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2019-04-08 01:32赵纪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离骚屈原意象

赵纪希

【摘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者屈原在诗中有着大量笔墨描写各类具有灵性的“香草”及“美人”,将自己的高洁品质、政治追求、爱国之情寄予其中,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香草美人”意象的产生与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楚国的文化风俗息息相关,并对后世文学及当代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离骚》 香草美人 意象 屈原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由我国著名的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著。作者在全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将自己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中,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理想追求、政治主张等。以“香草美人”为比喻,屈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自己对革新政治、施行美政这一理想的坚定信念,同时在仕途受挫、政治改革失败后又表现出了其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本文旨在讨论香草美人这一意向的象征内涵及其于古于今的现实意义。

一、“香草美人”的意象解读

1.“香草”

长发、宽袍、玉佩、香草,这是屈原留给世人的印象,屈原爱香草,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种植大片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也曾“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佩戴、沐浴、饮食……屈原爱香草可见一斑。

经核算,《离骚》中共出现40种植物的名称,其中香草香木共34种(香草22种,香木12种),与其对应的恶草6种。“香草”包括了江离、芷、秋兰、宿莽、菌桂、蕙、留夷、揭车、杜衡、菊、胡绳、芰荷、芙蓉等,“香木”有木兰、椒、桂、扶桑、琼枝等,据刘蒙在《离骚中的植物名称研究》中显示,香草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芳(11次)、兰(10次)、椒(6次)、蕙(5次)。此外有薋、箓、葹、艾、茅,榝等恶草与其对应。

香草可散发出芳香,多指事物的美好,屈原在大量运用香草的意象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追求寄托于香草身上,结合各学者的研究和我的理解,对香草的象征内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喻屈原自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以为佩”,将香草佩戴于身上,反映了作者时刻注重道德的修养和素质的提升,通过香草表现的是屈原高洁的道德修养和追求美好事物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洁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抒发着屈原坚贞不渝的品格、坚定不变的高尚追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由众人抨击、指责屈原佩戴蕙草,采集茝兰的行为可知“蕙”“茝”这两样香草喻诗人美好的政治主张。

(2)喻他人

诗人以香草,如申椒、菌桂、蕙、茞等比喻包含屈原在内的所有忠臣,此时“香草”之香体现的是当朝臣子不畏权贵、忠君爱国的高洁品质。而恶草与香草的对抗,可以理解为是一方以屈原为代表主张施行“美政”、积极辅佐君王变法图强的忠臣,另一方是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王宠妃郑袖等人为代表的,阻止楚王接纳屈原的意见,并使楚王与屈原疏远的这两大势力集团的对峙。

(3)借香草表现岁月流逝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通过香草由盛而衰表现岁月变迁,抒发对自己逐渐衰老的感慨和对政治还未进行改变的急迫心情。

2.“美人”

王逸为《离骚》做序:“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美人”可以理解为君王。

《离骚》中描写了多次诗人求美人而不得的故事,与屈原几番被贬,遭到流放相吻合。第一次,求宓妃,因她美丽却不守礼法,与屈原专一执着、守礼的个性相悖,于是诗人放弃她而另外求索。第二次,求娀氏美女,由于鸩鸟诡诈,娀氏先行成为帝王的后妃,最终求美人不得。第三次,趁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结婚,想要求得美人,但想到媒人的能力不足,说合的希望很渺茫,便主动放弃了。

由此观之,诗人之所以求美人而不得,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美人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为外物阻拦;对求美人这件事情渐渐感到没有信心和失望。

屈原追求美人的过程坎坷且艰辛,正如他劝谏君王施行美政的过程那样,不被君王理解,被小人阻挠,“路漫漫其修远兮”。除了将“美人”理解为君主外,又“恐美人之迟暮”,也可以将“美人”理解为是诗人的自喻,“美”与“香草”是并列的关系,他们都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崇高的政治追求。

3.“香草”与“美人”的关系

王增斌的《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指出“香草美人传统的本质就是以男女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因此可以理解“香草”指代屈原,“美人”代指怀王,在《〈离骚〉纂义》中,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将香草佩戴于君王身上,二者遇合,构建君臣间的和谐关系,既能让香草散发出自己的清香,发挥自己的功效,又能使君王的品德向着高洁的方面发展,进而以仁政治国,使民安国富。楚怀王对屈原有知遇之恩,因此怀王对屈原而言是知己。愿为君王所用,如香草一般散发出自己的清香,这正是屈原的理想,并一生为之付出。

二、“香草美人”意象产生的原因

1.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文明产生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中气候和水文是楚文化不可忽视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南方长江流域中游的江汉平原,河网稠密,江河多且水量大;地处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茂密,植被茂盛,农作物品种繁多,物产丰富。《离骚》中植物的生长与楚国的气候和山川湖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楚国的自然环境创造了香草生长的适宜条件,才得以使屈原就地取材,产生“香草”这一意象。

钟灵毓秀的楚国孕育了灵动开放的楚文化,楚国的山川河岳塑造了楚国人温婉多情的性格,形成了浪漫奇幻的文学作品,使得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得以形成。

2.时代背景

屈原生活的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的战国七雄林立,形式如日中天,秦楚之争激烈,张仪收买子兰、靳尚、郑袖等人,使齐楚断交并多次破坏齐楚联盟。屈原对内积极帮助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但是由于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等原因,屈原多次遭到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屈原力行美政,直言相劝,却得不到楚王的信赖,眼看着朝政黑暗,自己的国家正走向被秦国兼并的边缘。屈原怀揣着一颗赤胆忠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慨。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写入自己的作品中,以香草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表明自己的品质高洁,不与奸臣同流合污,以美人劝谏君王以美德治国家,表达自己对美好政治的诉求。

3.楚地文化习俗

楚国具有原始氏族的性质,人民敬畏自然,崇拜植物。香草可以用来食用也可用以治病,因此在人们心中香草意味着粮食和救命灵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加之楚国通天教鬼神,国内巫人集聚,鬼风巫风盛行,格外重视祭祀和占卜,香草香木被大量用于祭祀活动,使其被神化,在楚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香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楚国多香草,人家也多爱种植香草,素来就有以香草赠美人,挂香草辟邪等习俗。香草这一元素渗透在楚人的生活之中,屈原多识草木之名也是自然的。

三、“香草美人”的现实意义

1.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香草美人”获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感,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以草木或美人来比拟自己或君臣的方法流传下来,成为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方法,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借墨梅的高风亮节,表达诗人的清新高雅的情操,清代郑燮的《竹石》,用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劲来比拟人的刚毅性格,又如汉代张衡所著的《四愁诗》,在诗中,诗人写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仿效了屈原以美人比喻君子,以珍宝比喻仁义。

2.对个人修养及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香草美人象征着人的高尚品格、道德修养、坚定的理想追求、爱国主义情怀和經世济民的大任担当。通过香草美人,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骨子里的骄傲与浪漫,看到他对国家始终如一的热爱和矢志不渝的忠诚,世人皆浊他独清,世人皆醉他独醒,他就是香草中的一株生于幽谷的僻地兰花。香草美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的渗透和发扬会提高当代公民的道德修养。而一旦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着香草美人般的胸怀之后,将会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政治清明的国家。

四、结语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形成了一组典型的意象群,“香草美人”这一手法的运用和意象中蕴含的深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化作瑰丽浪漫的篇章,将芬芳和美留在人间。

参考文献:

[1]程小娟.探析屈原楚辞作品中大量运用“兰”的原因[J].北方文学,2014.

[2]刘蒙.离骚中的植物名称研究[J].现代语文,2015.

[3]王增斌.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J].理论导刊,2006.

猜你喜欢
离骚屈原意象
抚远意象等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