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价值的发展与坚守

2019-03-25 07:21左宇坤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坚守新媒体

左宇坤

摘  要  新闻价值是衡量和选择新闻事实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还是新闻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迎合受众需求,媒体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变动和冲击中,对新闻价值的看法也产生了一些改变。文章从新闻价值的传统理论入手,结合新媒体时代为新闻价值带来的变化影响,来分析面对汹涌而至的新媒体浪潮,应该对新闻价值持有怎样的态度。

关键词  新闻价值;新媒体;发展;坚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97-02

1  新闻价值的基本介绍

1)新闻价值的定义。学界关于新闻价值定义的探讨和争论一直存在,但有些定义难免会将新闻价值的功能、作用或是传播效果混同。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目前比较通用的一个定义如下: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的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这个定义之所以优于其他定义就在于它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拥有主体和客体的社会事物,自然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定义和引导。这个定义也很好地体现了新闻价值内在的和外显的两方相互关联的特质。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时新性。时新性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对于时新性的理解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即时间上的“新近”和内容上的“新鲜”。报道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时新性的体现;但同时,如果报道的某个日子有别的特点,例如是某个纪念日,或者将某个过去不知道不清楚的事实弄明白,也会为这个事实的时新性加码。

(2)接近性。接近性是对新闻空间性的要求。

接近性分为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即人们会对在自己周边发生的,或者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工作者不应为了追求低劣的接近性而可以报道一些过于无聊的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而应站在更高的立场,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例如,十九大报告中与民生相关的部分,才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接近性的素材。

(3)显著性。显著性是对新闻主体的要求。

新闻事件中主体的社會地位及其自身的独特性对新闻价值有重要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生了极大的事情,才有可能被新闻报道;但对于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社会地位极高的人来说,有时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小事可能更加容易引起民众的兴趣,比如说人们对新闻报道习近平主席每天的国事访问习以为常,但如果有媒体报道主席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人们往往更加津津乐道。

(4)重要性。重要性是对新闻意义的要求。

毫无疑问,面对无限的新闻事实和有限的报道能力之间的矛盾,新闻工作者会首先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事实进行报道。但不同的媒体对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例如《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自然会把关于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突出处理;但对于各类都市报而言,可能会选择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的新闻放在重要位置。

(5)趣味性。趣味性同样是对新闻意义的要求。

趣味性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加能体现情感的变化、感官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们还是需要着力避免为了刻意追求趣味性而造成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坚持新闻的尊严与底线,避免同西方新闻发展史一样走入“黄色新闻”的误区。

2  新闻价值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

1)新闻价值不单纯体现在时效性,更重视对纵深的分析。关于新闻的探讨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悖论存在:传统媒体声称新闻价值的要素包含时效性,但它们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延迟性。因为存在时距,传统媒体才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叙事,才可以选择值得报道的媒介事件,才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这个媒介事件,于是才有了新闻价值一说。

而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呈现的时代,反转新闻不停地成为媒介文化热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如果只是追求时效性,那么传统媒体在可靠性、权威性这方面的优势就将荡然无存。因此,纵深分析带来的实用性反而会成为受众分析认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互联网时代从不缺新闻,缺的是内容和信息的筛选机制和可信高效的内容二次制作能力。

2)地理接近性要素弱化,心理接近性延续和增强。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本身尊严价值的关注和回归是紧密相连的。互联网时代地域的限制被打破,“地球村”的实现早已不再是梦想,传播的发展也由最初的周边群体传播,到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带离人们走出了舒适的小范围生活圈接触到更大社会,再到如今整个世界“变小”了,无尽的新鲜事尽可掌握。地理上的远近也不再是问题,人们更乐于接触更大的世界中与自己想法相近的人群,以此获得“远方的人亦与我相关”的更大心理共情。

3)趣味性增强。新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软,越来越有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对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把握。如今的公众早已不是最初传播研究中的“受众”,他们的身份甚至已经经历了“用户”阶段,开始成为“生产消费者(prosumers)”,他们既是对媒体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对媒体内容的再生者。每次对微博、微信内容的转发都是一次内容的再加工。媒介自身生产更加软性的新闻,加上受众添加了趣味性的二次加工,这一趋势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

4)受众对新闻价值提出新要求。这一点的产生是建立在当今传授关系重构的前提下的。网络对受众进行了技术赋权,之前的新闻价值是传播者赋予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是站在议题设置角度上的,接近性和趣味性是传播者所猜测的。新媒体时代则充满了受众对主动搜索和交流,例如微博的热门搜索榜,受众不会考虑是否符合新闻价值要求,只要服务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就够了,搜索的人多了,自然成为热门。这么一来,一是新闻价值的合法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受众所关注的热点也不再以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为参照,网络语境中的新闻工作者也无法依靠传统新闻价值标准来判断和选择新闻,而更多可能要依靠感性经验来揣测这个新闻能不能获得好的点击量。

3  新媒体语境下仍然要坚守新闻价值

不可否认,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新兴媒体广播、电视等,已经逐渐在时代的浪潮中失去了其引领地位。但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同样也不难预测,如今的手机等新兴媒体,同样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传统媒体,更加快捷便利的媒体将不断刷新,逐次走上历史舞台。如果只是一味的追赶,我们必将会被历史甩在身后,媒体人要做的,是发现这些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

对于新闻价值的研究亦是如此。当有些人提出,不应再用新闻价值来约束新闻生产时,他们往往会忽略,真正吸引人注意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新闻,即使没有刻意点明,也一定会有新闻价值的要素隐含其中。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可能在不断提高,在不断精细,在不断丰富,但受到人们认可和喜爱的新闻,其闪光点必会寓于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中。

获取新闻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对于好新闻的追逐永不停止。新闻工作者不必被纷繁变动的新媒体环境所扰,只有坚持對于新闻价值的根本追求,坚持人民利益和人民需要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根本上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间的良好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吴兴华,李松晨,等.新闻价值及真实性指导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2]徐向明.中外新闻名家名言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杨保军.新闻价值观念与新闻价值创造[J].国际新闻界,2003(3):45-50.

[4]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前沿报告,2017(4):11-13.

[5]王庆起.关于新闻各要素划分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4(1):54-56.

[6]郝雨.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诠释[J].南通大学学报,2006(3):130-140.

[7]李贞芳,韦路.影响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因素[J].国际新闻界,2007(4):41-44.

[8]张玉霞.新闻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J].新闻研究导刊,2007(1):111.

[9]王哲平,高姗.新闻业的危机与新闻价值的坚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5):22-28.

[10]李俊峰.新闻价值量化分析研究[J].新闻传播,2014(7):26-27.

[11]高涵.微博的新闻价值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2(9):53-54.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坚守新媒体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