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制造2025》民营企业全面提升科技竞争的对策探究

2019-04-08 01:27王晓蕊
中国市场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民营企业

王晓蕊

[摘 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4.0道路上,民营企业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但是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化学纤维、电气机械及器材、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线缆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業,由于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在媒体上屡次出现消费者对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满及举报。要想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对于我国当前民营企业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基于当前的背景,文章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基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9.056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目标就是打造中国制造,促使我国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对大多数中国的民营企业而言,目前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面对工业4.0的要求,我国的多数企业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政府对质量非常重视,对制造业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压力剧增。本文基于当前形势,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策略,希望我国的民营企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政府的帮助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创造优质的生产设备、创造出优质的产品、创造出高效的生产力。

1 “中国制造2025”概述

“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是在2013年的政府报告中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目的是要在2025年中国制造进入全球制造的第二梯队,为后面的“两步走”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核心可分为五部分,一是以创新为驱动,二是将质量作为作为产品命脉,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前提,四是以结构优化为方法,五是以人才为根本。并提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主线,促使制造链中低端的产业向高端制造链转型,由低价成本竞争优势转而走向质量竞争优势,创新驱动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

2 工业4.0标准下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储备较低,实力薄弱,其质量管理体系往往是在同行的模式下进行生搬硬套,企业的管理者也总是把生产看作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在员工培训中对质量控制的强调。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够,一些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技术不会使用,导致一些数据的分析不够精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质量控制的准确度。

质量控制工作中所需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相关需求,产品质量稳定性、耐用性、精度等与其他大型企业的产品和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投资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仅仅关注了生产环节所需的设备厂房,忽视了产品检验中必需的一些设备、设施,或者这部分设备、设施超期服役,维护不及时,不能及时检测出存在问题的产品,使其流入市场。

质量检验工作脱离实际。许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验证工作不到位,仅仅只是制定了验证方案但并没有真正的去落实,大多数的验证报告都是生搬硬套的,并没有做到与厂房、设施以及设备安装同步进行。在检验的过程中用到的质量控制方法落后,而且检验过程中的检验方法很难去控制,很多可以控制并且专属性强的方法和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检验结果不达标,甚至很多时候对产品不进行检验,只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去填写检验报告。

2.2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对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1.33%的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35.18%的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有所提高,这一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无法形成技术壁垒。主要有以下原因:

知识产权的环境不完善。首先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执法层面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企业在维权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空白或界定不清、对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等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民营企业忽略是企业内部的保密工作,往往民营企业因为规模小导致生产过程中,多条生产线集中在一起,增加了机密被内部人员泄露的可能性。同时民营企业缺乏利用法律和政策保护的意识,很多民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后,由于欠缺内部机密保护措施,再加上没有利用法律和政策保护的意识,技术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企业内外的有效保护导致泄密,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难以留住创新性人才。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企业,家族制企业制度的消极方面表现在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清、所有者个人独断决策、任人唯亲等,无法吸引到真正的技术人才,所以导致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难以获得创新资金的支持。由于民营企业存在很多缺陷,导致难以获得政府或金融机构的创新资金支持,并且民营企业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识更是淡薄,在创新融资中和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主要把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机制还尚未成熟。企业自身既达不到上市的要求,也很难找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举步维艰。

2.3 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容易被模仿,难以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因此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容易受到国内外竞争者的影响和挤压。

来自国外的威胁。首先,随着“一带一路”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并且我国的关税降低,导致国外大量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民营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此外,许多国家仍然对一些低端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比如2008年,我国轮胎出口就开始持续受到美国“双反”影响,导致国内的许多轮胎制造企业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这当中就有许多是民营企业,最后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过大,无法外销,最终走向倒闭。

来自国内竞争者。首先,国内大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进行智能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换言之,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引进高端生产设备,市场竞争力下降。同时,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质量检验过程一直存在检验程序走过场,甚至没有检验过程的问题。而这与现今消费者对更好质量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市场的需求在逐渐降低。其次,一些国内的中小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打价格战,导致产品的利润率极低,竞争十分恶劣。最后,为响应绿色生活,中国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标准,严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由于大部分中小型民营生产厂商不具备绿色处理废料的能力,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其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受到约束和限制。

3 “中国2025”民营企业需要提升科技竞争的对策

3.1 提升产品质量的对策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学习掌握关于质量的知识,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争取让公司的所有员工都能树立质量意识,创建一个全员参与的实现企业目标的企业环境,始终广泛的传递质量意识和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其最终升华为企业性格来影响全体员工、凝聚核心人员、联系企业客户、促进企业的长青。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方法,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设施和设备的监督管理。为防止企业验证工作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测制度,加强日常检查和跟踪检查,防止企业出现放松管理和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加大对设施和设备的跟踪检查力度,并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向上级汇报,同时公司要加大惩罚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建立验证过程的质量信息系统。由于民营企业存在的差异,所以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设置自己的质量目标及产品标准。为了使质量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并充分考虑企业内外影响质量的每一个过程,应该根据顾客的需要并要结合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特点、产品类型、技术和设备能力等具体情况,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验证过程的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实现验证过程的监督。依托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公司内网为载体的验证过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将形成反馈质量信息作为主要渠道,完善产品生产线质量跟踪管理系统。

3.2 提升技术创新的对策

科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首先,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其次,根据企业的不同经营目标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同时基于市场需求制定创新战略。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最终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因此,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进行技术创新定位。最后,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创新战略。要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程度来决定技术创新的战略,避免与国家相关政策或国家政策的未来取向相抵触,尽量得到政策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解决技术研发中的资金、人才和市场问题。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创新性的人才,对于这种知识型人才,给予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基于年龄、学历、能力、性格进行区别对待,比如物质上通过工资、奖金、红利、利润分享,甚至员工持股、股票期权、年假、退休计划等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在精神激励方面,营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人文企业文化,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为这类人才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同时关心人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情况,帮其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

技术方面要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技术跟踪的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团队,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专利申请状况,也要跟踪本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和上市后的效果,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判断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在民营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专利所有权或专利权许可,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

基于创新的融资问题,民营企业自身需要积极筹措资金,同时政府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可以采取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形式。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参与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建设。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增加技术储备,强化培训辅导工作。

3.3 强化营销能力的对策

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因此,民营企业不仅需要经营自己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尝试推行网络营销、展会推销等更多主动出击的营销模式,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实行利基战略,避开与大公司竞争的利基战略是指企业在大品类中专门选择一个特定的、细分产品或者服务领域,集中所有资源进入并且发展成为这块领域领先者的战略。这种成长方式,强调竞争中的集中与后发,即首先依靠专业化经营占领某一特定市场或者领域,然后在最大限度获取收益的战略。不同于集中化战略强调对所选領域进行持续占领,利基战略更加注重强大竞争对手们不是很有兴趣的区域。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而言,可以对产品的某一道生产工艺或者是一个产品进行钻研,在产品的营销上避开与大型公司的直接竞争。

4 结 论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过程中,让中国制造走向了全球,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参与主体之一。但基于德国工业4.0的标准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强化自身的营销能力,搭乘“中国制造2025”的顺风车,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蕊阳. 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J]. 人力资源管理, 2017(7):386-387.

[2]李增福, 汤旭东, 连玉君.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背离之谜[J]. 管理世界, 2016(9):136-148.

[3]朱建达.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 经济师, 2017(2):268-269.

[4]韩艳.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商论, 2016(30):74-76.

[5]孙林杰, 康荣, 王静静. 开放式创新视域下民营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演进[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2):253-259.

[6]吕铁, 韩娜. 智能时代三部曲之二 智能制造:中国2025——智能制造:全球趋势与中国战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11):4-17.

[7]于志鹏. 工业4.0和中国2025智能制造不能一蹴而就——访国际电工委员会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秘书长Rudy Belliardi先生[J].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6(2).

[8]周济.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 中国机械工程, 2015, 26(17):2273-2284.

[9]贺正楚, 潘红玉.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03-110.

[10]吴晓蓓. 《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8).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