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展现中华版图的皇家园林

2019-04-12 01:54蒋秀丹刘爱平侯静王亚明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造园山庄

文+蒋秀丹 图+刘爱平 侯静 王亚明

1703年,在英国的白金汉宫、俄国的圣彼得堡开工建设的同时,一座东方行宫也开始悄然奠基了。这是一处怎样的神奇所在,让康熙皇帝发出了“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的慨叹,又是经过怎样的运筹帷幄,让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最终化身为清朝帝王耀眼的“夏宫”?

这座比紫禁城大了8倍的皇家苑囿,引来康熙北巡驻跸了21次,乾隆更是在这里度过了40个万寿庆典。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两代帝王一次次的热情奔赴,让祖孙二人魂牵梦萦呢?

是这里如画的美景吗?也许是,除了那些殿宇楼台,这里还有群峰萦绕、清流潺潺、茫茫大野,可寄托身居九重、心向泉林的风雅情愫;是帝王的心中韬略吗?也许是,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将政治和军事消解得烟水葱茏、慈眉善目……

左右页图: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和康熙皇帝亲题的匾额。

山庄溯源:“天地生成,造化品汇”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出塞北巡,当他在热河武烈水河谷蒙古人的牧场上策马驰骋、尽情挥洒时,放眼望去,只见“金山发脉,暖溜分泉;云壑渟泓,石潭青霭。川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短短三十余字道出了热河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并以天喻地,让人产生一种天地交融的美感,而正是这种美感吸引了康熙皇帝,最终让他选中这里建造夏宫别苑,还有感而发“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的十二字真言。

实际上,承德的一切都属于天地自然生成,大自然将她所孕育的精华都汇聚于此。在康熙看来,他所走过的地方中,虽不乏美景胜地,却无一处可与热河相比,而且此地距离北京很近,往返不会超过两天,又具有“北压蒙古,右引回回,左通辽沈,南制天下”的重要战略地位,便决心以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土地作为行宫基址,并指示随行人员着手勘测。

1702年12月21日,康熙颁布谕旨:“我朝定鼎开元,万象启运……今习武木兰已历二十载,柔远抚民,朕所惟念,然尚无从容驻跸之所。今从臣工之请,宜于热河肇基行宫,俾得北疆之安绥……著工部、内务府参酌南北之名园,供奉画样,构设烫样,以呈御览。”于是,肇建避暑山庄的工程于1703年鸣金破土,朝廷开始征调大批民夫、工匠动工兴建。此后,在这片沉寂了千百年的优美土地上,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园林渐具规模,避暑山庄的辉煌历史由此徐徐展开。

造园宗旨:随山依水,自然朴野

避暑山庄鸣金破土的开篇之作是总理湖区全景的芝径云堤。芝径云堤建于1703年,是避暑山庄湖区最早的建筑。1711年,康熙正式定名“避暑山庄”后,特为此堤题诗以示纪念。在《芝径云堤》长诗中,康熙皇帝追忆了避暑山庄造园的宗旨,称其是秉承了“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强调崇尚自然、宁拙舍巧的原则,并对避暑山庄的选址原因、造园宗旨、施工要求、兴建山庄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即避暑山庄的营建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

在建筑形式上,避暑山庄多采用汉式为主体的建筑,风格上尽量保持着低调和谐的色彩,青砖灰瓦,不饰彩绘,追求一种清幽素雅、韵味悠长的审美趣味,材料方面则就地取材,为此还专门在山庄外围设五窑沟烧制砖瓦。

从山庄基址的选择、房屋的建造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细部装饰的雕琢上,这座园林无不显示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而这种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的造园风格,恰好与外围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寺庙群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种设计非但没有削弱皇权的威严,反而显示出满族入主中原后全面吸收汉文化,尊崇儒理、佛儒融通的气魄。

造园艺术:圣心指点,南秀北雄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即从建造伊始89年后,松鹤斋继德堂建成,标志着康熙、乾隆祖孙两代共建的避暑山庄基本落成,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终于全面亮相了。

在置景方式上,避暑山庄巧妙地运用模、仿、创等手法,博采众长,将塞北风光和江南景色都纳入总体的布局中。它以东低西高的走势,模拟了全国的自然地理风貌,集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使这里成为全国名胜的微缩景观,比如山峦起伏的西部山区与水道宛转、风光旖旎的东南部湖区在面积上形成悬殊的比例,再加上北部广袤的草原和随山就势、蜿蜒起伏的宫墙以及宫墙外朝向避暑山庄的多民族风格的庙宇,使人联想起中国的西部山区、东南水乡、北部草原、长城关隘及长城以北的蒙藏地区的典型地理风貌,而布置在山庄南面岗坡上的正宫区,是根据封建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利用了地势高爽、居高临下的特点,与外界环境和景苑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

总体来说,造园立意仿拟中华版图,将中华大地上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工景貌聚于一园,融南秀北雄为一体,正所谓“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因此,你能在这里看到苏州狮子林、镇江金山寺、杭州六和塔、泰山碧霞祠、蓬莱仙境、蒙古草原……湖光山色之中,盛世盛景尽收眼底。不仅如此,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经过多年不断的修建,山庄内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美景更是数不胜数。

避暑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用四字御笔题名了三十六景,如“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水芳岩秀”“万壑松风”等,乾隆则继承前者的余绪扩建山庄,并以三字题额,复得三十六景,如“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等。

康、乾二帝忘情徜徉于山水园林之间,沉醉于神仙福地之中养性怡神,以自己的感悟和诗画意境,题写了著名的“康乾七十二景”,成为对避暑山庄最具韵味的解读。虽然这七十二景未能涵盖山庄的所有风景名胜,但从这些景物的题名来看,都是以尊崇儒教的传统道德为主,又辅之以道教逍遥自然的情调和佛教的涅槃追求,可谓集儒、道、佛文化之大成。

左右页图: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左上图为小金山,右上图为烟雨楼,下图为水心榭,均为湖区的代表性景点。

清代历史事件的见证

避暑山庄建成后,因其“去京师至近,章奏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成了清帝理朝听政的宫苑和避暑消夏的胜地。他们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使这里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在这里,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经常宴赉宾朋,与蒙藏王公把酒言欢;在这里,帝王们一次次地召见使者,陈说着利与害;还是在这里,多少商定促使敌方卸下兵戎,从而造就了内外一家。可以说,山水交融处、觥筹交错间,人们实现了消融与和解,而在听政之余,帝王便在这里游园、赏荷、听戏、采菱、钓鱼、礼佛……

历史上,避暑山庄见证了三车凌和土尔扈特部回归、六世班禅和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等重大历史事件。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车凌率领蒙古杜尔伯特部一万多人向东归附清廷,是这一时期厄鲁特各部人民投附清朝政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壮举,也是清廷在统一事业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此,乾隆皇帝极为重视,于次年召谕三车凌等人到避暑山庄觐见,分别册封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蒙克为贝勒,还连续数日在万树园中举行盛大的宴会,庆贺三车凌的归来。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土尔扈特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胜利返回祖国。当渥巴锡等人到热河觐见时,乾隆帝先在木兰围场伊绵峪召见,后又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接见,并赠送茶叶、玉如意、洋表、鼻烟壶等礼物,还在万树园蒙古包内赐宴。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7月21日,六世班禅一行在皇六子和章嘉国师、尚书永贵的陪同下来到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因此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当日,班禅一行人来到澹泊敬诚殿朝觐乾隆,并“献吉祥哈达、无量寿佛”,乾隆则亲切地用藏语问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班禅答曰:“远叨圣恩,一路平安”。随后,乾隆引班禅至四知书屋殿内,赐坐慰问,甚至还打破宫中惯例,导引班禅额尔德尼到后宫的宝筏喻、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各处佛堂瞻拜,又送班禅至岫云门,“赐御用黄盖肩舆”,由章嘉国师等活佛和内务府大臣护送至如意洲,赐茶果桌,出流杯亭门至须弥福寿之庙。

左右页图:图为总理湖区全景的芝径云堤,是避暑山庄鸣金破土的开篇之作,也是“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二景。芝径云堤仿造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形似“芝”字,故名。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这是英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也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廷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却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加以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在澹泊敬诚殿,乾隆接受了英使呈递的国书和礼品清单,并向英王及使臣回赠了礼物。有关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的记载有所不同,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由于双方记载不同,现已很难明其真相,但无论当时是以何种方式解决这场矛盾冲突,都改变不了礼仪之争对中英首次通使往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作为清帝夏宫的避暑山庄,实在是一处怀古思幽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造园山庄
桃花山庄
与承德心灵相守(中)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我所看见的美好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栖凤沐花海 渔影近山庄
避暑山庄中儒家文化的渗透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