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研究

2019-03-28 03:16董韦利任娜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下腔溶栓靶向

董韦利,任娜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深静脉血栓是形成DVT,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下肢肿胀,周径出现增肿,疼痛、皮肤暗沉,血流不畅,出现淤堵损伤,导致血流淤滞,长期久坐、卧床、骨折、分娩等都会造成深静脉血栓问题。另外血流高凝、脱水、雌激素治疗、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疾病等都会导致血管损伤因素。机械损伤,化学损伤,感染损伤等都会导致静脉凝血因子。深静脉血栓后,会扩展到整体深静脉,如果不及时诊治,就会演变成血栓后遗症,长期会导致费栓塞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2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在42~65岁之间。左侧DVT的患者3例,右侧DVT的患者17例。下肢疼痛,发病后手术入院,实施腹腔血栓CT检测,分析盆腔髋窝内左右病变情况,做好进一步的检查分析。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指标分析中,需要明确总体静脉血栓的形成方式。按照左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方法,给予抗凝、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

1.2 肿瘤类型分析

20例患者均实施病理学、细胞学的诊断,确定为恶性肿瘤患者。妇科肿瘤的患者有12例,结肠癌的患者3例,前列腺癌患者有3例,肺癌患者2例,乳腺癌的患者2例。其中1例患者脊柱转移同时合并不全性截瘫。

1.3 治疗方法

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控制在2~10 d之间,所有滤器均属于散装过滤器。全组病理均符合DSA机主形式。在导丝的有效引导下,调整腔静脉管、远端无血栓,双肾实施静脉开口位置的确定。按照导丝换位入7F过滤器操作,确定导管鞘下送入腔静脉的位置,确定过滤输送器的位置。按照透视、过滤、外漏情况,调整输送至器自行膨胀的情况,调整固定肾静脉开口,处理观察过滤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

通过过滤置入方式,实施全置留溶栓导管分析,保留导管溶栓治疗的全处理过程。按照导管的侧控段位置,调整静脉血栓的远端,术后使用250 000 U的尿激酶溶栓处理,术后使用微量泵溶栓,分3~4次给药,4~5 h/次,调整背部静脉辅助的实际应用量。该组中2-例无抗凝禁忌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处理,复方丹参注射液50 mL,采用全身给药处理。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地做好凝血检测功能的分析,做好药物的用量调节。观察组无出血、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保留导管的溶栓3 d左右,经过导管造影,对下肢深静脉通畅进行溶栓导管处理,服用抗凝治疗调整。

2 结果

20组均实施下腔静脉过滤器处理,安防后随访2年后复查,未发生未知偏移的情况,不影响整体功能的过滤。无过滤位移、未发生过滤支脚折断、血管壁穿透情况。需要在溶栓后1周内,调整血液回流改善治疗效果。

3 谈论分析

恶性化肿瘤患者的肺部栓塞处理过程中,需要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抗癌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以有效的血栓促进作用为标准。恶性肿瘤会导致肺栓塞产生二次因素,肿瘤患者往往会长期卧床,术后制动、截瘫会导致DVT形成,肺部栓塞风险逐步增加,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出现失败。DVT形成较为严重,并发症是血栓脱落,造成非栓塞情况,死亡率水平较高,静脉血栓向上延伸,直至静脉近端,形成血栓,容易出现脱落问题。下腔静脉过滤放置是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地溶栓治疗,不需要担心致死性的栓塞问题。成功置入DVT后,下腔静脉过滤器置留在溶栓管内,造成血管造影的复发。对于DVT应当实施常规的安置处理,调整下腔静脉过滤器,处理肺部栓塞、非功能降低的问题,及时调整合并出血、抗凝治疗的相关禁忌问题。依照DVT下腔静脉过滤置入处理,实现有效的过滤置入。对于恶性肿瘤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其主要是因为出血、栓塞造成的。根据肿瘤发病的情况,采用有效的血栓并发症处理,及时调整各类肿瘤的凝血因子,做好血液高凝状态的分析。对肿瘤细胞分泌的产物、血浆、血粘度增高比例进行分析,帮助血小板汇聚、红细胞聚集调整,逐步促进循环和血栓的形成。

临床上需要加强治疗靶向思路的分析,按照静脉血栓合并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结合操作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对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结合整体治疗的思路和标准,确定符合整体治疗效果的实施办法,不断提升临床治疗中的操作标准。按照具体的实施要求,对临床护理和治疗实施有效的操作,确定整体靶向操作的实施有效性。在临床上需要研究更好的有利于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案,根据靶向治疗的操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明确具体的操作标准模式,提升综合化管理模式的建设。从实际治疗护理的需求出发,结合操作流程模式,加强整体治疗管理的合理性,确定操作模式标准,提升综合有效管理的应用,解决恶性肿瘤的治疗合并操作,为临床医学提供良好的治疗操作实施办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整体治疗,确定操作模式和应用办法,完善综合管理水平的建设,结合相关要求解决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难题,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护理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静脉血栓合并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临床血管情况,及时调整患者的静脉炎、水肿等并发症,调整治疗的过程和标准,制定完善的操作标准,结合实际需求,提高周围血管疾病的相关治疗因素,加深综合治疗,对肿瘤细胞进行处理,解决治疗操作过程,落实操作标准,提升临床血管外科的综合有效治疗判断,加深静脉综合恶性肿瘤的诊治,确保准确的靶向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和治疗标准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下腔溶栓靶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