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民居改造为民宿的设计方法研究

2019-04-01 02:22刘沛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宿

刘沛

摘要:传统民居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经验与智慧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见证。为了使民居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文章选择了传统浙西民居改造为民宿的案例“伴屋”,对改造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梳理出民居如何改造为民宿的具体设计方法,怎么将传统民间元素更好地进行延续,从而为民宿的设计创新提供一种方法上的参考。

关键词:浙西民居 民宿 民居改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48-02

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建筑结构,造型工艺,营造方法都为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参考。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也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高技术,高形式的现代建筑。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是现在国内外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将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既可以对民居进行保护和保留,也可以让人们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民居文化的探究中,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的重视。田钧伊[1]从民宿的改造背景、地域特性、外部空间、内部设计等理论层面对民宿的改造进行了研究。蒙慧玲等[2]针对传统民宿的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并以开封市双龙巷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设计。马斯洛在人的需求理论中提出人具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作为人所居住的环境应成为清感和归属最重要的物质条件[3]。基于目前的民居现状,本文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系列的研究分析,从功能上、材质上、空间上三个方面得出了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方法,为之后的民宿创新设计提供了参考。

一、案例介绍

(一)基地简介:基地位于浙江莫干山,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两层老宅,可以说是属于浙西民居中典型的夯土木构体系。老宅在村子里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拆除改造的房子,破损的夯土墙和腐朽木结构虽然粗鄙,但却是整个村子怀念过去乃至历史的窗子,也是最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老宅缺点性分析:老宅由于人去楼空,导致年久失修,房屋的木結构已经开始腐朽,甚至局部已经完全损坏,外部夯土墙的石灰粉刷也脱落出它最原本的颜色。并且老宅的二层夯土墙也已经严重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老宅开窗较小,在西立面仅拥有两个15×20的窗户,这就导致了光线无法充分进入室内,致使室内环境昏暗,无法良好地采光,不能符合客栈对于采光的基本需要。

墙面与屋顶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墙面与屋顶瓦片贴合不严密的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裂缝,这也会造成阴雨夭气雨水的渗漏。老宅的夯土墙面是由黏土和石头拼接而成,夯土由于年限久远,会产生裂痕。并且在夯土墙内部并没有保温措施,这就会导致在冬季老宅出现保温效果差的情况。

(三)设计目标:将老宅改造为一个满足民宿功能的客栈。民宿在功能上应该有室外娱乐区、厨房餐饮区、客房住宿区、客厅接待区及专用停车场。[4]设计要尽可能圳呆留原有的民间传统元素,但在功能上和空间划分上要满足客栈的功能需要,并且要因地制宜,改造成具有其特色的民宿。

(四)设计策略:拆除已经腐朽的外侧檐柱以及向外倾斜的西侧山墙的二层部分。对比较完好的木结构和其他夯土墙进行保留。对于新增力口的部分,建筑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采用钢屋架独立承重。在紧贴土墙边下挖基础梁,并在土墙的内侧新建240的砖墙,作为新的建筑围护以及结构承重。同时使得保留的夯土墙和木结构不再参与建筑承重。为了防止已经向内倾斜的夯土墙倒塌,将新建屋顶向外伸出避免夯土墙受到雨水侵蚀,另外土墙内侧诵讨增加横向宝刚掌来“扶持,,土墙保证不向内部倒塌。

二、“伴屋”案例改造后分析

(一)功能分区:改造后的老宅以下称为“伴屋”。在平面布局上对于功能空间都做了详细的划分。满足了民宿对于各个功能空间的需要,并且增加了公共休闲空间的面积,可以更好地方便居住者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之间的关系。改造后二层也增加了两个露台,可以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视野来欣赏周边的自然景色(如图1、2)。

(二)空间形制:改造前的建筑空间上划分单一,交通流线也十分简单,不具备客栈对于空间的要求。从入口处进入基本上可以对室内环境一览无余,空间的私密性较差。改造后的“伴屋”一层(如图3)空间划分明确,每个空间的尺度虽然不大,但是具备完善的客栈空间系统,符合客栈的空间需求,每个空间不管是开敞式,还是半开敞式或者是封闭式都可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比如在客厅部分增加了开敞式的餐厅以及吧台,方便了居住者会客,餐饮,休闲。“伴屋”二层(如图4)主要为两个卧室,并且每一个卧室都配备了一个露台,可以让居住者更好地感受所营造的空间。并且两个露台的隐私性都很高,不会产生隐私问题。

(三)空间动线:在空间流线上一层与二层的交通流线通畅,不复杂,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居住。通常,大尺度的空间给沐厂种纪念性的感觉,小尺度的空间则给人日常性的味道。小空间一些时候会显得尤为精致,当人处于小尺度的空间里时,视觉焦点会常常集中在一个面或一个点上,此时则会产生一种很强的聚焦性,来引起时间与空间的穿插。这种聚焦性也会给小尺度的空间重新带来一种意义,一种纪念性。

(四)建筑立面:改造前老宅的西立面形式较为简单,且缺乏功能性,屋顶仅仅只有一层小青瓦来防水并且保温效果也很差。西立面的开窗也只有两个小窗户不能进行良好的采光,导致室内环境阴暗潮湿并且缺乏良好的视野。改造后的“伴屋”首先在开窗上重新进行了设计,将原有的小窗拆除,重新设计了一面3.7×4(m)的开窗。重新设计的开窗可以更好地将光线引入到室内,增加了室内的采光,提升了室内空间的明亮程度。开窗设计在原有夯土墙之上,夯土墙的高度达到了3-4(m),所以开窗的设计也考虑了隐私性的问题,室内对室外一览无余,但是室外对室内却无法全部看到,保证了居住者的隐私。

设计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老宅东墙的部分保留。设计并没有将原有的夯土墙全部拆除,而是对于其的合理利用,形成了一种新旧材料的对比。从南立面来看,保留的东面夯土墙用钢撑对其进行承重,防止其向内倾斜。这个设计很好地将原有的记忆与现代的感觉相结合。

(五)改造前后建筑颜色对比分析:改造前老宅主要呈现出一种苍老破败的状态,但同时也具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总体上老宅在颜色上表现为沉稳,灰暗的色彩,比如大面积的褐色、深灰色、土黄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宅墙面上原有粉刷的白色石灰也已经脱落,呈现出一种斑驳的状态,露出了原始的夯土墙。总体来说老宅改造前的颜色变化不大,但是很稳重,具有历史感(如图5)。

改造后的“伴屋”在色彩上总体呈现出一种新旧融合的色彩感受(如图6)。颜色与之前相比加入了一些亮色,显现出一种现代的气息,形成了一种新旧对比的氛围。露台与防腐木的颜色并没有采用深色系,而是运用了较亮的木色,以及在夯土墙上重新刷了一圈白石灰都点缀了原有老宅的深色,形成亮与暗的对比。阳光照耀下的“伴屋”在颜色上呈现出活力与轻松的氛围,与原有沉稳的老宅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六)室内装饰分析:“伴屋”在室内软装上多采用简洁素色的家具,多为白色和浅灰色,更好的与改造后的室内空间色彩相融合。改造后的室内空间呈现出来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感,为了让居住者拉近与这种历史感的环境的距离,所以在墙面上也没有过多的装饰,是一种新旧交融情感的流露。这也形成了新旧材料对比的关系,处在这种环境空间中的居住者在心理层面也会达到一种享受。

整个空间的设计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用一道玻璃分隔开了夯土墙与客房(如图7),然后再用灯光照亮夯土墙。一方面室内的采光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夯土墙也获得了一种氛围感,一种舞台的既视感。同时屋内的人也会退而观之,与土墙保持着距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动。同时也利用了原有老宅的木结构,讓其变成了有历史感的装饰物。

结语

芬兰建筑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指出,理性本身在现代建筑的初斯并没有错,但是这一阶段已成过去。但真正的问题是要将理性的方法从技术领域转向人文和心理学领域。所以在民宿上的设计也是如此,首先要先考虑居住者的感受,然后才是形式上的设计[6]。

(一)功能上:功能分区要进行明确的划分,满足民宿对于各种功能空间的需要,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普通的居住功能,要更多地植入休闲空间和公共空间。民宿与原民居最本质的区别即空间功能的不同。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不同的物质空间作为依托,人在使用建筑的同时也在创造与改造建筑。因此,功能一旦发生转型,民居中的一切也会随之改变。

(二)材质上:建筑材质上要对原有的材料进行合理保留,保留原有建筑最能体现出历史和文化的部分,要进行适当的结合,形成一种新旧对比的关系,增强建筑的内涵和文脉,体现出建筑的场所精神。传递出空间的生活化、历史化、时间化、平衡化、情感化、人文化、生态化,完成民居改造中空间的“新旧”共生[6]。材料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多使用当地的材料来节省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空间上:空间上要营造互动的趣味空间关系,不能让每个房间都是孤立的存在,要把每个空间联系起来,增强居住者之间的对话以及亲近感。流线上要尽量的简洁,要考虑到各个年龄层次的居住者,让空间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室外空间,包括周边的自然景色,要把室内外的空间相结合相联系,注重空间因素对于居住者心理层面的影响。

改造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针对原有的问题来进行设计,不能将城市里对于客店的惯性设计思维照搬到民居改造中,要深刻体会和理解当地的传统民间文化,合理地运用民间元素,创造出有当地文化的特色民宿。本研究得出的民居改造为民宿的设计思维可以基本运用到我国各地各式的传统民居,但是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田钧伊.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与设计研究[J].设计,2017(19):152-153.

[2]蒙慧玲,蒙正堂.传统民居可特续改造中的环境设计——以开封市双龙巷民居改造为[J].中外建筑,2014(04):90-92.

[3]刘春智,邓蜀阳.浅谈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在农村民居立面改造中的应用——以重庆地区新农村立面改造为例[J].福建建筑,2012(01):16-18.

[4]汪谦.非传统乡村民居改造型民宿建筑设计方法探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28-29.

[5]高海伦.基于本土化与人情化理念的民宿设计——记舟山东极岛民宿改造[J].现代装饰(理论),2016(02):63-65.

[6]王峰.当今建筑空间改造中“新旧”共生设计理念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64-65.

[7]徐迪,王诗超,丁继军.建筑师张雷的民宿设计作品研究[J].设计,2016,29(23):155-157.

[8]李白羽,吴晓东,邵明.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当今民宿设计趋势[J].设计,2016,29(13):54-55.

猜你喜欢
民宿
民宿体验官:没有比每天在不同地方醒来更酷的事
民宿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研究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给野蛮发展的民宿套上“紧箍咒”
北京门头沟民宿青山秀水里的文化“拼盘”
民宿井喷
你是民宿达人吗
被“玩坏”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