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家庭角度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2019-04-07 19:50黄理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教养子女中学生

黄理香

关键字:心理耐挫力;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断乳期”,“变”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但因心智尚未成熟,往往易冲动、敏感,面临强烈的心理矛盾碰撞。另一方面,中学生从轻松愉悦的小学步入紧张严肃的初中,面临着课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高心理耐挫力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冲击和压力。曾守锤和李其维(2003)归纳了有利于儿童心理耐挫力发展的变量,其中家庭因素变量包括父母关系和谐、支持性父母、良好教养方式、良好亲子关系等。本研究试图寻找在家庭环境中影响中学生心理耐挫力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从家庭视角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一、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现状

Werner(1995)认为心理耐挫力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对心理耐挫力的研究都认同其包括两个定义要素:(1)个体遭遇挫折;(2)个体应对成功。

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了适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耐挫力测量量表。笔者对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测量,回收有效问卷99份。统计显示,70.5%的同学目标专注大于理论中值3,65.7%的同学积极认知大于理论中值,60.6%的同学家庭支持大于中值,58.4%的同学情绪控制大于中值,52.2%的同学人际协调大于中值。由此看出,中学生心理耐挫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积极认知(3.9)、目标专注(3.7)、情绪控制(3.4)、家庭支持(3.2)、人际协调(3.1)。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家庭因素

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选取了以下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支持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

结果显示,52%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34%的家庭结构为主干家庭,剩余的14%为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高心理耐挫力(总分值≥108)共有29人,其中23人来自核心家庭,6人来自主干家庭。低心理耐挫力(总分值≤82)共有28人,其中11人来自单亲或者再婚家庭。64%的家庭教养方式为权威型,18%为专断性,13%为放纵型,5%为忽视型。29名高心理耐挫力者中有26人来自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庭。28名低心理耐挫力者中有11人来自专断型教养家庭,11人来自放纵型教养家庭,4人来自忽视型教养家庭。1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家庭氛围非常和谐,49%的同学认为比较和谐,24%的同学认为比较紧张,9%的同学认为很紧张。九个来自家庭氛围很紧张的同学心理耐挫力偏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占比从高到低为:非常关爱(30%)、比较关爱(57%)、不太关爱(13%)。父母对子女的支持程度占比从高到低为:比较支持(52%)、非常支持(23%)、不太支持(25%)。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情况占比从高到低为:有时交流(55%)、经常交流(34%)、很少交流(11%)。统计显示,心理耐挫力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来自非常关爱、比较或者非常支持、经常交流的家庭。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越多,和父母的交流越多,表现出来的心理耐挫力均值更高。

三、教育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及后期访谈,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耐挫力的培养,从家庭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父母要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高心理耐挫力者大多来自权威型教养家庭,家庭气氛很和谐或比较和谐,经常和父母沟通,都认为父母很关爱自己,他们自信、独立、积极乐观、善于与他人合作、有迎难而上的品质。低心理耐挫力者大多来自独裁型教养家庭,家庭氛围紧张或比较紧张,比较少或几乎不和父母沟通。他们一致希望父母能够尊重他们、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他们在校表现自卑、易怒、焦虑,在困难面前易退缩,不善于与同学相处。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家庭氛围良好,子女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耐挫力。

第二,家长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不利于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访谈中,多名同学表示母亲更温和,但容易过度保护,总是过度干涉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希望母亲能信任自己,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如果父母“一手包办”,制造一个没有挫折的环境,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和逃避。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面对挫折,肯定子女的潜力,让其体验成功和失败,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促进人格独立。

第三,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低心理耐挫力者都表示父母关系不太融洽,在遇到分歧时会争吵或冷战,家庭氛围很紧张,自己感到压抑。父母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加强良性沟通,这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要给予子女足够的情感温暖,减少对子女的消极评价。父母一味地指责、命令甚至采用暴力行为限制子女的行为,往往让孩子自卑、怯懦。子女在情感温暖中学习正确看待自身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心理上的成人感和责任感。

四、结语

鲍尔比(1973)认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可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面对独立意识强烈、不断探索自我的初中生,父母应该积极创设和谐、融洽、信任的家庭环境,促进子女心理耐挫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养子女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