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海遗址蟾蜍纹谈其寓意的流传

2019-04-11 06:32李井岩刘德刚
黑龙江史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蟾蜍陶器纹饰

李井岩 胡 娟 刘德刚

图一:一侧单体蟾蜍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陈列一件带有动物纹饰浮雕的陶罐,罐身两侧有蟾蜍和蛇衔蟾蜍图案的斜腹罐,出土于查海遗址的39号房址内。我国民俗中蛇常被人们视为小龙,龙在中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最为神异的动物,而外貌丑陋的蟾蜍却被后世当作招财进宝的吉祥物存在,一直延续影响至今。这两种中华民族传统动物图形,在8000年前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中共同出现,这是探讨蟾蜍和蛇(小龙)崇拜流传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查海遗址出土的蛇衔蟾蜍纹是辽河流域出现最早的动物纹饰

从蟾蜍纹饰的局部图(图一)可以清晰地看到蟾蜍的四肢呈爬行状,前肢粗短,脚趾细短;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足比胫长,趾短,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背上戳满小坑似蟾蜍背上布满疙瘩,是很明显的写实风格堆塑。另一面的蛇衔蟾蜍纹饰(图二)则具有富有查海先民很深的寓意:蛇头已经紧紧咬住蟾蜍的右后肢,蟾蜍则奋力向上挣脱,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感叹查海先民们的聪明智慧,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纹饰细节的塑造上,都是其他史前考古类型陶器纹饰无法相提并论的。

图二

从查海遗址的发掘报告上[1]可知查海遗址出土的陶器多达9278件,其纹饰以附加堆纹、之字纹和几何纹为典型。有浮雕动物纹饰的陶器仅有一件,带有浮雕纹饰的陶器残片也仅有两片龙纹陶片。在众多用线刻纹装饰的陶罐中,蟾蜍纹饰更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仔细观察蟾蜍的左上、下肢弯折处各有一锔孔,显示当时这件陶罐已经损坏,但是却被精心修复,锔孔位置的选择都特意避开纹饰图案,也可以看出此件陶器在当时也是极其珍贵的。从如此娴熟的雕塑手法来看,当时掌握这种手艺的只是少数专业的制陶人,可知此时已经有了社会分工,即有了社会分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查海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7600±95年,加树轮较正,已超过8000年,它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查海遗址是我国北方辽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以在此出土的蛇衔蟾蜍纹陶罐上的这种纹饰,就成为辽河流域出现最早的陶器动物纹饰图案。

二、蛇衔蟾蜍纹在我国诸多史前考古文化遗址中也是出现时间最早的

目前我国已知新石器时代的史前考古文化遗址有很多,从距今12000年到10000年开始,依据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早期的主要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顶蛳山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此阶段最早出现陶器的是仙人洞遗址,其后广西桂林甑皮岩第五期出现用慢轮技术修坯的泥质陶器,纹饰除传统的绳纹、篮纹等编织纹外新出现式样繁多的刻划纹、戳印纹、捺压纹,如干栏纹、水波纹、曲折纹、网格纹、弦纹、乳钉纹、篦点纹、附加堆纹等,但是没有动物纹饰出现。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的遗址有:距今约8300—9000年的彭头山遗址、距今约7000—8500年的城背溪文化、距今约8200-85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8000年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距今约7300年的磁山文化及石门皂市文化等等。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以红陶居多,其中大地湾文化遗址陶器纹饰多为斜行或垂直的细绳纹,也有附加堆纹、戳划纹及少量的彩绘,而城背溪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有少量彩陶,其它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素面为主,同样也没有发现动物纹饰出现。

另外内蒙古自治区的兴隆洼遗址与查海遗址处在同一时代文化区,那里出土的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人字纹、之子纹、席状纹、网格纹等,同样也没有动物纹饰出现。由此可知,辽河流域的查海遗址出土的浮雕蛇衔蟾蜍纹陶罐是截至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动物纹饰,这不仅对史前考古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和中国美术史都会有着重要影响。

三、蟾蜍纹饰在我国其它地区向后世流传呈现方式

黄河流域姜寨遗址发现一件彩陶盆的内壁,四面两两对称画出一组游鱼和一组蟾蜍(蛙)纹饰。有人称之为蛙纹,从其背部的纹饰判断,应该是蟾蜍纹更准确一些。纹饰硕体小头,背上满饰圆斑,头向盆沿爬行。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灰陶蟾蜍,屈肢俯卧作匍匐状,双目圆睁,凝视前方,嘴巴微微开启,全身布满了细线雕刻的圆点纹,形象逼真。

河北省定州北庄子号商墓出土的蟾蜍纹提梁铜卣,提梁两端各饰有一蟾蜍,蟾蜍形态传神。

陕西省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战国—秦代的蟾蜍纹瓦当,当面为一蟾蜍俯视图,屈肢静卧,是写实手法的塑造。

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汉墓出土东汉蟾蜍月食图,此图位于墓前室东侧顶部,蟾蜍四足伸展,呈向上爬行状,每爪三指,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红斑点。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西汉铜五枝灯,一组两件,底座均为“万岁蟾蜍”(身体似分雌雄)。

江苏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实际上也是一只“万岁蟾蜍”,其头部似龙,生双角,左右有四翼,遍体镶嵌宝石,身形仍保留蟾蜍的特征,但较之前者更有神兽威严。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汉甘泉宫遗址出土汉代蟾蜍玉兔纹瓦当,当面上部浮雕一只奔跑着的小兔,前足跃起,双耳后竖,身背上的羽毛向后飞去,尾巴上翘,后腿蹬开,全身似浮在半空。下半部是一只跳跃着的蟾蜍,四肢伸长,圆目突起,大腹鼓圆,生动传神,极富生活情趣。

与之相似的还有陕北绥德征集的汉代墓门横额上的图案,门上左侧圆形内的图案是蟾蜍玉兔月轮,右侧圆形内图案是金乌日轮。左侧圆形图案内有玉兔和蟾蜍纹,布局与前面提到的瓦当纹饰相似,也是上兔下蟾蜍,只是画法及一些细节有所差异。

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一件西晋越窑青瓷蟾蜍形水丞。同时还收藏有东晋越窑青瓷蟾蜍盂等带有蟾蜍纹饰的青瓷器。

西安博物院收藏有唐月宫婵娟镜。浙江省慈溪市彭东乡寺龙桥头泥沙中出土越窑青瓷蟾滴。秦始皇陵园东侧的上焦村15号墓,就出有秦代少府制作器皿上的银蟾蜍附件,兴平霍去病墓前也有两块蟾蜍雕石。近年连云港一座西汉晚期墓所出漆几,也以蟾蜍为饰。史载张衡所作的候风地动仪上,也有铜蟾蜍的造像。汉画像石以蟾蜍为题材的装饰就更多了。还有一些带有蟾蜍纹饰的民间常用的家俱、服饰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不同时期蟾蜍所代表的含义也不相同

提到蟾蜍纹,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是嫦娥奔月、蟾宫折挂以及刘海戏金蟾等早已扎根于人们的心中的故事。虽然蟾蜍的样貌丑陋,但是人们寄寓它的却都是最美好的愿望。这些故事虽然都是民间神话传说,但是口口相传延续至今。查找相关资料却发现:最早记录有关嫦娥故事的是商代的巫卜书。秦代秦简《归妹》上也有这样的卦辞记述:昔者恒我(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2]。

从目前已经考古发现带有蟾蜍纹饰的有代表性的各种文物来看,初期蟾蜍纹是在写实风格的泥塑陶器上,接着就是脱离实物的绘画形式。随后一段时期内出现以蟾蜍整体作为造型的器物,最后有仿古趋势,瓷器上也出现贴塑、家俱上也出现刻划。

一般古代器物上的图案,大多“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反映了人们祈福避祸的一种心态,或利用谐音、或通过象征、或展现含义,为的是表达追求幸福的愿望。对于早期出现的蟾蜍纹饰,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诸多氏族部落的图腾,人们通过图腾来求万事如意,这是一种说法。也有说蟾蜍产子与人们希望多子、人丁兴旺相符,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蟾蜍有冬眠的习性,冬眠后不食不动似已死亡,春回大地时,蟾蜍又会苏醒过来像死后复生,于是便对蟾蜍产生出崇拜。对此学界也有不赞同观点,理由很简单:蟾蜍和青蛙在分类上都是无尾目,它们的生活习性相近,青蛙的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蟾蜍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相比之下人们应该更喜欢青蛙才对,为什么一定要用蟾蜍纹饰呢?研究可知,青蛙和蟾蜍最大的区别就是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从蛇衔蟾蜍纹饰可以看出,蛇并不怕蟾蜍身上的毒,从而展现出蛇的强大,而蛇素有小龙之称,因古人惧怕二者而崇拜这种能力,正所谓“无毒不丈夫”,因而成为人们的一种图腾崇拜。

古人在战争中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神灵的庇佑,战前占卜、祭祀,参战者涂抹、佩戴带有与神灵有关的佩饰、图画、咒语等,称之为“辟兵术”。当时人们相信蟾蜍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所以到处用它作装饰来庇护,进而加以崇拜、神化。

以蟾蜍为饰正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作风。嫦娥奔月、蟾宫折桂、刘海戏金蟾等典故,使人们给予蟾蜍长寿、官运、财富的美好寓意,与之相应的纹饰图案得以丰富起来。如今蟾蜍是一种招财辟邪的吉祥物,在商铺门口的显著位置,也可以常见它的形象,这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渊源流长的表现,千百年来寓意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结语

从辽河流域查海遗址蟾蜍纹的发现与我国各地蟾蜍纹的演变,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蟾蜍纹饰是在辽河流域的查海遗址最先出现,之后在我国各地都先后出现过蟾蜍纹饰,在传播的过程中纹饰造型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创新,使其无论是在工艺还是在整体造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深入人心,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正是中国文明多源一体的典型代表。由此也可以看出辽河流域查海遗址的在中国文明起源中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国渊源流长蟾蜍和蛇(龙)崇拜的发源地。

猜你喜欢
蟾蜍陶器纹饰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蟾蜍是谁?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气鼓鼓的蟾蜍小弟
大龄海蟾蜍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