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人物习作中的“我”

2019-04-13 13:12许王桥
江西教育C 2019年2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写作者性格

许王桥

摘要:在文学作品里“我”和“作者”二者关联却不等同,但是在小学生看来写作基本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所以在他们的写作中,“我”往往就是作者本身,学生因没能摆正“我”的位置,常常让写作偏离习作要求,过近让“我”难以对习作中主要人物展开描写,过远则失真,因此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类别与内容来正确处理“我”和作者的关系在小学生的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写人习作 “我” 作者

在大量成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文章中的“我”仅仅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角色,既可能是故事情节的见证者,也可能是事件的参与者,但是他与文章的作者一般不对等,“我”的话不一定是作者自己说的,“我”的故事不一定是作者经历的。问题是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写作中的“我”就是自己,“我”写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这种“‘我等于作者”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体验感受,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小学的写人物习作中,要求学生能借助具体的事例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我”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常见有三种情况:一是“我”就是写作的对象,需要突出“我”的性格特点,比如在对自己进行描述的文章里,“我”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需要作者通过对自己的观照来写出某种或几种生活状态,从而表现作者自己的性格特点,常出现在《夸夸我自己》《我的自画像》《为自己鼓掌》《请为我竖起大拇指》等文章里。还有一些写群体的文章里也有“我”,比如《我的一家》《我和我的朋友》这类文章里“我”都是作为人物中的主角,也需要对其进行形象的着力刻画。二是“我”是人物的关联者,通过“我”的体验来推动人物性格的呈现。小学的许多写人物习作中要求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亲戚等,这些人和作者有着某些共同的生活、相处经历,他们的性格需要“我”的体验、相处来呈现,这时“我”更多是在推动着人物性格趋于鲜明、饱满。三是“我”是人物的旁观者,通过“我”的传达来再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类习作中的人物基本独立在“我”的日常生活之外,但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他的某个生活场景或片段引起了写作者的注意,使之进入文章来描述,这里的“我”相对客观,常见的习作训练题有《一个平凡的人》《我要感谢他》等文章。

三种文章中,前两种文章的写作时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关注自己在文中的形象,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在文章中不是一个太坏的人,在这种心理下,许多作文已经偏离了习作的基本要求,人物最重要的特点就被排除在外了。同时在写作中为保持“我”的形象,失去了对写作对象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作细致深入的观察描写。反而是我们平时不怎么训练的第三类文章里写作者最客观,他借“我”的眼睛来看人物,没有太多个人情感的参与,更能细致、有效地进行人物的细节刻画。因此在写人物的习作训练中处理好“我”与作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拉近与“我”的距离,写出更真实的人物形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表达真情实感。”但在许多写人物文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难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别是第三类习作,“我”的疏离或缺失导致人物仿佛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语言没有凸显人物的性格,甚至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动作单一、机械,神情态度都靠想象。我们说在这一类型的文章中,“我”原本是不存在的,需要作者调用自己生活经验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衣着、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平凡的人》诸如此类的文章,许多小作者会选择写环卫工等普通劳动者,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环卫工都不熟悉,他的衣着打扮、特有的语言习惯、动作行为甚至神情都需要借助作者日常所接触的同类人来描写,也只有这样,文章哪怕是“我”并不熟悉的人物也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味。其实不仅是对不熟悉人物的刻画,有时候哪怕是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物的描写,也需要叠加或拉近写作者的生活来展开。

二、拉远与“我”的距离,突出写作對象的性格特点

为了人物描写的真实,我们强调文章中的“我”尽量拉近与写作者的距离,但是这二者的距离也不是越近越好,特别是在写“我”和“我熟悉的人”时,很多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生活来代入“我”的生活,会认为“我”的形象就是作者自己,所以在写“我”和“我熟悉的人”时,需要理性地拉开自己与“我”的距离,客观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一)凸显写作对象的性格特点

以一篇《我的老师》为例,有同学这样写:“这一节课是王老师的数学课,她讲得非常动人,我都听到入了迷,王老师叫我们写作业,我却仍在发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师父,我的师父是同桌,直到她碰了我一下,我才惊醒,王老师先让师父看徒弟写,我写着写着,看到一道画图题,我没有用尺子画,老师提醒了我,便打了我几下,我想,王老师打得对,为什么我的成绩总不好就是因为习惯不好,因为有尺子还不用,那我买它干吗呢?如果习惯不好,那我的成绩就不好。从此,我每次写数学作业都把尺子放在手里,有画图、画线就拿出尺子……”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上课时老师对我习惯培养的小事件,想通过这件事来表现老师的严厉。很显然小作者知道自己要表现的人物是老师,也选取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素材,但是小作者没有写出老师具体的言行举止,几乎全都在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在写作时就过度地强化了自己在事件中的感受,老师的所作所为没能得到凸显,反而让自己的个性鲜明,有些喧宾夺主。

(二)让人物的细节来体现他的性格

我们经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在描写人物的性格时,不是一些浅表性格类型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用事件来让读者读出他的性格特点,但是小学生在写“我”或“我熟悉的人”时,喜欢将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反复强调,好像为了让读者与之共鸣,实际上这样写出来的内容只会空洞而啰唆。比如有人写《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比平常人好看,他长着小鼻子,大眼睛,小嘴巴,耳朵小小的,头发很短,个子很高,和我家门庭差不多。我喜欢他这么高的个子,有时还会爬上爸爸的背,让他背我看远处的风景。我的爸爸力气很大,能把装满水的桶一下就搬起来,他是一个大力士。他有时还很聪明,有一次他的车子半路坏了,他检查了一下发现没气,于是镇定地从车子后面找来一些工具,把轮子换下又装上一个新车轮。”在这篇作文中,“我的爸爸比平常人好看”“他是一个大力士”“他有时很聪明”等语句都是小作者对爸爸的一个主观评价,他急于表现爸爸的完美,但是爸爸的每个特点都没有得到突出,所以实际上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个小作者的爸爸并没有他想表达的那么好。

综上所述,无论写哪一类人物的文章,摆正“我”在文章中的位置,拉近“我”与作者的距离,可以更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再现作者的真实生活,拉开“我”与作者的距离,可以让人物性格更客观。虽然“远”与“近”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来决定,但摆正“我”的位置是写好人物文章的一个关键。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写作者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