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墨,古人惜之如金的袖珍雅物

2019-04-02 13:36得道皿
收藏·拍卖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人

得道皿

闲置于案台上的小物件往往能将时空折叠,一锭古墨、一方砚台、一缕青烟……博古之物扩大了我们的想象,似乎古代文人的生活起居就在我们眼前,砚渠墨浣、沾墨挥毫……现代人生活节奏越快,我们与古代意趣就显得越遥远,他们遗留下一锭制作精巧的古墨,似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念想,使人向往过去诗意生活,也会遐想古人如何把墨视为知己,将其制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古代文人与笔墨纸砚日日相伴相随,文房用具对于他们犹如手足,是再熟悉不过的对象,越是贴身熟悉之物,对之要求越高,在乎主人“格物”,在乎对象的“通人性”。古代文人对古墨的要求亦是如此,一锭墨不只是用于研磨写字,它是君子之友,须有性善而谦和的个性:一点如漆、墨分五色、丰润细腻乌如黑玉、坚固如石、能千年而不裉色等,不仅如此还需超高颜值,工艺粗糙之墨绝不能入古代文人法眼。

文人爱墨,制法日益精进

古墨与文人正式结缘,自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墨务官李廷珪开始。在此前秦汉时期墨的形式与配方较简单,多为松烟及药丸形状,文人的喜好在墨中渗透不多。李廷珪改革制墨配方,融入和胶法及加入名贵材料,使制墨有了更多可能性。李煜醉心于艺术,爱墨如痴,曾有歙州奚廷珪,自制墨进贡给李煜,李煜见状配上其所藏的宣纸,墨色层次丰富,润而细腻,故大喜并赐皇家“李”姓,自此奚廷珪改名李廷珪,流芳百世。自此古墨便有了特殊的身份,它不仅仅是实用的文房用具,更是制作精巧的艺术品。

实际上,早在唐宋时期,制作精巧的古墨已出现在宫廷进贡单上,于是墨有了市井普品和宫廷奢侈品两种档次。随着明清时期市井文化的发展,民间手工业的繁荣,使古墨制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为适应量化及市场需求,古墨从工艺、用料配方、样式上形成了派别。至明代晚期,尤其在嘉靖、万历年间已有庞大的制墨业雏形,奠定了古墨发展的根基。

明清两代古墨制造业集中在安徽徽州一带,这里的古墨按照易水法制作(唐代制墨以易州、潞州最为著名,南唐李廷珪本为易州墨工,后南迁至安徽歙州,得以将古法保留在歙州并发展)。明晚期徽州制墨分成歙县派、休宁派和婺源派,三大派系制墨各有特点:歙县派风格隽雅大方,古色古香,配料考究,包装精美,代表人物有罗小华、方于鲁、程君房;休宁派风格华丽精美,喜用金、银勾勒图案,擅长制造集锦墨,代表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婺源派偏向實用性,纹饰风格不如休宁派的精美,配方又不如歙县派的考究,而民间特色明显,较为实惠。

集锦墨,得宫廷垂青

明代出现的集锦墨广受欢迎,并获得持续发展。集锦墨也是清代宫廷墨的重要形式,每套墨包含许多锭墨,每锭墨的式样不同,纹饰不一,包装精致,富丽堂皇,极其美观,符合宫廷贵气华美之风。尤其在乾隆时期集锦墨生产最为昌盛,具有代表性的有“十六应真罗汉诗墨”“西湖十景墨”“名花十友墨”“御咏诗墨”“耕织图墨”“棉花图墨”等,在嘉庆时期甚至出现了一套六十四锭的“御园图墨”,这些墨品现今已不多见,多数在各大博物馆完整地保留下来。清代歙县制墨家也生产休宁华丽风格的集锦墨,宫廷、文人对华丽墨品的追求只增不减,可惜的是到了清道光时期国力有限,集锦墨的生产滞后,宫廷造办处墨作不再生产,各地进贡墨数量也大量减少,古墨生产远不及前朝,清晚期文人对古墨的痴迷逐渐转到出书及理论上,留下了不少古墨鉴赏书籍,还原了大部分前朝古墨收藏的面貌。

集锦墨是我国制墨行业的一朵瑰丽之花,小巧而华美的外观令人爱不释手,显然集锦墨的出现已经宣告了古墨早已脱离了实用性,而是与官窑瓷器、玉器、木雕同等级别的艺术品,藏有一套珍贵的集锦墨已是藏家身份的象征。包括各大博物馆中存留下的集锦墨大多是完整保存,未曾使用或仅试磨过一点点,这至少说明古人对墨的爱惜与重视。古墨的制作程序极为复杂,这里不一一赘述,它是古代手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墨配料讲究常掺合犀角粉、麝香、龙涎香、金粉等名贵香料,墨模板雕刻精美,从设计图版到雕刻模板及包装设计都有大师级的文人参与,它结合诗书画,是文人之物,整个制作流程费工费时,谨慎小心,或许这也是古代文人对之疯狂的原因。

清代集锦墨,由盛至衰

现所见集锦墨多为乾隆、嘉庆时期,明代集锦墨存世极为稀少。清康熙时期集锦墨能说明很多问题,它既继承了明晚期的制墨特点,又开启了清代制墨风格。清康熙时期徽州休宁墨工吴天章制造的“龙宾十友”墨是典型的清早期集锦墨的代表。如今,完整收藏此套集锦墨只有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藏有此套墨的其中一锭“臂搁式墨”,可以说存世量稀少。早在20世纪90年代,故宫博物院便有刊登关于此套墨的描述,见1990年第二刊《紫禁城》之傅秉全著“龙宾十友墨”。吴天章,名倬,字天章,号暗然室主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是清康熙、雍正年间徽州休宁派的制墨高手,尤其擅长制“集锦墨”。吴氏墨的特点是构思奇巧,色彩夺目,且风格多变,形式多样,观赏性极强。从吴氏制造的墨来看,是继承了明代晚期的风格:墨面呈现冷光,质地密度很高,磨面黑漆如同反光镜等,而吴天章又有清代墨装饰华丽、繁复的特点,并喜好用漆衣、漱金工艺。“龙宾十友墨”一套每锭墨形制各异,花纹异样,皆描金或通体金衣,部分填蓝绿之色,极为华丽,纹饰亦精美,体现了在清康熙时期古墨的生产状态,尤其是集锦墨的繁荣。此套墨形状有长方形、古琴形、臂搁形、砚台形,书镇式等。墨面雕筑阳石、梦笔生花、丰城双剑、开卷有益、宣和御砚、古竹策等图文,署款有“吴天章摹”“天章”等。合装在黑色描金漆盒中,漆盒制作考究,其上泥金银、朱漆绘制博古图纹,古色古香。

上海博物馆藏还有吴天章一套49锭的集锦墨,分装五屉,合装于一个黑漆描金嵌螺钿的箱内。每锭形式各不相同,有仿古器物的,如古琴墨、古钟墨、双龙瓶墨、古钱墨、玉联环墨、璋形墨、圭形墨、璜形墨、觽形墨等;有仿植物的,如松式、笋式、海棠式、荔枝式墨等;还有几何形的,如长式、扁方式、扁圆式等。装饰图案也富于变化,有龙凤、麒麟、双鹤、松鹿、燕子、杏花、梅花、佛手等动植物图案;也有书写文字的,如“万寿无疆”墨;还有许多仙人传说,如灵芝寿星、八仙过海等。图案均采用漱金手法,有的局部饰以粉彩。漆箱四周饰描金云龙纹。五只墨盒上以彩色螺钿镶嵌出云龙、蝴蝶、松鹤、玉兔、花卉等图案,安放时,墨锭随形嵌入墨盒,并覆盖黄色织锦垫。整套墨制作和装饰都十分精致华美,是集锦墨中上品。清康熙时期,除了吴天章的集锦墨,还有同是徽州休宁制墨大家王丽文所制造的古墨,见北京故宫藏的“古琴式集锦墨”这套墨由七锭不同琴式和二锭长方形墨组成,墨匣为髹漆琴式,装潢考究,内外布局合理,设计精巧,风格素雅,琴式墨匣正面篆书“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十字。可以说清康熙时期的集锦墨开启了清代集锦墨制造:风格华丽、造型各异且别致、纹饰精妙、纹饰喜描金银、墨质地优良、包装讲究。

清晚期集锦墨的制作已无法与清早期、中期相媲美,已很少创新而多使用前朝的样式并加以变化,且墨的配方大不如前朝,从此集锦墨生产进入衰弱期,直至现在仍然未回复前朝的昌盛,它的兴衰似乎是一个皇朝变化缩影,如今古墨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等待有意者去揭开一览全貌。曾经被文人视为亲同手足的墨现而今只在小范围进行讨论,大多数现代人对之并不了解,就像现代人对古人的诗意生活渐行渐远一样。

猜你喜欢
文人
文人戏墨 千古风流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文人论
千万别说我是文人
为“文人”正名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绪论“文人相抬”
文人与山水
戏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