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9-04-15 01:50张也
关键词:孔子学院软实力

张也

摘 要:“软实力”一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这一概念一经出现,便在国际关系领域流行起来,现如今“软实力”也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国际实力显著提升,在持续巩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提升自身软实力。近年来,中国积极投身文化外交事业,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政府部门在全球广泛设立了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本篇论文中,通过介绍软实力的相关理论以及文化外交这一概念,尤其结合对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一些学生的访谈,将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孔子学院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上行使它的职能。与此同时,本人将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外交;孔子学院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072-06

引言

当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促使文化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文化作为潜在战略资源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这一层面上,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本文旨在分析全球化大背景下孔子学院是如何推动中国软实力的发挥。

文章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对文化外交这一概念做简要的介绍,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并分析其重要因素,从而了解语言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软实力的相关理论。首先对软实力的概念做一个介绍,进而分析中国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与现状。

第三部分,将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着重介绍和分析其影响力。这一部分分为四点:一是将对孔子学院以及巴塞罗那孔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二是围绕巴塞罗那孔院开展的访谈与讨论活动;三是将对此进行陈述并分析其结果;四是将研究巴塞罗那孔院在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同时本人也将针对中国建设文化软实力这一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末为参考文献。

一、文化外交

(一)定义

“文化外交”,此术语在1934年首次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意为“英国议会创立的一种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的新型文化外交”。后由美国外交史学家弗兰克·宁科维奇[1]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陈述和改进。文化外交旨在通过文化交流與共享来实现特定政治目的或外部战略意图的外交。同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组成四个方面的外交活动。

冷战时期,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5条,明确地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并在国际法中生效。该公约确立了国家大使馆和领事馆责任之一,为“推动始发国和接受国两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2]。

冷战过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国与国之间或国与团体之间的国家竞争力愈演愈烈,文化外交已成为最行之有效的竞争[3]。向世界传播本国文化可以有效实现对外政策,优化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出对国家对外政策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语言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任何语言具有其自身文化体系的特性,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意味着也在接受着该国的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沃尔德·古德纳夫在《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特定的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4]。

如今,语言的推广是各个国家文化外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确立文化外交的基础。比如,成立于1991年由西班牙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塞万提斯学院,现已在全球五大洲44个国家中成立87所分院,旨在推广西班牙语教学,传播西班牙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文化古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桥梁,也是当今全球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它的推广早已成为中国外交文化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现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同145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及实施800个文化交流的年度计划,这已形成对外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模式[6]。其中,在全球广泛设立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软实力

(一)什么是软实力

1990年,约瑟夫·奈在其著作《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经济与军事手段已不足以解释诸多现象。在其2004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软实力》中,约瑟夫·奈系统地向我们具体解释了软实力的理论。

约瑟夫·奈在书中指出,实力就是行为能力,获得相应的能力就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产生影响并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通过威胁和奖励他人,也可以通过吸引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软实力是能力的一种,即“通过吸引而非强迫威吓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目的”[7]。在国际政治中,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或组织自身文化的价值,行政机关以及国家政治展现出的行为规范以及一国的外交方式[7]。举例来说,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新闻署负责通过无线广播、留学生交换以及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同时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8]。现如今,软实力除了在经济与教育领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外,娱乐产业和品牌影响力也在美国软实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好莱坞就是美国全球文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软实力既出自政治文化也来源于流行文化[9]。

本人认为,约瑟夫所提出的“软实力”的应用和竞争是全球性的。例如,在2017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外交研究中心联合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共同发布的全球软实力研究报告中指出,法国世界软实力排名第一。根据网上的问卷调查显示,外国人普遍认为红酒是法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上任后提出对红酒产业进行改革,同时长期保护红酒贸易以此为红酒产业的出口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推动软实力的发展[10]。韩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来建设国家软实力,同时为此制定了十多条法律并设立了相关机构。当下,韩国的文化产业位列世界前五[11]。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

(二)中国的软实力

尽管中国国情、意识形态和政体与美国不同,但约瑟夫提出的软实力概念,仍对中国软实力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其实在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与孔子在他们的著作中就谈及过软实力这一概念,只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对此下定义(张,2010)。比如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伏尔泰就深受孔子的思想影响,甚至可以说孔子“仁”的思想是伏尔泰许多重要的思想的源头,他还写了一首“论孔子”的诗来赞颂孔子[12]。诚如约瑟夫·奈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一直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魅力。中国的艺术与文化比如中国功夫甚至是中餐与传统服饰在美国都十分流行”[13]。

1993年,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后,中国开始重视“软实力”[14]。随后,尽管研究结果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却从未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直到2007年10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5]。这是软实力首次被写入官方文件中。

三、巴塞罗那孔子学院

(一)概况

由于学习汉语需求的不断增长,2004年3月,中国国务院提出,使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代表孔子的名字,来命名海外汉语推广的机构,即“孔子学院”。同年,中国在韩国正式设立首家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办承办,由中外合作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秉承孔子“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理念。截止2017年年底,已经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图1)设立了525个孔子学院和各类面授学员170万。

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于2008年6月正式签署了成立协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巴塞罗那大学和亚洲之家联合举办,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唯一一所孔子学院。2011年3月举行了开幕仪式。在上述三所大学内,均已开设了汉语课程,为学分制课程。除了常规课程外,巴塞罗那孔院还举办各类经济、文化、国学研讨会和报告会。并发表一些与汉语教学材料相关的学术论文。2017年,孔子学院完成了23项学术活动,接待人数超过1200人。

(二)巴塞羅那孔院的调查研究

2018年5月23日本人曾前往巴塞罗那孔子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访谈。期间,对21名正在学习汉语的学生进行了单独访谈和集体讨论,参加了一节语法课和两节口语课。

首先,就5个基础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具体访谈的结果参见表1。

这21名学生中,大部分学习汉语已超过3年。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汉语的女生数量占绝大多数。学生年龄广泛,最大的学生超过52岁,最小的学生仅有18岁。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80%。而且,未曾去过中国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所有的学生均有计划到中国工作或旅行。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数人有一些特定目的,比如就读翻译专业的大学生,汉语是必修课,到孔子学院来提高汉语水平;也有一些工作者是因为从事外贸行业,所在的单位与中国的一些企业有商业往来或有中国客户。比如其中一位外贸公司的女员工,学习汉语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因为她工作的单位在中国设有分公司,她有可能随时被派到中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既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将使外国友人受益。这就是双赢的结果。

本人与孔院21名学生还进行了集体讨论。首先是对中国最感兴趣方面的话题。(表2)

可以看到,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之前,85.71%的学生对中国不太感兴趣,仅两名学生喜欢中国音乐和中国历史。但在孔子学院学习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对中国更加感兴趣,比如历史方面比重大幅上升,文学方面也有学生感兴趣了。但是本人想说,对于这些改变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外国友人对中国现代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务必解决的问题,因为现代文化不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软实力的重要成分。

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是,在学习汉语、认识了中国文化后,对中国印象发生的转变(表3)

通过图表发现,在去孔子学院学习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评价以负面为主,诸如“封闭的国家”“很传统”“那里的人们不关心政治”“落后”“环境污染很严重”之类。然而,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后,几乎所有的学生(95.24%)认为中国是一个“科技发达”“发展迅速”“风景优美”“热情好客”以及“开放的国度”。其中,一名女学生到过中国,之前她认为中国社会“大男子主义”现象严重,但到中国之后发现,如今在中国“大男子主义”已经不那么常见。她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电子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只要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甚至在有些店面已经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支付。唯一一名女生依旧对中国印象不佳,理由是她认为中国人口的超负荷。

在出席语法和口语课上,本人发现62%的学员都觉得词汇记忆对他们而言是最困难的事,因为汉语的词汇量实在巨大。当然,汉字书写也是一大难题,38%的学生认为汉字的书写和他们的字母书写完全不同。如表4所示:

但据观察来看,以及在看过他们的作业之后,本人认为他们的书写其实已经相当不错,很整齐,也没有写错的地方。他们确实付出了许多努力来学习汉语。

(三)孔子学院的作用

通过这三个访谈,本人发现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象征,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消除对中国的偏见并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本人认为,孔子学院作为交流平台,能使中国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向世界更好地阐释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回应外国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中国,消除误解,减少因为误解而造成的冲突,从而为中国树立更有利的国家形象。

2.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

(1)孔子学院直接为当地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以此向世界普及中国文化与汉语。孔院的教学目标人群不仅局限于年轻人,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现如今,会说汉语的人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例如,2017年在巴塞罗那孔院总共就有700人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而同年参加海外中小学生汉语考试的人数为643人,两者加起来人数达到了1343人。在世界范围内,2017年有650万考生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汉语水平测试。自2004年创办孔子学院以来,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在图6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17年人数增长达到了838.06%。

(2)据巴塞罗那孔院的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孔院举办了38项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达到3400人,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孔子学院还倡导关注、挖掘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文化复兴。与先前比较,现如今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为浓厚,比如会去阅读经典,学习书法等。

(3)由于大部分的孔子学院都是依托于当地著名的大学而设立的,这为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巴塞罗那孔院就在当地十二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同时他们还与巴塞罗那当地的教育团体以及地方教育办事处建立了联系,并且再一次扩展了在中小学的汉语课程。现注册学生达到1370人。

3.促进经濟发展

本人认为,在孔子学院的引导下,推广汉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来说,随着汉语的传播,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便与日俱增,而这有利于在国外建立汉语教育产业,提供汉语老师,学习材料与学习渠道,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外国人学习汉语后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语言的优势可以让他们获得翻译、导游等工作。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这一点将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在他们与中国的业务往来中。

结语

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外交是被国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和平手段。由于国与国之间关系和利益的日益深化,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则影响软实力。约瑟夫·奈提出了这个概念后,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力量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肩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使命: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深化合作,提升的国家形象。

然而在本人看来,中国的软实力还存在某些问题。首先,从与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学生的交流中看,我认为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但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吸引力显得非常局限。这也就是说,许多人对中国现代文化了解甚少。例如流行文化,中国甚至没有赶超邻国的韩国和日本,少有偶像和现代音乐被全球所熟知。在商业和品牌的时代里,中国鲜有类似可口可乐、微软和麦当劳等等这些被人熟知的美国品牌。

其次,从本人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社会力量,中国没有很多非政府性质的民间机构协同提升软实力。中国人讲究“和为贵”,以“和”促进文化融合。如“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贸易之路,但开拓的是中国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文化之路。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推广,可以通过民间机构、社会组织及企业,协同推进中国软实力建设。

最后,中国公民的国际形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中国游客在国外常常会出现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插队、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给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限制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中国的软实力建设,除了要继续发挥孔子学院的文化优势外,还要加强独立创新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以最大程度利用各类资源建设软实力。

注 释:

塞万提斯学院官网:https://www.cervantes.es/sobre_instituto_cervantes/informacion.htm.

2017年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P.5.

巴塞罗那孔院官网:http://www.confuciobarcelona.es/zh/.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宁科维奇.美国信息政策与文化外交[M].纽约: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1990. 103.

〔2〕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五条.

〔3〕[英]泰勒·罗伯特.外交文化—未来[J/OL].https://biopolitics.gr/biowp/wp-content/uploads/201 3/04/id-taylor.pdf,2018-04-1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1.

〔5〕塞万提斯学院官网.http://www.cervantes.es/sobre_instituto_cervantes/informacion.htm,2018-05-31.

〔6〕蔡武.文化外交已成中国继经济政治外交后第三大支柱[EB/OL].搜狐.http://news.sohu.com/20081204/n261013263.shtml,2018-04-20.

〔7〕[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12,8.

〔8〕[美]索伦森·托马斯.世界战争:美国宣传故事[M].纽约:Harper and Row出版社,1968.

〔9〕张殿军.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一个地缘的视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06):89–93.

〔10〕杨洁.2017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法国第一[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719/c1002-29415907.html,2018-05-30.

〔11〕吕其庆.韩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10):67.

〔12〕朱谦之.第三章:中国哲学与法国革命,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1940.293.

〔13〕黄滢.软实力之父:中国领导人是讲故事高手[EB/OL].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shen du/hqrw/detail_2013_12/26/32492597_0.shtml,2018-04-18.

〔1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1993,(06):91-93.

〔1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16〕汉办(孔子学院)官网.http://www.hanban.edu.cn/,2018-4-10.

〔17〕“数据”.孔子学院2017年年度发展报告[R].2017.5.

〔18〕巴塞罗那孔院官网.http://www.confuciobarcelona.es/zh/,2018-4-10.

〔19〕希维尔·亚历山德拉.民主—促进与美国非政府组织[EB/OL],对外关系委员会.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0164/soft_power.html,2018 -06-01.

〔20〕吕同六.沟通中西文化的先驱者——利玛窦[N].人民日报.1976-11-04.

〔21〕王希.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J].美国研究,2011,(03):20-26.

〔22〕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2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软实力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