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黎世,寻找艺术的烟火气

2019-04-02 13:36李姜苒
收藏·拍卖 2019年2期
关键词:苏黎世睡莲藏品

李姜苒

漫步在瑞士的金融之城,苏黎世这座城市的艺术收藏似乎是低调的奢华。无论是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大师名作的餐厅,还是号称艺术之家的苏黎世美术馆,艺术不是“高冷”的,而是那样平易近人,带着寻常人家的烟火气。

第一次到苏黎世,是多年前首次到欧洲时飞机因为暴风而不得不迫降在苏黎世机场。许是因此缘故,每每一听到苏黎世这个名字时,当年那种从危难中被解救的感觉就会被很快唤醒。作为瑞土联邦最大城市的苏黎世,也是瑞士主要的商业文化中心,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和欧洲的大城市一样,这个城市也有着众多的博物馆,因从未受到过战火的爪牙触摸,城市保留着极其完整的中世纪街道、喷泉、雕塑、桥梁、住宅以及教堂。各式风格的建筑沿着苏黎世湖铺散开来,倚着苏黎世湖畔依次沿着地势一层又一层地向高端爬去,远远看起来,真是像极了一幅后现代融合了人间烟火气息的印象派油画,又像一幅立体主义作品。

在Kronenhalle餐厅,世界级艺术画作前就餐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私人收藏以外,我们所有看到的大师级绘画真迹除了在博物馆和画廊等艺术机构。在其他地方的可见性,恐怕可能很低。想象一下,作为艺术爱好者的你,倘若可以坐在一家餐厅里,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欣赏对面的毕加索名画;头顶的墙上还挂着一幅画家米罗价值几百万的画作;侧面则是马蒂斯的天价真迹;周围的墙壁上同时挂着不同艺术家或作家等名人签名。玻璃窗上还有夏加尔的手绘杰作。这样的一个地方,你能不前往去用餐一次吗?

光冲着这样的藏品,就足以值得“朝圣”一下。如果不谈论它的场地规模,那么基本上就是一家艺术博物馆,甚至比艺术博物馆的体验更好。因为它可以让你在此地用餐。一边吃饭,一边与大师级的艺术品亲密地呆在一起几个小时,那无外乎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毕竟在博物馆中,我们只能够缓慢地走过那些画作,作短暂的停留,可以在用餐过程中,让口腹满足的同时,也可以让眼睛饱餐一顿,岂不妙哉。

这家以绘画收藏知名的顶级餐厅的名字叫做Restaurant Kronenalle,它位于苏黎世的中心,假设你从火车站抵达苏黎世的话,这家餐厅并不需要你步行太久。它位于苏黎世贝尔维尤广场(Bellvue Square)。Kronenalle餐厅的起源,要追溯到1924年,此地当时是一家普通的酒店,而后由Hulda和Cottieb Zumsteg 接管成为“Restaurant Kronenalle”开业。在二战期间,这对夫妇为他的客人提供瑞士、巴伐利亚的经典菜肴。那个时候这家餐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除此之外它是很多艺术家的避难所,夫妻俩经常为贫困潦倒躲避战乱的艺术家们提供免费的温饱。而后,他们的儿子古斯塔夫·祖姆斯特格(Gustav Zumsteg)接管了餐厅,和其他餐厅老板不同的是,古斯塔夫对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喜爱。早年他忙于丝绸生意,他一直都是奢侈品圣罗兰的供应商,因此他积蓄了不少财富。他用丝绸生意积累的财富购置了不少艺术品。但他并非是艺术品商人,而是单纯对艺术充满热爱,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绘画作品被逐渐挂在餐厅里,后来他成为了一位艺术收藏家,主要专注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现今,餐厅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著名大师级画家的作品,它们分别来自画家马克·夏加尔Marcchagall)、胡安·米罗(loanMiro)、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保罗·克利(PaulKlee)、毕加索(PabloPicasso)、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梵高(Vincentvan Cogh)、康定斯基(Wassiy Kandinsky)、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皮埃尔·博纳尔(PiereBonnard)等大师之手。其中,有一个小空间甚至被称为夏加尔房间。而画家米罗更是曾经短暂地居住过此地,因他与古斯塔夫·祖姆斯特格私交甚好,因此曾多次将其画作赠予。画家夏加尔当年也曾经住过此地,那是夏加尔在给圣女教堂制作彩绘玻璃的时候,同时他也为这家餐厅做了一小扇彩绘玻璃窗,并且曾被古斯塔夫祖姆斯特格的母亲称其为第二个“儿子”,可见画家与餐厅的主人情谊非同一般。

现在的Restaurant Kronenhalle成为知名演员、画家、诗人、作家和其他艺术爱好者的聚会场所。曾经常在餐厅用餐的著名客人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据说他还在这里写过一部分的《尤利西斯》。其次还有画家毕加索(PabloPicasso)、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雕塑家阿尔伯特·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畫家奥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ho)、音乐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设计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等。而哲学家弗洛伊德、时尚设计师香奈儿以及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曾光顾过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些数量可观的画作,在其餐厅主,人去世之前都属于古斯塔夫·祖姆斯特格的私人收藏,但是在2005年,古斯塔夫·祖姆斯特格去世了,由于他并无子嗣,因此他将餐厅直接移交到他建立的基金会运营管理。据了解,基金会为促进艺术的交流和发展,2006年已经将亨利·马蒂斯(HeniMatisse)、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梵高(VincentvanGogh)、保罗·塞尚(Paul Cezanne)的画放在了艺术市场上拍卖了,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则捐给了当地的博物馆。以后,基金会很有可能将更多的其他画作放在艺术市场拍卖,感兴趣的藏家,可以多多关注。

艺术之家,苏黎世美术馆

朝圣完带有烟火气息的艺术餐厅Kronenhalle,便搭乘古老的电车来到了旧街区的苏黎世美术馆。作为瑞士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苏黎世美术馆始创于1787年,两个世纪以来,无论是藏品,还是空间,都在不断扩大规模。追溯建馆起源,美术馆的前身是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集体发起的苏黎世艺术协会,成立初期并没有藏品。直到1794年才开始收藏艺术品,因当时场地和资金的限制,最开始只是发动苏黎世艺术协会的成员们进行捐赠,因大部分成员都是艺术家,因此捐赠进行得很顺利,基本上都捐赠了一幅画作或者相关的艺术画册。由于捐赠的数量超出预期,于是,1812年,协会成员们自发地去找银行贷款,为藏品筹资兴建房屋,这些房屋除了收藏艺术品以外,最初的主要功用是酒吧和艺术聚会。很快,它成为了苏黎世最大的艺术聚集点。影响力的逐渐提升,资金紧跟着开始流入,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纷纷慷慨解囊为其解决资金和资源上的短缺。1910年苏黎世市政府为其划分了一块专门的土地,用作兴建专门的建筑。后来这栋属于美术馆的建筑由瑞士本土建筑师卡尔·莫查(Karl Moser)操刀设计。因美术馆前身是艺术协会的缘故,所以,该美术馆被命名为Kunsthaus,这个德语名直译为“艺术之家”,当时主要是为了表明其身份既不是博物馆也不是艺术画廊,而是真实为了艺术而存在的艺术之家。这个名字有意识地反映了它的民主愿望,希望将艺术带给广大公众。到20世纪初,博物馆又重新进行了建造,前后陆续经过三次扩建。近年博物馆将继续改建,预计扩建将在2020年完成,扩建后,苏黎世美术馆将成为瑞士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随着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积累,目前大约藏有4000幅绘画和雕塑。藏品的形式极为丰富,藏品的时间范围也相当大,从13世纪的欧洲艺术直到现在的当代艺术。藏品也是层次多样,有大量中世纪宗教题材的版面和油画、中世纪雕塑、巴洛克式建筑时期的各种形式作品、还有数量可观的19—20世纪瑞士本土画家的绘画作品等。美术馆永久性展厅所展出的

藏品,包括毕加索(Pablo picasso)、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梵高(Ⅵ ncent van Gogh)、爱德华·蒙克(EαvordMUnch)、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康定斯基(wsyKandinsky)、保罗·塞尚(Pau cezanne)、皮耶尔·雷诺阿(Piere renoir)、罗丹(Augusta rodin)等伟大画家的作品。其中,罗丹的著名雕塑《地狱之门》,就位于美术馆的门口,即使远远站在街上也可以看到这艺术杰作。仿佛美术馆在昭示世人,其艺术馆内藏品精品之多,不得不将之放置门口。

藏品中的亮点还有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意大利画家多梅尼基诺(Domenico)的作品。还有美国抽象派藝术大师赛·托姆布害(Cy Twombly的画作及其罕见的雕卵作品,托姆布雷的画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出过449亿的天价。近代的有新表现主义画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的作品、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eαon)的作品以及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等人的影像及其摄影作品等。此外,还有纽约学派的代表,比如杰克逊·波洛克(cason pollock)、马克·罗斯科(Marks rothko)、巴尼特·纽曼(Bamet Newma)等。另馆内藏有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nch)作品,是世界上除挪威以外,收藏有蒙克作品最多的博物馆。据传,蒙克与馆长私交甚好,甚至还曾为苏黎世美术馆的馆长画过个人肖像。其他藏品数量可观的还有费迪南德·霍德勒(Hodler ferdinand)、阿诺德·勃

克林(Arnold B?cklin)等瑞士画家的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藏有蛋声海外的最完整的阿尔伯特·费科梅蒂(Aeroαacme)的雕朔作品,馆内藏有他的150件雕塑,20幅画作和大量纸上绘画作品。这位已故的艺术家丁1901年10月出生丁瑞士的斯坦帕,是瑞士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遥指》《市区广场》《超现实表》《笼》《鼻子》等。在永久性藏品区,基本上整个房间都是他的雕塑。

这位多次蝉联最贵艺术家的作品如今已是各大艺术馆、博物馆的艺术的镇馆之宝,目前,馆藏的贾科梅蒂雕塑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此外,美术馆内还有一个房间是专属莫奈的睡莲。这一系列《睡莲》都来自德国瑞士籍私人收藏家布尔勒对苏黎世美术馆的捐赠。这个军火制造商出身的艺术收藏家,相当豪爽。因为他同时也是莫奈的艺术赞助人之一,1950年,他让苏黎世艺术馆馆长前往吉维尼,从莫奈的工作室中所有大型《睡莲》系列作品中自由选择几幅。于是,苏黎世美术馆专属于《睡莲》的这个房间诞生了,并且成为了除巴黎以外,欧洲最重要的《睡莲》作品系列。画家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睡莲》,他这个系列画了至少20多年。1880年,莫奈远离了印象派其他画家们的社交圈。在离法国巴黎不远的小城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这座小花园,就是《睡莲》组画的所在地。他喜欢把水与空气的意境融合在画布上,睡莲们沿着水面一片片向湖面远处层层荡漾开来,树与花的倒影融合在一起,形成无限朦胧的情调。苏黎世美术馆的这系列《睡莲》画幅巨大,长度6米,宽度为2米,慢慢走过这样一些巨幅画作,是需要花上几分钟的。

带着对莫奈《睡莲》系列的回味,闭馆时间将至,而天色已晚。美术馆的管理员礼貌地委婉示意游客离去,我不情愿地匆匆踱着步,走过一幅幅的画作,仿佛自己的眼睛可以通过视线将它们带走,看到的越多,能够带走的则越多。这样的心思似乎工作人员看穿,她歉意对我表示笑笑,摊开两只手,并且用德语说:“如果明天你有时间可以再来,因为每一个星期三,我们美术馆所有的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被称为“艺术之家”的博物馆,就是这么的大气,我当然还会再来。走出美术馆,不经意抬头,此时天边如同《睡莲》般色彩的彩霞,漫漫地随暮色润染开来。

猜你喜欢
苏黎世睡莲藏品
苏黎世的雨
睡莲盛放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与睡莲作伴的追光者
睡莲
苏黎世的冬夜
豆腐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