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拓展

2019-03-25 08:19彭丁
会计之友 2019年6期

彭丁

【摘 要】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是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现有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存在诸多局限性,故文章根据偿债能力相关指标从定量视角构建了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基于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模型以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探讨了综合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基于行业视角对企业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进行拓展。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证据,也首次从定量的视角对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运用。

【关键词】 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 综合偿债能力; 综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06-01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公司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可由预期在该项债务到期前变现资产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又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反映企业生产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流动资产数量;而长期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还非流动负债的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制企业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各自诉求的经营目标决定了有效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股东、管理层及政府均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正确合理地分析、评价及预测企业偿债能力不仅有利于债权人判断其债权收回的保障程度,而且能帮助股东判断、评价其投入资本的保全程度及盈利状况,也有利于公司管理层优化公司的融资结构并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还能帮助政府职能机构从微观层面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與预测。

然而,现有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等和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均是以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为资料进行相关指标的单一计算分析,因而在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时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单一的偿债指标仅仅能计算某个财务指标的结果进而局限地分析相应偿债能力的经济后果[ 1-2 ]。当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时发现,某些指标的计算结果高于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值,而其他指标的计算结果却低于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值时,利益相关者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的不一致会给分析者的客观评价造成困难。其次,现有的偿债能力指标仅仅从短期、长期的视角割裂地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的偿债能力又往往与公司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密不可分,即要客观有效地分析企业的偿债、周转及盈利之间的相关关系需从整体综合的偿债能力视角进行剖析,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对企业的整体综合偿债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最后,现有研究多从定性角度进行剖析,但从定量视角对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的深入研究几乎没有[ 3 ],从而造成偿债能力整体评价指标的空白。为此,本文拟根据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从定量视角构建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以全面、客观和统一地评价企业的偿债水平。

二、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

(一)企业偿债能力定性评价

偿债能力的定性评价是对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进行“质”的分析,通过对评价对象连续数年的表现、现实或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行业状况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分析者需对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判断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与自身运行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性质进行分析能够捕捉到公司所在行业的地位。如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应收账款、存货持有量大相径庭,其营运周期长短也不一致。所以在对企业进行定量评价之前,先得调查清楚公司行业性质,为后续进行企业偿债能力定量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综上,定性评价的关键在于能够基于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效地分析公司偿债能力的宏观条件,评价的范围从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至公司的行业状况再转向对公司偿债能力指标的评价,分析的落脚点也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深入,这为企业偿债能力的定量评价做好准备。

(二)企业偿债能力定量评价

在对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后就应当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收集和处理财务报表数据,对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4-5 ]。表1为偿债能力的量化分析。其中短期偿债能力涉及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其行业评价标准分别为≥0、2、1、20%~30%;长期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其行业评价标准分别为0.5、1、0.5、≥1。通过对公司偿债能力指标、行业评价指标的分析为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做好定量评价准备。

(四)综合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公司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交互影响,当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较强时,表明公司有较强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此时,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较多,变现速度较快,能保障企业有足额的货币资金去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而非流动资产中固定资产规模小、生产能力较强,使得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库周期短变现快易偿还非流动负债。然而,当公司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较强时,从企业收益性来讲会较弱,因为企业流动资产过多导致货币资金未能有效投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中,企业的盈利能力随之下降。综上所述,公司综合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如表3的关系。

如表3所示,当IT>2,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较强,但公司资金的收益性可能较弱从而导致公司盈利能力较弱;当IT=2,企业综合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均衡控制;当IT<2,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较弱,但公司资金的收益性可能较强从而促使公司盈利能力增强。

四、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拓展

在评价企业的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时,当公司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各项指标与行业相当,表明公司短期、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标准Is、IL均为1,综合偿债能力的评价标准IT为2。但上述评价仅仅比较了公司所处行业的状况,当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对不同企业的短期、長期和综合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时则需将评价标准进行拓展。前文述及,Is=1、IL=1、IT=2是公司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与行业一致时的比较基础,当公司间进行横向比较时,可能有些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数大于行业均值,有些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数小于行业均值。进一步拓展,公司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指标的取值范围应为水平轴(-∞,+∞)上的一个个具体数值,取值越大公司偿债能力越强。而公司间的横向对比成为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拓展。

图1为企业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拓展图,当Is=1、IL=1、IT=2时表明公司的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恰好为行业均值,随着Is、IL、IT指数增大,公司的短期、长期和综合偿债能力逐渐增强;反之则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根据偿债能力相关指标从定量视角构建了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分别从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量化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1)本文构建的企业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评价模型将单一财务指标分类归纳综合,从整体上评价了企业的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水平;(2)公司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紧密相连,本文的综合评价模型将公司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有效联系在一起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判断与评价;(3)本文对企业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进行了拓展,以期全面、客观和统一地评价、比较公司间的偿债水平。

通过上述研究,利益相关者在评价公司偿债能力时应基于企业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评价模型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评判,从短期、长期及综合的视角对企业的偿债水平进行评价,避免因单一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及评价结果不一致时对研究结论产生噪音。而财务分析者对企业短期、长期及综合偿债能力评价模型进行有效运用既能够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避免因单一偿债指标计算结果不一致对研究结论造成的影响;又能基于定量的视角从整体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夏红雨.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0(9):20-22.

[2] 常雪梅.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14(21):105-106.

[3] 王福胜,宋海旭.基于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58-64.

[4] 王化成,支晓强,王建英.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3-85.

[5] 杜晓光,郑晶晶,李迎盈.企业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