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之体会

2019-04-15 02:27姜醒孙琪苑光军谷建梅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方法

姜醒?孙琪?苑光军?谷建梅

摘要: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多视角、多层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实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及中医相关专业的骨干学科及必修课程,处于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下启方剂学的桥梁位置[1]。学好本门课程,既能为后续的中医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对学生将来成功地从事临床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时普遍感到难记、难学、难考,究其原因主要是药物较多,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比例大,故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提高授课技巧、改革教学方法、探究学科规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中药学教学方法谈谈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

中药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依据中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科规律,以中药理论为中心,针对每味药物的特点,结合具体讲授对象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手段组织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编排及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对比归纳式教学法,另外还有以点带面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温故知新教学法等等。

一、以点带面式教学法

点:指的是中药学的重点、难点及药物的特点;面:指的是中药学与相关学科以及本学科中章与章、节与节、药与药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中药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一样,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本学科知识体系的规律,让学生对药物的理论框架、重点难点及药物特点产生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纵横联系,前后衔接,以点带面,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探求规律的能力[2]。

二、对比归纳式教学法

中药药物广博繁多,粗看杂乱无章,难以讲解和记忆,但亦不是无法可循。学习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而学中药关键的是鉴别用药。中药章节的分类主要是按功效和主治,每一章药物都有其共性之处,讲解和学习时将功用相似药物按组讲解,既将相同共性进行了归纳,又将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如薄荷、蝉蜕与牛蒡子均有发散风热,利咽透疹之功,则列为一组药物一同讲解异同;又如淫羊藿、巴戟天、仙茅与葫芦巴均有补肾阳,祛风湿,强筋骨作用,亦分为一组;又如黄芩、黄连与黄柏;木香、香附与乌药;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与紫河车等均可分组讲解。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亦要重视药对的讲解,中药药对是指临床上常用又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也是方剂最小配伍单位,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如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麦冬与天冬、枳实与厚朴、桃仁与红花、白术与苍术、杜仲与续断等,为今后学习方剂学及经典课程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客观真实性及突出实践性,特别适合医学学习。在讲具体的药物时将临床治疗疾病的经验和体会渗入到课堂讲授中,不仅能加深对药物的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四、讨论式教学法

本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针对某些特殊的章节,如化湿药、安神药、消食药,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以化湿药为例,提首先前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上课过程中进行提问、讨论、答疑。学生的问题有:①化湿药均归脾胃经,为何藿香、佩兰、豆蔻归肺经,而厚朴归肺、大肠经?②芳香药物用得最多的是哪个朝代?③脾瘅为何证?其病因、主证为何?④苍术为何入肝经?⑤如何理解厚朴既去有形之实满,又去无形之湿满?⑥鉴别藿香与佩兰、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草果与草豆蔻功用之异同。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被大大激发,也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五、温故知新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论语·为政》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者只有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才能使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通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把以往学过的较为零散的知识进行启发性的温故,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来认知新的知识,使之形成立体化“知识网”,以点带线,以线组面,全面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4]。如补阳药重在温补肾阳,温里药中亦有温肾阳的药物,那么附子、肉桂的温补肾阳的作用与鹿茸的温补肾阳作用有何不同?又如:菟丝子能安胎,前面章节的紫苏、黄芩、桑寄生、砂仁、苎麻根、艾叶、白术等均能安胎,结合所学药物,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再如: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汁与生姜皮均来源于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习称“姜六药”,它们的性能功用有何不同?在不断回顾与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使所学知识由无序向有序、由片断记忆向整体记忆发展。

总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本课程教学内容应多维博约,教学方法应多元化、立体化,只有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建立辨证思维模式、发展智能相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C].全国第三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2012,11:327-329.

[2]洪寅,李越兰,管家齐,廖广辉,宋捷民.《中药学》教学中“点”与“面”的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63-64.

[3]蓝森麟,王德友.比效归纳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112-113.

[4]李冀,杨天仁,闫忠红.“温故知新”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10):40-41.

作者簡介:姜醒(1968-)女,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研究方向: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