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2019-03-25 07:21尚国强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

尚国强

摘  要  新媒介传播因其技术特点,使其承载的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群体失忆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因此从该现象研究新媒体中的大众失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曼德拉效应”;新媒体;群体失忆;新媒介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113-02

1  “曼德拉效应”在社交媒体上的出现

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关于歌曲“爱我中华”中歌词的讨论引起用户很大的参与热情,关于歌词究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还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很多参与用户认为正确的记忆竟然是错的。在查看了音乐App和课本、音乐相关网站以后得出“爱我中华”中正确的歌词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网络上对此的调查上显示出,从参与调查的人来看,80%的网友认为歌词应该是“民族”而不是“星座”。有一个社交网络上新出现的名词被用来概括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称之为“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用来描述人们发现本来的记忆与实际不一致的现象,最初声称这一现象的人是美国研究超自然现象的博主,名叫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称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声称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到“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科幻概念。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并没有完整的科学依据去做理论基础,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曼德拉效应”这种表述概念下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在是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尤其是在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催生的信息交互方式的改变,使人与媒介的關系发生了巨大变化,Web2.0时期的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用户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这就会产生信息总量的激增以及用户之间交互的密切,使这种“曼德拉效应”概念所描述的集体事件的产生与发现更容易被关注。社交媒体作为当今人们接受信息与分享信息、讨论信息的平台,获取了越来越长的用户使用时间,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俨然已经变成了线下生活的延续,社交媒体融合了用户线下与线上共同的行为,交互方式的改变也使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对事件的讨论与传播也就更加迅速。因此“曼德拉效应”的出现,可以称其为新媒介下人们交互形式改变以来,所独特催生的一种社交现象。在分析“曼德拉现象”所描述概念时,也必须要同时分析它所产生的环境,也即结合新媒体环境才能去理解这一效应。

2  “曼德拉效应”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

在传播学语境中去分析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得出,没有一条信息会对所有接受它的受众产生完全相同的意义,因为信息从信源到传播过程再到最后的接收,这其中会发生信息的“噪音”,因为传播过程本身的原因发生对信源所要传播信息的影响时,接受者在接收时,信源所要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意图就会发生改变。当信息传播时,另一个影响信息要传播的真实意图的原因出现在接受者本身上。在传播现象中,当人作为信息的最终接收对象时,不同接收者的自身情况则会影响到信源所有传播的信息,如在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则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能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在看到新闻时会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当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有智力障碍的人看到新闻时,甚至都不能理解这条新闻本身所要表述的含义。而人际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基本形式,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受这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影响最多。

在当今的新媒体传播中最基础的形式依然是人际传播,纵使新媒体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但是在其上所承载的人际传播中所会发生的错误依旧得到了保留,在Web2.0中信息高速的产生形式中,这种错误也得到了放大。因此分析人作为受众本身的原因,有助于去理解新媒介传播下“曼德拉效应”概念表述下的事件是如何得到传播的。

在分析人际传播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时,就不得不把人本身作为接收个体来看待。人本身作为接受个体,其组成了大众,个体的错误在传播中互相影响,集合成了大众的错误。对于信息的传播行为来讲,人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储器,其自身充当了信源也充当了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现象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人是信息传播发生错误最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建记忆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解释在所谓“曼德拉效应”概念中,为何人们都对所发生事件有着相似的记忆,该概念指其中记忆行为受到各种其他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语义记忆和信仰等。人们将他们的记忆视为对情景记忆的连贯和真实的描述并且相信他们的观点在回忆期间没有错误。然而,记忆回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干预认知功能的扭曲,例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和世界知识,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

根据上述概念分析前文所提到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时,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分析为何会产生那样记忆的错误。在试图理解大众记忆错误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时,记忆错误的原因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就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影响了对于正确信息的接收,并将错误信息进行储存,在以后的传播中又将错误信息传播,从而导致了在传播过程中信源本身的错误造成的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错误记忆的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如“重建记忆”概念所描述的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信息的错误传播,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就是在作为个体的人本身上。在当记忆大概率会记错的信息上时,记错的人也越多,因此也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记忆。

新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现象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另一原因则出现在新媒体本身上,新媒体作为当下人们主要接触信息的途径,在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今信息的产生速度与传播速度使信息的总量前所未有的增多,因此,很难有媒体在吸引用户注意力上做到一家独到。在以流量为导向下的媒体经济上,怎样吸引点击量,吸引流量,成为了媒体传播所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很多媒体在报道时为了吸引眼球,产生了标题党等失实的报道,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的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很多媒体都会对一件将要发生的新闻提前备好新闻稿,如在报道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了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点击量。但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行为也可能会导致发布新闻时的错误,如果当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轉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也就会犯错,传播错误也就随即展开。

新闻传播学中的“议题设置”概念在新媒体传播中经常出现,议题设置方借助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社交网络上大范围讨论某一话题,在讨论过程中因为一些人对意见领袖的盲从使自己忽视意见领袖所犯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使对错误信息的记忆变得牢固。大批的人都对同一错误信息产生了记忆,就会变成所说的“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3  结论

新媒介技术所引发的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人与媒介的关系随之发生改变,人与媒介交互关系的提高,一方面使信息的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这种交互作用下的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媒体也融合了以往传播方式下的负面作用,甚至在技术的加持下,负面作用的力量也同时得到了加强。所谓“曼德拉效应”的出现,在传播学的学术语境下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也随之演变为了大众集体失忆现象,这正是传播过程中的人和媒介的错误共同造成了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新媒体使这种现象得以发现并被讨论与验证,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参考文献

[1]Reconstructive memory[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constructive_memory.

[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