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赛博格”!

2019-04-02 13:36雨田
收藏·拍卖 2019年2期
关键词:感叹号大大的艺术家

雨田

科技引爆艺术,人机融合一体的“赛博格”时代来临,手机已经首当其冲成为人体不可分离的部分,也成为艺术创造里最快捷的工具。

所以在2019年第一個封面里,选自当代艺术家杨茂源的一幅手机摄影作品。马卡龙绿色的砖墙及墙外的蓝天都被夕阳染了一抹暖黄,路边空无一物,只有墙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感叹号占据着画面的中心点,红绿相配,是那样醒目,但却不刺目。从观者到天空之间,已经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叹号代表着什么?是艺术家后期加上去的吗?它的存在又隐喻着什么?或者说这背后是艺术家怎样的创作故事?

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根据杨茂源的回忆,这幅作品仅仅是一幅手机拍摄的作品,并无任何后期的色彩调整或加工,是他即兴式的一次“创作”。至于上面的红色感叹号,是原本就涂在砖墙上的。正是这个独特的感叹号吸引住了杨茂源。

那是一个郊游归来的傍晚,北京糟糕的路况让杨茂源遇上了堵车,为了避开拥堵的车流,他选择抄小路曲线归家。就在一条平时不大可能涉足的小路上,他无意中看到了这堵墙。“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就在车上用手机拍下来了。”杨茂源强调当时并没有过多的设想、构思,仅仅是内心的一丝触动,驱使他艺术创作的本能反应,并用手机记录下来。

事实上,这幅如此“随意”的街头自拍,无论从画面色调、构图、光影效果都堪称绝佳,那个大大的感叹号让整幅作品变得既平凡又独特,给视觉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想对作品作出过多具象的表达,因为那个感叹号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者从中引发的想法。杨茂源对于那个引人注目的感叹号,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交代。有人通过作品联想到惬意的海边度假;有人则想起荒芜的美国西部,那种放荡不羁的牛仔情调;也有人从感叹号中感受到当今社会生存的不……当然任何一种解读,都是合理的,因为这就是当代艺术的最大优点——开放性。

以手机创作,人人皆为“艺术家”

利用手机作为媒介已经成为杨茂源这类当代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方式,杨茂源的创作方式本就多样,油画、装置、影像都有涉猎,通过手机收集素材已经是杨茂源的创作常态,在他看来:如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经日益分不开,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手机使创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因为手机已经变得不再是身外之物,更像是与自己身体“手足相连”的一部分,因此自从有了手机拍照功能后,杨茂源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手机的即兴式创作。

的确,利用手机进行拍摄,无需进行前期的各种准备、构思、摆拍,它更讲求一种随意性,在日常生活中某一瞬间的触动,利用手机迅速捕捉,记录下来,那种偶发性,可遇不可求的场景让艺术家更能获得自由的发挥。在艺术家们的口中就是“有意思”。

杨茂源的这幅手机创作也让人不禁思考,新时代下的人机关系,早在半个世纪前西方艺术界就曾探讨过人与机器关系的“赛博格”,就是电子人、仿生人等延伸至一切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并畅想未来机器将置于人体,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如今时刻不离身的手机已经日益见证到这样的趋势。

在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不仅艺术家可以利用手机累积素材,代替过去的速写写生。普罗大众不也利用手机开启了集体创作的模式吗?借助先进的科技产品,一帧普通人自拍也能媲美过去专业摄影师的水准;各类打卡网红展的自拍甚至构成作品创作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的便捷性随时随地记录生活,自由、即兴地“创作”,使“人人成为艺术家”已变得日益现实,当然,能否成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就视乎创作者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定了。

冷峻的市场需要一点振奋

本期作为2019年的第一期,我们选取影像作品作为封面,也是试图唤起读者对影像艺术的关注。对国外藏家而言,影像也是一个收藏大类,中国各古玩城里老照片最大买家基本都是来自欧洲的英国与法国(两个最喜欢中国物件的国家)。但对中国藏家而言,影像艺术是新兴、也是陌生门类。但这一艺术门类却是最直观、最直接记录当下,反映现实的手段,而当今中国藏家也在逐渐关注这一记录当下的艺术门类。

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中将视觉中心点聚焦在那堵墙上大大的感叹号,并在画面上加入上升的箭头,当然,我们还不忘加入呼应中国猪年的传统元素——玉猪龙,试图在平淡、冷峻的市场态势下,在新的一年里给予读者振奋、提升之意,也带上本刊继续革新、勇往直前的新年祈愿。

猜你喜欢
感叹号大大的艺术家
想要一个大大的抱抱
大大的自然与小小的我
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感叹号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感叹号大王(上)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
大大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