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2019-04-12 13:06汪健健
江西教育C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分组班级

汪健健

学生自我管理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要求。由于笔者所在班级管理总体情况不太理想,于是采取小組合作、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初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组

分组是实行小组合作自主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合理的分组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合理的分组则可能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毫无效果。笔者在进行分组时实行三步走的策略:首先根据学生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成绩确定小组长,再依据学生性别、性格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将剩下的同学分为甲乙丙三组,最后以均衡配比兼顾特殊的原则,将组员分配到每个组长的名下。均衡配比指小组内甲乙丙三组的同学比例均衡,兼顾特殊指个性比较突出的同学尽量安排在责任心强而又有一定影响力的组长名下。

二、根据需要选拔任用组长

组长的培养和使用应该结合起来,要在使用中培养,培养是为了更好的使用。组长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本身要有一定的威信,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如果要让组长的威信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就要赋予组长一定的权力。在作业方面,根据科任老师给出的标准,组长要及时检查作业并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并向科任老师报备并定下该作业完成的期限。在课堂上,组长可以监督组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可依据同学们制定的班规给予一定的处罚,但要先向班主任报备审查后才能执行,向班主任报备主要是防止组长处罚的情绪化。在卫生方面,组长负责分配打扫卫生的任务并监督执行。组长也有任命副组长的权力,组长可将检查作业的权力交给每个组员,一人负责一科,这使得作业质量明显提升。

在培养组长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组长们产生“官本位思想”,除了强化权力与义务相互依存的意识之外,还要强化这些组长的服务意识。

三、培养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首先,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地培养。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班主任提出要求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其次,要提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在小组确定后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由学生自己确定,邀请家长或校内其他老师参加小组活动,分阶段评定活动质量并给优胜组加分奖励等。最后,要从时间和场地上保证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常规活动的时间固定为每周的班会课,场地以班级教室为主,校内其他场地为辅。

在开展活动初期,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而要全程参与活动过程。先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确定活动的主题、程序等,再交给班主任审查,审查是为了帮助学生细化活动的目的、步骤和要求,比如利用课间布置活动场地等细节。笔者所在班的学生太过活泼,纪律意识差,所以刚开始进行小组活动时首先就要解决活动过程中的纪律问题。笔者通过活动前提要求、活动后做总结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纪律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制定班级长远目标

在班级管理上,笔者实行大目标与小目标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探索方法。

大目标指班级目标,这个目标是在班主任的指引下全班同学从成绩、卫生、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制定的班级目标。小目标指以班级目标为导向,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的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是班级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达成班级目标的支柱。小组目标在班级目标的导向之下要参考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还要依据班规制定以实现量化考评。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从时间长短上进行纵向区分。班级的长远目标是“让同学和老师因我而幸福”。短期目标是以如何让人们因我而幸福为指引,主要从行为习惯上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性目标。

每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分阶段进行测评并填写测评表格,在家长会上报告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最后在学期末根据这些量化的测评结果,确定优胜组并给予奖励。这些对达成目标过程的监督和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评,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总之,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符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更有利于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思索如何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分组班级
班级“四小怪”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