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研究

2019-03-27 05:18代宗艳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篇语义话语

代宗艳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在汉语里,“那”常常用来做指示代词,“是”常常作为判断动词,而“那是”则常常以这二者的组合身份出现在句子中,多用于句子开头处,表判断或解说,起衔接功能。例如:

(1)“嗅,爱泼斯坦!那是一个正直的、有头脑的年轻人。游行结束后,请你设法找找他,我想同他谈谈。可以吗?”(《宋氏家族全传》)

(2)思成扭头轻轻地在徽因耳畔说:“我也觉得非常幸福,那是因为有你,有这一时刻。”(张清平《林徽因》)

“那”作为应答句中的一部分,早已成为语法学家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对“那”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指示代词“那”的研究、“那”的语法化研究、“那”的话语功能研究。而对“应答句”有相关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元任、朱晓亚、匡小荣等。其中,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明确提出了“主语、谓语作为一问一答”的重要观点[1]。当“那是”单独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看做一个表赞同的应答小句。

本文所研究的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在这里,“那”不作空间指示代词,不具有空间指示作用;“是”也不作为判断动词,“是”已经演化为固化结构中的内部成分,不论在语音形式上,还是功能作用上,都明显弱化,已经不再具有实际意义。“那是”一般只出现于现代口语交际当中,中间没有停顿,重音常常出现在“那”上,可以单独使用。“那是”出现的地方,必有前引句,但可无后续句。本文从“那是”的固化性及句法限制、语义及语用分析、表意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那是”的固化性及句法限制

(一)“那是”的固化性

“那是”作为表应答的固化结构,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短语。首先,“那”和“是”都可以单独做句子中的句法成分,而词的定义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其次,“那是”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语言成分,因此也不能看作短语。例如:

(3)甲:他有钱有势养得起呀!

乙:都是些有名的良马呀!

甲:家里养着四五匹好马。什么白龙、乌骓、干草黄、紫骅骝、花斑豹,他都有!

乙:那是。

甲:可他第二种嗜好不太容易满足啦!

乙:第二样什么嗜好呀?

甲:就是想儿子。(《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4)郭:没有难过的事儿。天塌下来有武大郎顶着。

于:那是。

郭:拿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抬杠拌嘴啦,孩子不听话啦,这保不齐。(郭德纲《相声集》)

在例(3)和例(4)当中,“那是”作为表应答的固化结构,单独回答问题,并起到了语篇衔接功能。

固化现象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指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2]。“那是”不仅具有结构上凝固性,也具有意义上的融合性,因此我们认为“那是”是一个固化结构,当其单独回答问题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固化小句。

(二)“那是”句法限制

1.“那”的不可替换性

我们知道,常用的指示代词“这”与“那”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当,一般仅有近指与远指的区别,但作为表应答的固化结构“那是”不能替换为“这是”。例如:

(5)a.甲:人的脾气不一样,爱好也不一样。

乙:那是。(《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b.✳甲:人的脾气不一样,爱好也不一样。

乙:这是。

对于“这是”不能用来单独表达赞同义的应答小句,本文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篇章衔接功能差异与人们的话语习惯。杨玉玲指出了“那”的篇章连贯功能及连词“那”的语法化[3]。“那”的篇章连贯功能在“那”的篇章用法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那”可以由表示空间关系语法化为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这都是“这”的用法中所没有的。此外,“那是”在表示赞同义的回答时,“那”的指代作用并没有消失,“那”仍然指代发话者的话语内容,而用“那”不用“这”,不取决于发话者与答话者之间空间距离上的远近,而取决于对话双方的主观性认同与话语习惯。

2.“是”的语法化

沈家煊指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家称之为实词虚化[4]。关于“是”的语法化历程,语言学界现已得出了公认的结论。王力指出,“是”首先从指示代词发展为判断词[5],石毓智、李讷指出,“是”由判断词发展为焦点标记[6],董秀芳指出:“是”从指代词变为判断词、从判断词变为焦点标记是语法化,从判断词(焦点标记)变为词内成分是进一步语法化[7]。

从语法词发展为词内成分,这符合语法化的一般规律,语法化的一个常见的渐变链条是:词汇词>语法词>附着形式>屈折词缀,从左到右,语法化程度逐渐加深[8]。在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中,“是”已经进一步语法化为固化结构的内部成分,语音上明显弱化,反衬出“那”的重音与作用,同时,“是”的依附功能增强,后面不能加入宾语。例如:

(6)田大瞎子随着办了几桌酒席,把全区的村长村副请来,吃到半截腰里,把儿子的名片发下去,又叫田耀武敬了酒,他才把请客的意思说明:“请各位老兄老弟照应照应你们的侄儿!”那时张荫梧管辖着附近几个县,要组织民团,还要“改选”区长,就叫田耀武回到本县本区服务效力。

田大瞎子说:“那是。有个大事小情的,总得比别人有个看顾。”(孙犁《风云初记》)

(7)鲁豫:你小时候说话逗吗?

郭德纲:那是,我太喜欢这行了,我为了这行抛家舍业的受了这么多年的罪,相声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命。(鲁豫有约《开心果》)

此外,与“那是”具有相似表达功能的还有很多,例如“就是”“正是”“那倒是”“这倒是”等等。虽然他们在意义上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由于其形成的动因与演化机制的不同,因此这类结构不能与“那是”完全等同。

二、“那是”语义及语用分析

固化结构式的意义不是其组合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表达一个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的意义[9]。因此,要理解“那是”的具体意义,即其所肯定的具体事物或状态,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语篇语境中来把握。

(一)“那是”功能类型分布

从语义及语用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那是”的功能类型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理解和分析。

1.“那是”独立使用

当“那是”在语篇中独立使用时,常常具有[+附和]、[+赞同]、[+认可]、[+强调]的语义特征。例如:

(8)牛:还有好多人媳妇儿都娶不上呢。像跪搓板儿都没地儿跪去。

张:嗯。

牛:对对对,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还娶上媳妇儿了。

张:那是。我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哼,我认命。可是我现在越来越担心。(《编辑部的故事》)

(9)张干事:让这位小同志说,指导员。够先进我就整材料,不够我就-小说素材。你懂?他现在是比刚才有兴趣得多的样子,那么好吧,所有例常中终于有了例外。

何红涛(忧心忡忡地笑笑):那是。您是大手笔嘛。(兰晓龙《士兵突击》)

(10)他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用筷子夹起一个枣儿,往嘴里一放,只觉得腥腥的,有一股什么味,正想吐的时候,却见王华欣连声说:“别吐,你可千万别吐。你要吐了,就辜负我的一片心意了。它贵就贵在这股味上了,大补大补!”范骡子说:“是。那是。”(李佩甫《羊的门》)

在(8)(9)(10)三例中,均具有表示附和、赞同、认可之意,而例(9)的“那是”则带有较强的附和之意;例(10)中的“那是”则侧重于强调意味,强调发话者话语内容的正确性。

有时,“那是”还具有表示应答者[+得意]、[+自豪]的语义特征,这类语义主要出现在应答者回应说话者对自己某方面表示赞扬的语境当中。例如:

(11)程辉听她这么说,不由生了怜惜,但是他也知道,杜拉拉在精神上比一般的男人更为剽悍,只要她不乐意,轮不到他来怜惜。拉拉神气地说:“那是。”(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2.“那是”的叠用

作为表应答固化结构的“那是”,在语篇中不乏有重叠使用的现象。当其重叠使用时,基本意义不变,语势增强,有时表达高度而强烈的认同,有时则表达附和性或让步性的认同,此时更加侧重强调[+附和]之意,是回答者为了维持交际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言语策略。例如:

(12)八圈的手抖抖地从被子里伸了出来,他手里拿的是一张纸,他抖着手里的那张纸说:“天成,你看看,我可是平反了呀。县剧团早就给我平反了。这儿有红头文件,正式的。”

呼天成说:“那是,那是。贡献还不小哪。”(李佩甫《羊的门》)

(13)“她不但是个好艺术家,还是个好女人。”李缅宁谁也不看地大声说,接着目光灼灼地盯着钱康:“我是有资格说这话的。”“那是。那是。”钱康陪笑。(王朔《无人喝彩》)

(14)萧队长笑起来说:‘有咱们老孙头赞成,革命就有力量了。’

“那是,那是,”老孙头支支吾吾说,“你别打岔,我说萧队长为人挺好,老孙我就是好跟好人打交道,昨儿我还跟萧队长说:‘队长多咱上县里去溜达溜达,叫我套车吧,管保窝不住,还不颠。’”(周立波《暴风骤雨》)

例(12)中,“那是”的叠用表现出应答者对发话者话语内容的强烈肯定与赞同,后续句为表示赞同的补充说明;而例(13)中的“那是”叠用则具有强烈的附和之意,通过“赔笑”等描述性语言表明答话者出于敬畏等原因附和而非发自内心的认同;例(14)中的“那是”叠用不仅具有附和之意,同时还具有[+迎合]、[+讨好]、[+阿谀奉承]的语义特征,这种用法常常出现在下级应对上级的语境当中。

3.“那是”+语气词

“那是”后面可以加句末语气助词“啊”“呀”“的”等,加强肯定语气和主观化程度,表示陈述或感叹[10],有时也表示应答者话还没有说完。例如:

(15)“人家是政府派来的检查队,谁敢请他走。”他气呼呼地说:“也不是他的厂。”徐守仁拿出手里那把德国造的小刀子,雄赳赳的神情像是准备帮父亲把检查队打出去。

大太太同意丈夫的话:“那是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6)甲:那搭什么棚啊?

乙:那是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17)甲:这诸位听玩意儿都久听。

乙:那是啊,得唱清喽。(《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例(15)中的“那是啊”表示陈述性的赞同;例(16)中的“那是啊”表示感叹语气,特殊的是,本例中的“那是”用来回答发话人的提问,但其表达的意义基本不变,仍然表示对发话人语义的赞同和认可,例(17)中,“那是”后加语气词“啊”,表示应答者话还没有说完,加强了对应答者后面没说完话语的衔接作用。

(二)“那是”的语用效果

1.礼貌用语

在话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运用会话合作原则,以表示对发话人的尊重或确保交际的进行,“那是”恰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18)郭:后来这书不让卖了

于:啊?我媳妇干什么工作的这是?

郭:青楼梦!

于:那是。

郭:再版之后换了个名字

于:叫什么啦?

郭:我在潘庄的日子。(郭德纲《相声集》)

有的时候发话人所说话语不一定需要得到肯定回复,而此时答话者回答“那是”既是对发话人说话内容的肯定,也体现了礼貌原则,以示对发话人的尊重。例如:

(19)他回来了,问:咱躺下不?

我说:听你的。

读书人说:那就唠。如果不能把书念出去,就得把自个儿藏着掖着了。在乡下,读书人算什么?像贼。一个歌星不怕出名,一个小偷出名就是灾难了。

我诚心地说:那是,那是。(作家文摘《1997B》)

当听话者的重点不在于对发话者的话语内容表示赞同时,“那是”的后面常接表示转折意味或解释说明类的话语,此时的“那是”也带有礼貌的意味。例如:

(20)“那位新来的讽刺作家?是里瓦雷兹吗?在我看来,格拉西尼对他可是很不赞成。”

“那是。但是一旦那个人到了这里,人们肯定会谈起他来。所以格拉西尼当然想让他的家成为那头新来的狮子露面的第一个场所。你放心好了,里瓦雷兹肯定还没有听到格拉西尼不赞成的话。他也许已经猜到了,他可是一个精明的人。”(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

2.拉近对话双方距离

出于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除特殊情况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直觉和倾向性的采用认同形式[11]。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在表达赞同应答时,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密切了对话双方的关系。例如:

(21)张喜笑骂:“胖子,你是没长毛儿,长毛儿比猴还精。”哥哥又伸手管张喜要烟:再给一根抽!

哥哥得意地说:那是!(李樯《孔雀》)

(22)鲁豫:你的记忆力很好吗?

赵薇:就是硬背啊,有时候现场表现不好的话要拍很多遍,也有演得好就一遍过,通常不会超过三遍。

鲁豫:那是,你以为那么多的台词她每一句都能记得那么清楚啊?

赵薇:但是后来拍第二部的时候她就发现了,她说赵薇你在改台词对不对?你好像漏了几个字又加了几个别的什么字。(鲁豫有约《红伶》)

在例(21)中,对话双方是兄弟关系,“那是”的回答不仅是对发话者话语内容的赞同,而且通过“得意”等描述性的词语表现出对话双方的亲密关系。例(22)是一则访谈节目中的对话,主持人鲁豫在对赵薇话语给予“那是”的肯定回答而后发问,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访谈变得亲切。

总之,作为表应答的固化结构“那是”不论在何种语境中,都表示对发话人话语内容的赞同与肯定,只是在不同语境中,由于答话者情感、心理特征等机制差异,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达到了不同的语用效果。同时,“那是”不仅可以用来回答陈述语句、也可以用来回答感叹语句、疑问语句,但一般不能用在祈使句的回答中。

三、“那是”的表意特点

“那是”作为表赞同义应答的固化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新兴用法,在现代化的口语交际中频繁使用,已成为现代交际语中的流行体,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定与其特有的表意特点有关。

(一)简洁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的流行,无疑与汉语对话的经济型原则与双音节韵律特征有关。“那是”形式短小却意义丰富,精简的结构映射了交际双方丰富的情感,在不同语境中蕴涵着不同的情感特征,这是其在表义上的一大突出特点与优势。“那是”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简洁性,而且具有语义及语用的丰富性。前文我们分析总结了“那是”的三种功能类型,这里我们对这三种类型进行了用频统计(见表1):

表1 “那是”的三种功能类型在北大语料库中的用频统计

根据用频分布,我们可以看出“那是”独立使用在交际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那是”+语气词,最后是“那是”的叠用。不同语篇模式的出现频率与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息息相关,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那是”已然成为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其结构的简洁性与表意的丰富性,吸引着对话双方的注意力,易产生对话双方的共鸣,具有独特的表意优势。

(二)规约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现象,语言在其任意性的基础上,一旦由社会约定俗成就具有了规约性,也称强制性或依存性。因此,表应答固化结构“那是”具有一定的规约性,也具有其他表赞同应答语的不可替代性。

语篇作为语言使用的单位虽然具有规约性,但创新性仍居于首要地位。首先,语篇的交际目的决定语篇的结构及修辞策略,“那是”以简单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表达赞同义应答的目的;其次,语篇具有意义连贯性,即语篇的部分之间逻辑语义关系通顺,“那是”的表应答结构正体现了交际对话的衔接功能。此外,语篇建构受意识支配,语篇是交际双方有意识的行为,发话者说什么,答话者答什么,都要兼顾自己的交际目的及交际对象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说话人利用语言系统资源来创造性地构建语篇意义,同时要依据语境类型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体例,因此,语篇的建构过程既要恪守规范又需要创新。

研究语言运用必须考虑语境的作用,发话者和答话者不仅要组构符合语法的语句,而且要构建能有效沟通的语篇。语言运用的单位是语篇,语篇生成的过程既受规则制约,又受说话者主体意识支配。规约性实际上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而创新性则体现交际者个体作用的发挥。遵从规约性语篇才能表达正确,话语得体,但是语篇唯有创新方能语出惊人,言之有力。规约性与创新性的对立统一可视为语言运用的首要规律,“那是”的新用正是体现了规约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四、结语

作为表赞同义应答的固化结构“那是”已经成为当下衔接话语中的一个常见表达方式,其形成过程中,主要动因就是语用表达的需要。语言的演变是双向的,既有语法化,也有词汇化,语法化为语言提供功能性的标记成分等,使语法系统日益完善;词汇化为语言提供新词,使词汇系统不断丰富,而且词汇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语法化。固化既不等于词汇化,也不等于语法化,但其在句法功能上接近一个词。总体看来,“那是”的固化过程伴随着语法化与词汇化,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词,“那是”的新用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极具特色的语言创造。

猜你喜欢
语篇语义话语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