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难民归途路漫漫

2019-04-15 08:38杨晓
北京青年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白沙瓦普什图难民署

杨晓

01.阿富汗孩子纯真的笑脸。

疾困侵扰难民缺少谋生手段

2月19日,我们来到位于白沙瓦郊外的汉萨纳难民营。据联合国难民署介绍,这个难民营建于1980年,目前生活着920个家庭共4424人。这里虽不是一排排帐篷,但情况也好不了哪里去。眼前是低矮的平房和坑坑洼洼的土路,路上我们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端着一个小碗坐在地上吃午饭。午饭很简单,像是稀粥,小手黑黑的。

路过的平房外墙上贴着的圆圆的饼状物引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以为这是他们的外墙装饰,问了才知道,由于烧不起木柴,他们用动物粪便来当燃料,而贴在墙上是为了风干。

我们走进一家难民的住房,屋里没有床,甚至没有椅子,所有人要么站着,要么就坐在地上。为了谋生,他们一家老小以制作阿富汗民族头饰为生,五六岁的小孩子都很专注地为饰品上色。全家人忙活5个小时可制作一件,到市场上能卖到20元人民币。

据每周来此接诊的医生阿卜杜尔·汗说,堪忧的卫生条件引发各种传染病。冬天流行肺结核,夏天流行疟疾。由于医疗资源紧张,难民营里形成一个默契:男人们有病都不去看,而把看病的机会留给妇女和儿童。医生说,每周他来这里3天,每次接诊90个病人。我们看到诊室外面排起了长队。

最令人不放心的是饮用水,据住在这里的45岁的长老会主席马鲁克介绍,这里吃水比较难。联合国难民署给村里挖了40口井,但目前还能用的只有16口。而到了夏天,难民营旁边的河水会泛滥,造成河水倒灌,饮用水会受到污染,加剧了当地卫生条件的恶化。

女童上学难 大学生凤毛麟角

1981年,难民署在村里开办了小学,受校舍条件限制,目前实施二部制,上午男孩子上学,下午是女孩子。58岁的校长沙玛·汗带着我们进学校参观。

教室门前摆放着孩子们的鞋,进去一看竟然没有课桌椅,教室地上铺着单子,孩子们或坐或跪着听课。教室光线比较暗,好在这里安上了太阳能发电机,让每间教室都有照明。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孩子们的课程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英语、普什图语和波斯语,还有数学、科学等科目。

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就无法就近入学了。长老会主席马鲁克说,到了上中学的年龄,孩子们必须要每天走路几公里。男孩子还可以,但女孩子走这么远的路不现实。而且,孩子们小学学的是普什图语和波斯语,而白沙瓦當地公立学校教的是普什图语和乌尔都语,课程衔接不上。据了解,乌尔都语课程即将进入小学生课表。

上中学已经比较困难,上大学就更困难了。马鲁克说,每年阿富汗难民都有几千名学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但每年能上大学的不到千分之一。

今年33岁的阿富汗难民纳斯鲁拉在汉萨纳难民营出生,他幸运地读到了硕士。纳斯鲁拉也被选入长老会,协助与联合国难民署和白沙瓦难民事务局沟通。他说,他所认识的难民里只有四个上了大学。现在他白天在一家私立小学教书,晚上来难民营辅导学生。他希望难民的下一代能够拥有知识摆脱贫穷。

02.在汉萨纳难民营内的小学校门口,孩子们向我们敬礼致意。

03.在汉萨纳难民营内的小学校,孩子们的校服、书包和课本都是联合国难民署分发的。

避战出走40年他乡变故乡

白沙瓦离阿富汗边境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因此是阿富汗难民的首选地。阿富汗难民与白沙瓦的普什图人同文同种,当年,普什图人张开双臂接纳了这些难民。时间过去了40年,阿富汗仍然不太平,难民们故土难回。

白沙瓦难民事务局官员阿沙德说,难民人数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后来由于塔利班掌权和美国反恐战争,难民数量或增或减。

期间,很多难民结婚生了孩子,这里每个家庭平均有5个孩子,因此到目前,在开伯尔省的难民人数大约仍有350万人。

去年,联合国难民署和白沙瓦当局动员阿富汗难民回家,表示对主动回国的每个难民家庭补助400美元。现在过了时间点,但回国补助还有200美元。“过了40年,到了难民回家的时候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难民事务官员感慨道。

然而,难民们却不认同,此时回家时机尚未成熟。一位名叫瓦西姆的23岁难民说:“阿富汗国内仍然不安全,我不愿意让我的家人冒生命危险。”白沙瓦的记者阿弗雷迪说,这位难民说得不无道理,谁也无法保证难民回国后的安全。

除了安全考量,人口的增加也是问题。比如说,当时来巴基斯坦是两个年轻人,现在回家时,却可能增加了5个孩子。

土地需要购买,房屋需要重建,回乡成本并不低。

我们寻找“追风筝的人”

去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营采访,是我们“‘一带一路探访巴基斯坦”之行的特别策划。缘起是一本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书中描述了因苏联入侵,大量阿富汗人避难白沙瓦等情节。而后,我又看到讲述白沙瓦阿富汗难民家庭贫困生活的纪录片。这些场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来说实在太陌生。我希望去白沙瓦看看这些难民。

幸运的是,我们结识了联合国难民署北京代表处副代表维维安,她曾在白沙瓦工作过4年。在她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联合国难民署驻伊斯兰堡的官员恺撒·阿弗雷迪,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完成采访。

我们了解到,联合国难民署及国际和本地机构以及巴基斯坦当局40年来对阿富汗难民持续不断的照顾,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条件所限,难民营仍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条件。这些难民急需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生在难民营的阿富汗孩子们,他们虽然没有选择生在哪里的权利,但他们也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不仅应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应该享有良好的教育。他们每个人该有一套课桌椅,更应该有一个对未来的憧憬。当我们离开汉萨纳难民营的时候,看到不远处两个阿富汗小朋友放起了风筝。

04.在汉萨纳难民营,阿富汗孩子们放起了风筝。

05.参观难民一家,他们靠手工制作阿富汗民族头饰为生。

猜你喜欢
白沙瓦普什图难民署
全球流离失所者人数创70年来最高
神数据
他用半生完成被遗忘的国家任务
爱跳战舞和咏诵史诗的普什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