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诗歌中的京都洛阳书写

2019-04-15 01:59刘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写

刘娟

摘要:东汉时期,以京都洛阳为中心的文学活动蓬勃发展,始终引领着东汉文学的发展方向。京都洛阳是东汉诗人流动的中心,为文人的交游、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东汉文人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京都生活风貌,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京都洛阳形象。

关键词:东汉诗歌 京都洛阳 书写

京都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东汉时期许多文人因为游学、游历、任职等原因聚集到洛阳,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东汉诗人用自己的笔触来描写洛阳,东汉洛阳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也影响了东汉诗歌对洛阳形象的塑造。

一、东汉诗歌中的京都洛阳形象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有认识生活的作用。”东汉作为大一统的王朝,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败的过程,这些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一)政治清明的仁德形象

东汉刚刚建立之初,“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光武帝为了恢复生产,采取顺应民心、发展社会生产的宽松政策,轻徭薄赋,使东汉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此时是洛阳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成为圣君的代表,许多人在诗歌中歌颂洛阳政治清明,形成了洛阳仁德的形象。如东平王刘仓的《武德舞歌诗》中即赞美光武帝的贤圣,又如班固的《明堂诗》《灵台诗》《辟雍诗》《宝鼎诗》《白雉诗》等诗中数次提到“圣皇…‘皇德”等词来赞颂光武帝的盛名,塑造了一个圣皇的形象,反映了前期东汉政治的清明,塑造了一个仁德的洛阳形象。

(二)繁华奢靡的浮华印象

光武中兴之后,洛阳的商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贵族开始奢侈享受,表现在东汉的诗歌中形成了浮华的洛阳形象。梁鸿的《五噫歌》是对当时洛阳浮华现象的批判。这首诗以帝京的繁华、宫阙的宏伟与人民生活的艰辛进行对比,突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又如《青青陵上柏》中的“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也是写洛阳贵族的奢华生活。王侯们的宫殿都高大巍峨、占地广阔,他们生活奢侈享受,但是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而且这种困苦的生活永远没有休止。两者对比就可以看出此时洛阳上层生活的浮华,形成了洛阳繁荣奢华的浮华印象。

(三J残破衰败的荒城景象

东汉末年,洛阳经歷了董卓之乱,洛阳宫室几被焚毁,洛阳变成一片废墟。彼时,东汉诗歌之中的洛阳一片破败的荒城景象,如曹操诗中“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薤露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这是描写东汉末年洛阳在遭受董卓之乱之后的残破景象。原来华丽的宫殿变成了断壁颓垣,繁华的街道也没有人烟,洛阳一改原来的繁华而变成残破衰败的荒城。此时的洛阳已经没有了光武中兴的繁华与奢靡,百姓流离失所,只剩下断壁颓垣来让世人凭吊。从东汉描写洛阳的诗歌之中可以看出这一历史古城从繁华到残破的转变,见证历史的变迁。

二、东汉洛阳诗歌的书写特点

东汉洛阳诗歌的产生与东汉王朝的建立是同步进行的,表现的是东汉时期3CA.眼中的洛阳,具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与书写特点。

(一)书写视角的转变:向下层民众的转移

先秦的洛阳诗歌多是描写贵族的生活,即使在《国风》之中,描写下层民众的诗歌也很少,而西汉诗歌之中极少有描写洛阳的。到了东汉时期,洛阳诗歌的书写视角有所转变,诗人的笔触不仅描写贵族、王室的生活,他们的视角也转移到普通的民众之中,如《董娇饶》: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竞此曲,此曲愁人肠。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花可以落而复开,反衬女子的青春易逝、韶华难再。这里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子的世俗感伤,是普通人的感情。此时诗人表达的感情脱离了西周宗法制下的温柔敦厚,将视角转移到世俗生活之中。又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将视角置于酒肆之中,描写普通民众的生活。

(二)表达情感的扩展:向个人感情的扩展

东汉洛阳的诗歌中表达的感情与先秦和西汉相比更加丰富。先秦时期的诗歌要求“温柔敦厚”,西汉时期的诗歌大多为赞誉之作。东汉洛阳的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突破了先秦时期的礼教规范,在政治之外也关注个人私情,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对政治既有歌颂也有批判,开始关注个人以及民众的生活和感情。梁鸿的《五噫歌》直接向最高统治者发难,批判他们的骄奢淫逸,同情下层的民众,而秦嘉的《赠妇诗》更是对儒家人世思想的一个驳斥。这首诗写于秦嘉将要人洛做官的时候,因为不能与妻子一起去洛阳,因此写了这首诗送给妻子。秦嘉没有因为能够去洛阳做官而欣喜若狂,却因为要与妻子分离而感到伤心。这种情感正是普通民众所有的:思念妻子,眷恋家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不只局限于贵族阶级,也关注民众的生活感情。

由此可知,东汉时期的诗人也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先秦、西汉时期只关注政治有所改变。

三、京都洛阳对东汉诗歌的影响

洛阳是东汉时期的京都,许多学者因为游学、学习、做官等原因来到洛阳,洛阳成为东汉时期的文化中心。无数学子来到洛阳,其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洛阳政治、经济等的影响。

(一)京都洛阳的政治环境对东汉诗歌的影响

洛阳作为京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其政治环境的变迁为东汉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血液。京都繁荣的经济驱使着人们前往,它象征的政治权力也使无数人趋之若鹜。许多文人也参与到政治之中,政治的瞬息万变对他们的诗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东汉前期洛阳政治清明,表现在诗歌之中多是对光武帝的歌颂,对皇上圣德的赞颂。而到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朝廷腐败。这种政治环境也影响到诗人的创作,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在政治昏暗情况下诗人不愿出世、朝不保夕的生存忧虑。如秦嘉的《赠妇诗》: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本来出仕做官是读书人的最终理想,但是洛阳政治的黑暗使秦嘉还未做官就已经心怀忧虑。此时的洛阳已经不是光武之时人人歌颂的太平盛世,清廉正直之人无力改变,只能用诗来抒发他们的忧虑。古诗据学界考证应作于东汉桓帝、灵帝之时。此时正值社会混乱时期,人们也会有消极的思想,如《驱车上东门》: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中描写了一个富家子弟在看到洛阳邙山的墓地之后生发出的“人生短暂,千百年之后,圣贤也会成为黄土,不如及时行乐好好享受人生”的消极思想。诗人不可能超出时代而存在,正是时代的混乱使得诗人有了这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又如《青青陵上柏》,这首诗上半片写诗人因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付诸实践“游戏宛与洛”,下半片写在京洛所见的繁华景象。虽然这些王侯每天歌舞饮宴,但也是戚戚如有所迫。原本贵族生活是十分享受的,但处于那样一个外戚与宦官互相争斗的政治环境下,诗人也不免有“为乐未几时,遭世险蛾”的感慨。这都是洛阳的政治环境对诗人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诗歌之中就会生出及时行乐的消极享乐思想。

(二)京都洛阳繁荣的商业活动对东汉诗歌的影響

洛阳繁荣的商业生活为东汉诗歌提供了创作的土壤。随着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族和大商人都聚集于此,洛阳的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当时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商业的繁荣一方面给东汉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东汉洛阳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视角。诗人生活在这样商业繁华的都市之中,商业的浮华气息与绮靡的生活就会转化为诗人的血液,流淌于诗歌之中。桓麟的《答客诗》与后面所附的《客示桓麟诗》完全是溜须拍马之作,但他们还引以为豪,可见商业的浮华对诗歌的影响。因为商业繁荣的影响,许多下层民众的生活也进入文人的视野之中。此时关于洛阳的诗歌中对女子的描写都从她们的穿戴人手,极为铺陈夸耀。如杜笃的《京师上巳篇》中所描写的:“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又如辛延年《羽林郎》中描写的卖酒女:“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非常美丽的女子,但是与《诗经》中用品德来品评女子不同,东汉的诗歌中更突出女子的装饰。东汉洛阳诗歌中对女子的描绘极尽夸张修饰,从其穿戴的华丽人手,这反映了商业繁荣对诗歌表现方式的影响。

东汉洛阳在东汉诗人的笔下经历了由仁德形象到浮华印象再到荒城形象的变化,东汉时期描写京都洛阳的诗歌与前代相比也经历了书写视角由贵族扩展到市民的变化,书写情感也由只关心政治扩展到关心民众的生活,这是与洛阳作为京都具有的政治性和当时洛阳商业的繁荣分不开的。东汉洛阳的诗歌描绘了洛阳的形象,洛阳又反过来影响文人诗歌的创作。

猜你喜欢
书写
幼儿前书写从三岁开始准备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开封战“疫”:用行动书写人大担当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的快乐
书写春天的“草”
对书写笔的新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