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4-16 00:54王丽
中学生物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料笔者目标

王丽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教师精心备课、反复斟酌,一节课结束后总还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很多问题源于教师对学生能力预测不到位、设置问题不够严谨、提供资料不合理等,最终导致课堂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科学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减少遗憾,以确保下一次授课有序高效的进行。笔者就“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经过两轮备课、磨课,收获颇多。

1情感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前后呼应升华课堂主题

有经验的教师面对一节新课时,首先会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花心思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或者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固然重要,但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情感教育的高度,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或立场,对问题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中,学生应站在生物圈的角度分析动物存在的重要性,而不能从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来评价每一种动物。在分析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时,学生应围绕“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展开分析,而不能针对一种生物就事论事;否则,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无法触及问题的实质。学生思维高度、情感意识的提升,往往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掌控,教师站得越高,学生才能看得更远。

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围绕生物学观点,如“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等,展开探究。例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第二次上课时,笔者以宣传海报“你的奢华源于我的生命——保护野生动物,拒绝皮毛制品”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在课程结束时,笔者再次出示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尝试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角度创作新的宣传标语。教师运用课堂环节前后呼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同“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的观点。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都能站在生物圈角度,积极参与宣传标语的创作,并集思广益、讨论完善,学生所创作的标语观点鲜明、寓意深刻,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一节课的情感目标要贯穿于整节课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观念,促进目标达成。

生物学课程应该充分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是否达成。实际操作中,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设计与引导,将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感目标,并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2教学内容分清主与次,课堂着力分清重与轻

一节课的内容有重点与难点之分。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一般通过问题驱动与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之外的其他内容,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笔者将“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与传播种子”作为单独一个环节展开探究,并提出问题:在大棚草莓种植初期,很多种植户为草莓提供合理的水分、温度、湿度与肥料。可是,结出的果实有的长成畸形,有的个头很小,表面也不光滑,口味不好并且产量很低。请推测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一次授课的课堂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推测千差万别,离题万里,与教师的预测截然不同。回看资料,笔者发现提供的资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无任何依据的盲目猜测。其实,对于这一主题,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因此,二次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被子植物与开花结果”的相关内容,学生从而很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并领会到动植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教学内容学生应当达到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用心研读课标,充分了解学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探究时间,避免出现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课堂着力轻重倒置的情况。

3资料选用的严谨性决定学生的探究方向是否偏离主题

恰到好处的事实、数据与图片资料,可以让学生在经过深入探究后顺利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若资料选择不恰当、指向不明确,教师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偏离探究的主线,最终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探究“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时,笔者提供资料并提出问题: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分泌的汁液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表1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通过表中的数据,你认为蚂蚁和金合欢之间只有取食关系吗?你还有怎样的推测呢?

在分析讨论之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学生始终没有上升到教师最初预设的“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高度。笔者回看资料发现,根据提供的资料,学生确实只能得出“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结论,而要上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缺少一定的事实依据的支撑。

随后,笔者将资料更改为: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严禁在林区内捕杀黑尾鹿,却允许猎人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野兽。到1925年,凯巴森林中的大多数食肉动物被捕杀掉了。没有了天敌,黑尾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森林中鹿的数量一度达到了10万只。人类保护鹿群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连续减少。1930年,鹿群数量减少到2.5万只,到1940年,仅存8 000只,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内容,然后通过对资料中隐含的食物链“草一黑尾鹿一野兽”分析和数量变化的推测,很容易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动物在生态平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资料选择时一定要反复斟酌,确保资料指向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综合分析与比較,合理推测,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4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学课堂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通过搜集视频与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与辩论等方式灵活设计课程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兴趣点或者设计的兴趣环节一定不要偏离主题,成为课堂无效环节。笔者在“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将教科书中蚂蚁与金合欢的资料向深处延伸,让学生推测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推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很多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在这一环节,学生无暇联系到探究的初衷——“动物与生态平衡”,而将思维仅仅局限于蚂蚁与金合欢关系的无依无据的猜测,不仅严重脱离主题,而且耗费大量时间,最终导致课堂目标没有达成,情感升华没有到位。

课堂趣味性的生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教师搜集网络媒体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趣闻轶事、最新生物成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通过调查与家庭小实验的方式开展,并组织课上交流。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其前提一定要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不能脱离探究的主线。

但是,课堂中也留有些许遗憾,出现诸多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在备课阶段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没有预设多种可行方案。因此,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实践与反思。当课程上出现问题,教师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调整教学设计”“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从而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有序高效地进行。

猜你喜欢
资料笔者目标
老师,别走……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