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2019-04-12 10:11王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知识导学案目标

王毅

摘 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关键是“学”。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实现导学案的有效导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中,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操作,即目标导学、方法导学、过程导学、知识导学。

关键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 目标 过程 方法 知识

1学案编写的误区

当前的语文学案导学存在如下误区:一是学案编写教案化,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二是学案编写作业化,把教学内容习题化;三是学案编写的共性化,把三维目标“一刀切”;四是学案编写的“好高骛远”,让教学过程“曲高和寡”。以上误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对导学案的作用、功能认识的偏差造成的。

2学案编写的策略

(1)目标导学,使学生学习有路。导学案的编写,有四维目标,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可关键问题是,怎么个“具体明确”法? 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目标的达成度就一定要便于测量。我们不能否认,有些目标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具体测量出来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目标的难以测量,而放弃目标可测的追求。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高效无着落。

就《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学习目标”而言,我是努力朝着这两点要求来做的。

【学习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领略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情感目标)

②学习一点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能力目标)

③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知识目标)

上面“学习目标”的确定,基本符合了“具体、明确、可测”的要求。并且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也是实实在在地在用“圈点勾画作批注”的方法读书,也是在学着运用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写老师、写同学,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应该说,基本达成了学习目标。

(2)方法导学,使学生学习有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法指导”。 大家知道,教和学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割。但在我们的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普遍不很到位的就是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在学生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没有教的指导那是难得高效的。用句网络话语来说,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尽管教可以“隐身”,但是,却必须“在线”。那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就是“学法指导在其中”。但眼下的情况是,不少老师喜欢以目标代指导,以流程代指导,以要求代指导,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怎么学”,“怎么指导学生学”,在当下是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谁能在这块空白中充实一些内容,谁就能占领高效学习的制高点。学法指导,这也像数学证明题里的辅助线。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我们得为学生搭建“桥梁”;在学生自主攻难克坚难以攀越时,我们得为学生给“抓手”和“扶梯”;当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过程中,我们得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学法指导上,建议我们的导学案专设“思路指津”“他山之石”“方法指要”等板块,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提示和指引。

以语文学习中的记忆为例,方法的指导也显得十分重要。两位老师教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有一处学生一时背不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位老师见学生背不出,只是让学生再读,再记,再背;另一位老师则授之以法。他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确了三个句子间的关系:纵向的,是“树——花——果”,有树才会有花,有花才会结果,很好记;横向的,每一句的次序无一例外都是“桃——杏——梨”,前后照应,也很好记。学生不但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上理解了作者的思路,马上背了出来,而且还获得了作文构思,尤其是写作句段的方法,一举而多得,比死记硬背高明得多。这些,都可以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体现出来。

因此,学法指导很关键,是“灌输”,还是“启发”?是“死记硬背”,还是“理解引导”?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运用起来却觉得棘手,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学习,努力修炼,不断提升。《简明学习方法词典》里列出的具体学习方法就有近两千种,包括常规学习法和各种各样的读书法、作文法、听说法、记忆法、思维法、积累法、审美法等等。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是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就是“授人以渔”。

(3)过程导学,使学生学习有法。有些老师认为,高效课堂强调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特别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说法其实是比较片面的。我们现在所提的“学案导学”,“学案”是哪儿来的?就是我们老师编写的啊,我们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十分巧妙地隐含在里面啊。有人说,导学案是教师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确实不假。要编写出一份优秀的导学案,确实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在学习过程的设计里面,最主要的是,要有十分具体可行的“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拿着导学案有具体明确的事儿可做,要让他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认真也不行,看书了不思考问题更不行。学习过程的设计里面,其实也还包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促发等问题。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过程】①诵读课文,认读字词。②扫读课文,掌握成语。③精读课文,旁批句段。④品读课文,揣摩文意。(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8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每一步学习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依次从字、词、句、段、篇逐步展开,学习过程中有方法的指导,方法的指导又伴随着学习的过程。

(4)知识导学,使学生学习有得。我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学习中,在“从课文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中,给同学们作了48个字的批注示范:①外貌描写——由形入神,形神兼备;②语言描写——先声夺人,彰显个性;③动作描写——细节刻画,正侧相映;④神态描写——两相对照,双向叠加。这应该会带给学生们一种导引和影响。起码他们感到很惊奇,老师怎么能想到从这样的角度来作批注啊!课后我给学生们讲,为了这48个字,我读了十多遍课文,苦苦琢磨了两三个晚上,最后才灵光乍现,从大脑中蹦了出来。我说就好像同学们思考一道数学证明题,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正在山重水复之际,忽然柳暗花明,灵感乍现,思路顿开,那种学习的喜悦之情是无比畅快的。所以当我对他们说“灵感总是来自于痛苦的思索之后”这句话时,同学们好像都深有所悟。我相信这对学生们的启发会很大,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智慧。通过对同学们以后的课堂学习和展示的观察,也确实体现出了这一点。

我也曾听过杜郎口中学教师上的一节数学课,个人感触很深。那节课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定理》,老师设计了十六道典型的训练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地讨论、质疑、争辩、分析,最后一一得出了正确答案。我感觉得到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是真正弄懂了,觉得那真是高效学习的课堂。课后我就在想,他这一节课上讨论的题目,近乎囊括了一个单元测试卷上的所有题型,学生再去做那样的一份检测卷,必然信心满满,成绩可观;反过来教师进行试卷评讲,也就只需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组织学习,不需要再一题一题的逐题分析,从而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这样,一方面学生学得有成就感,他会学得越来越起劲,另一方面教师又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因此,课堂的高效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因为教师在编制导学案上做足了功夫,从而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达成了高效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个知识点是这样,那么,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能不能这样?一本教材或是整套教材又能不能这样?能不能打破传统的“一课一学”、“逐课推进”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科知识整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老师们深入地进行学科教学研究,要有課标意识,学科意识,理清知识逻辑关系,抓住知识规律方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天平.学案导学:要求、条件、策略及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2] 袁浩.谈导学案中问题设置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3(02).

[3] 龚国胜.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05).

猜你喜欢
知识导学案目标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