为进一步培养生产一线的养护技术骨干,提高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大兴区按照“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多次邀请养护行业专家对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北京平原林质量提升技术、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讨、园林绿化废弃物彩色铺装、平原生态林抚育技术、平原生态林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等。2017年全区开展各项技术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8 500人次,大大提高了大兴区养护人员的养护管理意识,保障了我区人才储备,为今后平原生态林精细化养护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大兴区平原林木
大兴区各级工会搭建职企“连心桥”
那一片平原
慰问送关怀,大兴区各级工会做好职工贴心人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刘玮玉艺术作品
平原的草
北京市大兴区一起民办学校聚集性肺结核疫情的调查处置
浪起山走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