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意之象与山水气韵

2019-04-01 02:14姜楠
牡丹 2019年5期
关键词:品评气韵渔夫

姜楠

表意之象即为“文学象征意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事物的观察所赋予的哲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能够蕴含某种精神的形象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言外之意。自古以来,中国诸多诗人热爱刻画渔夫形象,从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浑兮,可以濯吾足”,到管道昇的“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不光文学家热衷此类的象征意象,历代或在宫廷或在江湖的画师也都钟情于或这样或那样的象征意象出现在自己的画面上,或粉之以飞燕白鹤或饰之于江岸渔船。

黄庭坚曾言:“凡书画当先观其韵。”北宋范缊云:“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主,又云:独韵者,果何形貌耶?韵者,美之极。”(《永乐大典》卷八零七)至于后人论画以气韵者,更不可勝举。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最早提出“气韵”说,在文中品评历代画家时多用“颇得壮气”“神韵”“情韵”等。至荆浩在《笔法记》中也提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

早期的气韵中,气与韵是分开说的。例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沦张璪画时说:“气韵双高。”“韵”字起初本是对人的形容,魏晋时期,因黄老之学与朝廷用官的品评制度大盛,品鉴人物之风盛行,从开始的品评学识继而到品评人物的神韵。至后世对于品评绘画神韵时也多与“人”有关,例如,北宋黄庭坚《题杨道孚画竹》中道:“观此竹可知其人有韵。”(《苏黄提拔》卷八)正如陈传席在《论中国画之韵》中道:“韵用于画,其意思和玄学风气下识鉴人物的意思一样,都指的是人或画中人的精神姿态,而不指作画的用笔用色,也不指画家的主观情思。”

随着中国绘画种类的发展且孔孟之学的禁锢,中国绘画不能像西方绘画一样将人体美作为一种至高美的欣赏。随着诗歌绘画逐步成为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寄托,山水形象也开始变成人们体悟哲理的工具,正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徵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继而到荆浩时,气韵一词逐步发展为笔墨与作画之人的主观思想,从开始的品鉴人物到用之于山水的创作。

一、渔夫

渔夫形象出现在文学绘画作品之初,便成为隐逸思想的象征,人们在品读山水画时所读出的画中韵味,便是作者所想表达的志向。渔夫形象的入画一如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一般,既是作者对于归隐的一种向往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退避。就像吴镇所作的《渔父图》一般,此图写江南一带山水入画,渔船行于水中,画中人物抱桨低头欲睡,闲淡脱俗的感情跃然纸上,这又如何不是作者对人生思考的表现。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先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后又言“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死似乎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王羲之也曾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吴镇似乎比苏轼要看得开,他画中渔夫神情慵懒抱桨而眠,这便是他对生死的看淡。苏轼痛心于满腹才华不能用于江山社稷,只能吞吐在酒杯或笔纸间,而吴镇所处的时期,汉人没有出仕的机会,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吴镇出仕无路只能转向黄老,在画中表现出看淡生死或者说对仕途的心灰意冷。如此,他的《渔父图》也表现出内在的气韵,即一种看淡了人生的平淡气韵。渔夫形象出现在文学绘画作品之初,便成为隐逸思想的象征,人们在品读山水画时所读出的画中韵味,便是作者所想表达的志向。渔夫形象的入画一如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一般,既是作者对于归隐的一种向往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退避。

二、江水

江水给人以豪迈无穷的感官,江声将这份意味诉之于听觉,多少岁月东流水,几番流离世变迁。江水千古不变而又瞬息万变,与之相对的观江之人,或感之以沧桑或授之以豪迈。屈原说:“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而一贯愁苦的杜甫却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江声不止于诗人的专利,在画作中也多有赞颂,恽南田作《杂画册临宋人江天石壁图》并拔曰:“三山半落青天外,秋霁晨起得此,觉满纸惊秋。”其中,三山半落青天外,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土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山水以形媚道而贤者通,不论是诗文或是绘画都是要把山水形象来作为自身表达情感的工具。

方闻在《形象与形象之外》一文中谈道:“根据中国人的看法,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必须体现或传达‘道道显于一切人的行为及其规范之中。中国人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方式是基于道的最基本的阴阳两极的概念,如现实与理想,幻觉与真实,等等。”正是这样的一种对艺术形象的认识,在面对或沧桑或雄壮的江水,画家们将江水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人格涵养。付诸于画面之上所要表达的,亦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就如同倚仗听江声的苏轼,从听江声,再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结语

气韵从最初的人物品评到画面品评,它的意义逐步发展和变化,它融入了笔墨、画面内容和作画者的所思所感,不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求的天赋,画面中所出现的渔父、江声、登高、长啸等文化意象,是作者借用画面中的形象来表现自我的追求。笔者不是说作画时无意象便不足气韵,而是说意象是作者人格情感的不自觉流露,是每当临江水口诵“滚滚长江东逝水”画意勃发时,以此江水入画,气韵俱生。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品评气韵渔夫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