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纪洋:天光净土润心田

2019-03-29 09:50王开峰
中国民商 2019年2期
关键词:天光净土山水画

王开峰

他,是一位年轻的留英艺术学博士后。

留学欧洲,浸润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心伦敦,将格拉斯哥学派、德国青年风格和维也纳分离派融会贯通,突破传统艺术的樊笼,在绘画和设计中引入直线,成为艺术现代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他,是一位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艺术家。

根植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入西方艺术、哲学的独特认识,开创了“天光净土”作品系列。在万籁齐鸣而又万化归一、万籁无声的“无上寂静”中,体悟充盈智慧与美感的禅境。

他,就是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础教学部主任高纪洋。1979年生于山东肥城的高纪洋,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术学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专家、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于一身。

高纪洋最新创作的“天光净土”系列山水画,构筑了一种宁静、幽深的山水新境界,画面整体图式结构、空间视角、色调氛围营造了一种恬淡静穆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辨识度。把现实中的山水物象,升华到精神表现的世界。

“天光净土”系列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静谧,富有哲学气质,不染风雨,不惹尘埃,安之若素,从容不惊。观之似聆听舒缓的轻音乐,除却心中浮躁之气,赏画如随画中山水云游八荒。

“天光净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画家借山水来陶冶自我性情,又借笔下山水,实现物境、情境、意境的融合与升华。清雅、虚无、寂寥,直指天地之本源,大象之本真。这种至真至纯的世界,是他平和淡泊的精神状态在宣纸上的无声流淌与自然表露。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现世的浮华喧嚣,使得人们内心时常疲惫厌倦,愈发需要一方心灵净土,该系列山水画,正吻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

在流派众多的书画界,高纪洋为何独辟蹊径选择“天光净土”?

“我最为享受的状态是安安静静地读书、思考、画画,在吵闹的环境里会很不舒服,性格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一直倾向于安宁平和的审美取向。我希望画出让我感觉舒服的一个理想世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以后,最终呈现出‘天光净土这样的山水画作品,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追寻的结果。”高纪洋的回答简单而直接,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抛却纷繁复杂的自然山水物像,进入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照下的大美之境。大千世界,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奥妙所在。人只有在虚空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沟通心与外物并表现出浑融和顺的化境。

除了个人的学士修为,从弘一法师书风之变中得到的感悟,成为高纪洋路径选择的直接动力。所谓“净土”,其实既可以指释家佛国极乐净土,又可以理解为涤荡一切垢染的俗世净土。其概念虽非完全来源于佛教,但是该系列作品与佛家思想又渊源很深。

高纪洋极为推崇弘一法师遁入佛门后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其晚期书风。法师早年书法笔锋锐利、古拙苍劲,晚年则充满一种摒弃俗念的冲逸淡远、静穆空灵,超凡而入圣。

受此影响,高纪洋开始探索如何表现岁月无声的玄幽之美,最终形成了“天光净土”系列山水画作品。错落起伏的山峦、平澈如镜的湖面、悠远沉静的天空,让人仿佛行走在超现实的彼岸,与另一个自我在镜像的世界里游移同行。

天地乾坤强劲的生命律动,归化为无边的悠远宁静,生命以柔和的姿影回到了安详优雅。这是高纪洋作为生命个体和山水画家,心追日月盈昃,神接六合八荒,作出的心象绘画,也是画家多年艺术修养的体现。画面书卷气是由内至外散发出的自然气息,是读万卷书后凝结成的儒雅气质的外在流露,给人不骄不躁,不亢不卑之感。作为书画家群体里为数不多的博士后,“天光净土”系列作品,是画家自身文化修养的自然体现。

“现代人对绘画形式的追求,绘画语言的探索,某种意义上已成了现代艺术存在的终极价值,中国山水画也不例外。人的心灵感觉和想象能力是無穷的,表现方法的探求、表现意识的转换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具有无限可能。”高纪洋深知,作为一个中国人,思想观念基本上都是儒释道三家杂糅一体的。当然,“天光净土”作品所致力表现的美学境界,与之都不矛盾。佛家的空寂观照、道家的虚静玄览、儒家的幽独情怀,表述方式不同,道理是相通的。

“高纪洋的作品有很高的识别度,不同于一般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能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性,这是现阶段作品的优点。”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卢禹舜,对这位得意门生勉励有加:高纪洋的作品应该加强中国画自身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多参照诸如米氏云山之类的表现方法,通过中国画笔墨语言的锤炼,完善“天光净土”系列作品。

(责任编辑 徐高阳)

猜你喜欢
天光净土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邓 瑾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一羽轻装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