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陈与活化

2019-04-01 02:22成章恒卢亦洁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展示活化

成章恒 卢亦洁

摘要:手工艺文化空间是集中体现和展示手工艺文化的场所,也包含了手工艺存在的文化环境、自然生态与历史背景。文章通过手工艺文化空间的本质与特性展开分析,以展示设计的角度,研究在空间环境与展示方式上手工艺文化空间所承载的手工艺文化内涵,探索在手工艺文化空间在展示活动中的展示方式与活化策略。对现阶段手工艺产品、技艺和文化空间寄托于博物馆空间,并照搬博物馆空间形式等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手工艺 文化空间 展示 活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42-03

引言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众多学者研究的带领下,我国传统手工艺不断复苏,手工艺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但手工艺热度的提高不等同于民众接受度提高。对于手工艺普及与保护这一方面而言,推广手工艺的同时,如何去宣传教育大众重视传统和民俗文化内涵,如何去欣赏、理解民间手工艺作品和民俗表演,在社会发展与经济体制的转变下,如何吸引人们购买使用这些民间手工艺品,让这一类文化产品能够实际发挥出其产能?大众对手工艺文化的了解仅通过手工艺人和手工制品,需要联系到整个工艺生态之下的外部空间环境密,也就是工艺背后衍生出的文化空间。展示设计在当下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在对手工艺文化进行宣传保护的同时引导大众参与、体验手工艺文化空间,创造与手工艺文化内涵相适应的文化展示空间可以成为手工艺生存的土壤,手工艺文化空间同样是传播手工艺知识与艺术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手工艺之外的文化空间

目前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手工艺研究多将着眼点放在手工艺的艺术性和文化属性上,研究其单一类型、单一器物,专注于技艺本身,而对于由手工艺者的参与下,手工艺制品生成所存在区域背景及衍生出的手工艺文化空间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三条中对于文化空间做出的解释,“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可以理解为手工艺文化空间便是集中现在手工艺文化的场所,手工艺文化空间依托于手工艺人、器具、技艺及思想内涵,在手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中,由于器与人、人与环境发生了关联而产生了文化空间,同时这一系列的活动需要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下进行。在人的参与下,人的行为活动在手工艺文化空间中产生则有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条件,这也可以说明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特性。文化空间与各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共同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手工艺非物质文化不可将两者分离。

手工艺与手工艺的文化空间二者是互为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民俗活动中可以产生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为例,戏曲中角色的表演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服装、戏台为手工艺产品,在戏曲表演的文化活动中演出环境形成了文化空间;个体的手工劳作中也会形成文化空间,以竹编这一种手工技艺为例,手工艺人在作坊制作、陈列并售卖其竹编制品,其手工艺品售卖的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空间。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中使用了手工技艺和手工制品,同时产生出的手工艺品也需要有这样的环境去承载、去展示。依据手工艺与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展示活动中,手工艺文化空间应与手工制品、手工艺人等物质文化同属于重要的展示内容,应全面的将信息传达给观者。在展示过程中,手工艺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展现手工艺品、手工技艺的场所,也是作为展示内容的延伸,与其他“展品”一样共同承担展示任务。

从展示环境的角度,可以将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示类型分为两类。一种是原生文化空间的展示,此类多见于对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宣传而建立起的手工作坊或民俗馆,能够现场性地展示传统工艺流程。从手工制品的就地取材,到各类工序环节都对外展示,在对手工艺宣传普及的同时与经济、文化发展联动。曾濒临消失的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在当地政府和研究机构扶持下在丽江县设立了东巴造纸作坊,经过备料、蒸煮、漂洗、捣浆、抄纸、晒纸等传统工艺完成东巴纸的生产,而今东巴造纸已然成为丽江的文化名片,将东巴纸与文化创意结合的制品并对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表演、售卖的场景趋于多见(如图7)。另一种对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示类型是次生文化空间展示,包含博物馆、展览馆以及有民间或机构自发组织形成的工作坊,视通过展品陈列等的方式让观众去感受、体验手工制品的原生环境,或通过场景复原再现手工艺制品的使用环境进而形成新的文化空间。因此,原生文化空间可以是对手工艺制品形成的进行全过程的展示,在次生文化空间中所展示出的手工艺技艺则是更加片段化、场景化的。

二、手工艺文化空间中的展示要素及展陈方式

(一)手工艺文化空间中的展示要素

诸葛恺教授的《关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思考》将手工艺文化空间定义为一种滞后的文化,手工艺的文化空间是基于物质实体即手工艺制品,并由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空间,手工艺文化空间是一种意识形态。由于手工艺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性”其展示要素会与一般展览不同,传递展示内容的信息要素、作为展览场所的空间要素与引导观众的行為要素也会彼此有交融。手工艺的文化空间既属于展示中的信息要素,传达出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及手工制品的使用环境,也属于展示中的空间要素,手工艺文化空间的产生对于手工制品是滞后的,但是在展示活动中观众对于空间氛围的感受会先于陈列的器物。手工艺文化空间承载着整个展示活动的发生,也是对手工艺制品和技艺展示时重要的背景环境。由于传统手工艺是依存匠人的经验和身体的记忆,因此涉及到非物质化的技艺类型展示时需要以人的行为为取向,也就是说在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示中不仅仅是需要注重观众的感官体验,还须有观众与展示内容的互动、观众与手工艺人的交流,因此其行为要素不仅包含了观众的行为体验,还包含了手工艺人的引导或表演等行为。

(二)手工艺文化空间展陈方式

手工艺文化空间中的展陈方式有实物陈列、场景营建、情境表演、数字化展示及互动体验等,由于展示环境的变化、展示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展示方式也会有所区别。在原生文化空间中,手工艺的展示是其真实状态的反映,因此减轻了在展示过程中需要再考虑再建场景还原气氛的问题,而强调现场参与工艺流程的过程。在手工艺文化遗产地,可通过公开手工艺人制作过程来吸引观众。湖北黄陂素有泥塑之乡之称,黄破泥塑民间艺术馆便是建立在黄破泥塑的发源地,馆内除了对泥塑制品的陈列外,设有由当地手工艺人进行的泥塑工艺演示和泥塑培训体验,在工业市场中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生存空间,也成为传统手工艺的科普基地。该馆主要依靠沐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以弥补空间设计体验的欠缺。

手工艺的次生文化空间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扩大了大众了解手工艺文化的范围与途径。处于城市之中的博物馆其基本职能就是征集、收藏与陈列,传统博物馆对手工艺文化的展示通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意義及审美价值手工艺制品进行展览、研究等活动。由民艺学者潘鲁生在1998年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性十分明确,内容涉及各类民间生产、生活器具和手工艺品,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展示。其主要陈列方式与博物馆对待文物的常规陈列方式相似,将工艺制品放入通柜和独立展柜中。以及通过对生活场景的还原,保留民间生产生活的记忆。也有观点认为手工艺这类民俗文化进入博物馆,手工艺远离了其使用环境被静态陈列展示,意味着其已经宣告死亡,但也正因如此,对于博物馆在展示手工艺时需要创造出新的方式,让进入现代生活的手工艺文化得以延续和再生。

现在已有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和美术馆等机构对手工艺的文化空间的展示做出了新的尝试,对场景的营建不再只专注于还原器物原生状态的环境,而是尽传统手工艺文化中提取其原有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形态创造出新的文化空间,也有直接利用手工艺制品作为营造展览氛围的装饰素材(如图2)。聘请手工艺人以现场制作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民俗文化,手工艺人与观众的互动将被动参观变为主动参与。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在使用真人演绎的同时配合影像播放(如图3),可以使观众对流程的展示理解更加清晰。还有展览将实景与互动投影结合用虚实交错的场景可表达手工艺时空意境的转换,或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手工艺的表达更为生动,观众参与的层次更为多元。

三、手工艺文化空间的活化理念

手工艺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在展示过程中把握其活态性的特征,手工艺文化空间适应手工艺制品的使用目的、使用途径、使用环境的转变,通过对手工艺设计再创造,深化各类社会资源的参与,使手工艺文化空间加强观众自主参与体验的意愿,提升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示效益,让传统手工艺文化能在现在生活中得以持续发展。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手工艺文化空间的活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其一,以文化创意为手工艺文化空间增值。此是从手工艺文化空间所依赖的手工艺制品即物质性出发,以文化创意或品牌介么泊勺方式活化。近几年致力于从科学与艺术角度对传统文化、手工艺进行保护与再创的稀捍行动项目。项目通过与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师及品牌合作创作出了一系列基于传统手工艺而生的艺术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羌绣与傣纸项目以进行了多次展出并为手工艺原生地带来了经济收入。以其傣纸项目中的作品云屋为例,该作品在展览中作为互动艺术装置出现,作品利用傣纸的物理特性和激光雕刻技术创作出了一个由光影斑驳、如梦似幻的“云朵”构成的空间,观众的互动行为是改变“云朵”光影变幻的条件,其目的是让观众从中体会自然与技艺的乐趣(如图4、5)。该展览中形成的文化空间已显然不同于其原生环境,但傣纸工艺在新的文化空间得到再生,也更新了观众对傣纸的认识,该种尝试对于其他手工技艺亦有借鉴价值。

其二,构建手工艺文化与社会活动的联系。此是从人的社会参与的角度活化手工艺文化空间,让手工艺文化的展示从固化的场所向其他社会空间延伸。在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内已有开设关于手工艺的工作坊或针对学生的暑期体验课程,可参考此授课模式利用博物馆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号召力,在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让手工艺文化与社会活动建立联系。手工技艺本属于民俗文化,与其束之高阁,更应该让它走进大众。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公益性质的民间挑花艺术培训项目,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以区校合作的形式使社区居民感受民间挑花工艺,培养居民的艺术素养,对外也是一种传播展示。在手工艺人与社区居民口传心授的过程里,无形之中也是为手工艺在城市生活中的振兴孕育环境。

其三,创建手工艺人展演活动场所。对于手工艺文化空间的活化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手工艺人所发挥的作用。手工技艺最直观表现即是手工艺人运用其记忆与经验去实施工艺的这一过程,手工艺文化空间的展示可以借助相应主题的博物馆或展览馆的基础条件,但不局限在外观设计的层面,而是在空间的功能分配上为手工艺人创造出展演环境,既是一种更为吸引人的活态展示,同时对于手工艺人自身进行了艺术作品的生产也可转化为经济收入。武汉硚口非物质物化遗产博物馆即硚口非遗展示中心,除了对于武汉地区的非遗手工艺品进行陈列外,还另设有互动体验区等功能场所,进驻了武汉手工艺“大师工作室”。例如苏恒泰油纸伞的传承人便在工作室中进行长期固定的油纸伞制作,秉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合其他地区油纸伞的优点,观众可在现场观看工艺过程展示与购买手工艺作品,虽然苏恒泰的老门店已不复存在,但在新诞生文化空间中又向大众展示出手工艺人对于传统油纸伞工艺传承与再创新的一面。当手工艺人拥有了合宜的宣传活动、生产场所与平台,手工艺文化才能活下去,手工艺文化空间才能得以活化。

结语

手工艺的文化空间与手工技艺共同组成了手工艺非物质文化,在对其展示的过程中需要给予二者同样的关注,将对文化空间的理解融入展示的内容与空间中,突破以往以器物为主并照搬博物馆空间形式的手工艺文化展示。随着时代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手工艺文化空间需要根据手工艺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下的文化环境去找到适合的展示方式,不论是对于手工艺文化原生环境的传承与保护还是次生文化空间中的设计更新,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展示过程中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手工艺文化空间的价值,为大众所了解。

参考文献

[1]胡懿勋.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策略艺术价值与之化的效益[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5):46-49.

[2]诸葛恺.关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119-123.

[3]张福昌.中国传统工艺趋伦的现状与设计振兴战略思考[J].设计,2013(10):136-143.

[4]张倩.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存模式分析——以丽江东巴纸坊为例[J].设计,2018(07):22-23.

[5]孟琳.试论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史化空间[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5):76-78.

[6]曾辉.现代手工艺的创意设计观[J].设计,2015(01):80.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展示活化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