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文艺多学科背景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19-04-01 02:22王禕魏芬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多学科构建教学质量

王禕 魏芬

摘要:工文艺学科差异大,教学评价标准不清晰、且评价机制建立难度系数大,因此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平台上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是必要的。依据协作学习理论、混合式教学理论等理论基础,借鉴学院实际情况构建“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构建的‘三步走,模型”。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更好服务学科发展,着眼教学全局工作,提升学院学科发展、学生整体水平以及教师泞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工文艺 多学科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114-02

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综合性大学的数量逐渐增多,多学科多门类齐头并进发展的态势逐渐显现。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协作学习理论”、“混合式教学理论”等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更是有不少学者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撰文发表对于评价体系的构想,但其设想更多集中在某个领域,对于一个学院集合工文艺三大学科的“特殊案例”的相關论述几乎寥寥。本文旨在根据目前学院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探索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细则,规范细化年终考核标准,有助于学院更好进行数据管理和资源分配,也为更多有同等情况的院校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清晰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起步较晚、评价理论基础薄弱,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教学质量评价的水平和状态也存在着层次不齐的情况。从教学质量的设定标准看,大部分是比较笼统的。或者针对某门学科、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极少有对多学科背景融合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整体思考。思考的重点也大多集中在课程设置、课件准备、师生互动等问题上,对于潜在的影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因子的思考比较少。

(二)不同学科差异大,评价机制建立难度系数大

工文艺学科从学科背景、课程内容、理论构架、实验实践、课外竞赛等环节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但同时多维度多角度的学科评价系统又需要相互借鉴、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因此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平台上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又是必要的,这需要多方面地思考与综合考量,具有较大的难度。

二、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协作学习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以小组或团队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协作学习理论开始兴起于美国,随后在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领域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该理论强调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学习者分配到不同的协作小组,个体成员将其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分享,通过对话、商讨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将小组成果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1]。

(二)混合式教学理论

混合式教学理念强调将面对面讲授式课堂和线上学习相结合,借助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学习监督和过程调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混合式教学评价既要充分体现教师、学习者、同伴等多种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将线下团队协作学习活动和成果评价与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3]。

三、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合理有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调控方向的正确性,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同时又是一个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大工程,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到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差异化

工科、文科、艺术学科在学科设置、培养目标、评定标准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同样,相同学科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育出的个体也不会干六厂面,在构建体系时不能按照统一模式流水线,统一的标准评判学生,而应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学生志趣爱好、课程能力培养、思维创新等因素综合判断与考量。评价标准应充分兼顾到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学科的理论性,又要凸显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评价构成多元化

讲台教育仍是教育的主体方式,在我校,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三种,多种评价可多方位反映教学秩序与教学情况。但从实行结果来看,评教只涉及系内,很少有工文艺跨学科的相互评价,究其原因,虽然存在学科背景的差异,但双向或者多向的评价往往更有助于教师从不同方向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课程的设置。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得课程变得枯燥无趣,且大多评价只注重总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管理。而现今随着高科技的不断介入,课程作业已经并非单单只有纸质一种方式,通过网络的线上互动,可以对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技能进行考核,并且更加及时有效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可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原则的确立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学科发展,着眼教学全局工作,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二首先,整体性原则,同一学科,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尚会对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作为完全不同的学科,工文艺学科基础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因此从某种角度说,不可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构建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不同评价者从不同视角的评价,整体上符合教学实际。其次,导向性原则,无论三大类学科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数实施如何分配,确立体系的主导原则永远是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疏漏、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其三,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可以学以致用的优质人才,不同的学科在思维模式、培养方式、理论实践等操作上可能“大相径庭”,这些因素都不应成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桎梏,“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基于学生个体的培养模式都应该被接受。以上便是建立评价体系时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二)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构建的具体措施

1.规范制度、建章立制,从根本上在制度上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这些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性强的特点,包括:《教学工作流程细则》《教学监督规范管理细则》《教师教学规范工作守则》《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试卷及毕业设计(论文)归档守则》《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细则》《各级教学负责人下课堂听课制度》《实验室人员工作守则》等,在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上为各学科建立统一标准,确立统一规范,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教学红线。

2.因材施教、针对化教学,工文艺因为学科的差异,教学方向及方法应该也有很大不同,但总体而言,均不超过理论+实验+实践三大板块,在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学院在权衡三大学科的教学成果时可以具有优势侧重。例如,工科专业因为学科需要,略偏重于实验方向,重点投入科研、论文,因此教学评价系数上可相对提升对科研成果方面的要求;艺术类学科在科研上相对比较弱势,但可从课外实践入手,积极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具有影响力的竞赛,以竞赛的等级认定教学的效果,简而言之,艺术类专业应提升竞赛获奖在教学效果中的系数;而文科类专业相对实验较少,因此也可在高水平论文发表、课外竞赛等方面下功夫,以弥补短板,用指导学生发表论文、获得各类奖项来充实教学资源。

3.科学评价、奖惩分明,需要完成上述不同学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系数分配也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哪些级别的竞赛可以体现教学的成果,国际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的各类竞赛的相应级别应在学院范围内广泛采集并讨论通过形成文件予以公示,使得老师们在未来指导学生参赛时可以有的放矢。其次,因为差异化的存在,所以在评判标准的制定上就应做到科学公正,操作不当或顾此失彼都会导致評价标准的失真,影响最终的结果。同时,这些评价标准的因素等级及影响因子应五年更新一次。正如前文提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是鼓励老师们提升教学水平,鞭策后进,从而使得全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此过程中应时刻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应与教学质量的贡献成正比,多则多得,少则少得,长此以往,才能形成领头者不断向前,后进者奋起直追的良好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体制长时间有序、良性健康发展(如图1)。

(三)学院对于构建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目前,学院已经意识到对构建工文艺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学院学科发展、学生整体水平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积极着手对学院下属10个专业——进行针对性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逐步推出探索性举措。目前,针对艺术类专业,年末学院统一汇总教师获奖、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数及明细,并成立学院专家组,对奖项的层次与级别进行分类与因子评析。同时学院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对工文艺学科学术期刊进行等级分类,由于特殊原因,学校层面无法报送A类或B类的期刊,学院层面调研后,确认有必要者,认定为学院级别的A类或B类期刊。这对教师信心的提升,投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偏重实践、在论文发表上具有劣势的艺术类专业,这一举措解决了其投稿“门槛高,够不着”的困境。结语

对于跨学科学院,教学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管理得好,带动各学科蓬勃发展;若是相反,则容易出现一枝独秀或一盘散沙的局面。但无论学科涉及面多广,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应该毫无疑问永远放在醒目的首要位置,对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偏重。同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是需要一定的积累与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体系的完善也应是动态的、可更新的,只有不断构建强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防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须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4]程立生.论我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6):第10卷 第2期,29-31

[5]叶晶.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59-160

[6]李炜,毛锡荣.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项目教学实践研究[J].设计,2017,30(1):82-83.

[7]徐睿.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类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设计,2017,30(6):118-119.

[8]刘爽 李硕.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1(4),155-157.

猜你喜欢
多学科构建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