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途径

2019-04-17 00:54陈惠英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实施途径社会责任

陈惠英

摘    要: 高校中心工作的要点是人才培养,大学生群体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从高校的角度探索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途径,力求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    社会责任    实施途径

在信息社会,社会思潮跌宕,实施社会责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特别是学生党员这一优秀群体。

一、当今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所谓社会责任感,是在特定的社会里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新时期大学生是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及成效。但是,部分大学生渐渐淡化社会责任观念,对他人及社会呈现淡漠的心理。

一是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化程度加快。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95后”大学生乐于接收来自于互联网的信息,更愿意运用互联网倡导个性化与共享性。大学生运用互联网信息传达一言一行已然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微信、QQ、微博、移动客户端(APP)等,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局面——“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看手机”。

很明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便利、充实了生活,另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户外集体活动的时间;一方面学习方式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休息时间减少了,部分学生表示某些专业不能离开计算机操作;一方面增强了个人的是非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对社会及他人的信任度降低,且个人精神空虚度增强。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重说教轻教化。一些农家大学生,被寄予厚重的希望,家长教育能力的欠缺是其子女责任感淡化的一个因素。以笔者任职的广东医科大学为例,在35人为单位的班级中,农村家庭的孩子基本占50%以上,其实,全国范圍而言,特别是在师范院校,这种现象更明显。农民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观念,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大学就会有出息,就能为家里增添荣耀,并没有考虑过孩子对社会的发展是否需要承担一些责任,或者说,对社会的发展有无责任等的概念都没有。

三是学校教育的偏失,重灌输轻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责任不可推卸。但由于高校教学计划及管理制度的限制,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多于实践,教学形式注重灌输多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相背离。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理念基本上是在大学阶段培养的,所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学生培养社会责任的意识与实践有较大关联。

二、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途径

社会责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在高校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是一项系统且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中优秀的群体——学生党员,如何创建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途径,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纵深高校学生党员社会参与机制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创造教育环境。高校党员的社会参与构成了高校党建在社会领域的延伸,也构成了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社会参与的广泛开展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基本路径,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结合实证研究,了解到当前高校党员的社会参与机制的构建滞后,即当前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所组织的社会实践“程式化”“任务化”,内容与形式单一,集中于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调查中,大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服务层面。而且,社会实践活动仍然较少以党组织的名义开展,一般是学生党员融入其他同学中共同服务缺少组织性、指导性和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党员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且通过体验最大限度地增强责任感。

具体而言,其中的实践内容一般包括义教和义诊,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对农村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教育,对农村农民进行简单的疾病检测或疾病预防宣传。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运用知识之余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化,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规定性的任务,大学生主观上认为通过简单的义教或义诊等规定动作完成任务即可,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以社会实践所在地的实际需求为准则,不对此地的实际困难寻求帮助与反馈,形式化的痕迹愈来愈明显。

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社会参与机制,关键在于优化学生党员参与社会活动和承担社会职能的基本程序、形式,逐步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社会价值。对此,必须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大学生党员更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并通过多元的、组织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党建社会参与制度的基本内容、形式。

二是提升课堂教育强度,深化学生党员的价值理念。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中要求:“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讲四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

大学生党员要增强社会责任理念,首先在于课堂教学。而且,提升高校教师的课堂教育强度,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学生价值理念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责任,更是每一门课程教学教师的责任所在。大至课堂教学内容,小至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上的任何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学高为师,身高为范”,在常年教学工作中,在关键的节点上,教师用自身的价值体现社会责任的理念,无疑是最具价值的教育。但是部分任课老师只负责专业课程的教授,却没有对大学生学习此门或此类课程的社会意义进行讲述,所以,大学生慢慢会自我削弱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再者,平时的党课教育、党日活动等平台也能强化大学生党员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识,这是更直观与全面的方式呈现。

三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辐射全人教育。营造学生党员培养责任感的成长氛围,高校党建工作责无旁贷,从对“责任”一词有认知度到将“责任”内化为信念,从而践行“责任”,这是一个需要学习与体验的过程,而感恩教育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于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从入学的拜师礼到课堂上的上课起立,到最后离校时的谢师礼,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倡导这样的仪式,却是不可缺少的。于学生党员而言,开展社区服务、建立党员服务区,以此感恩社会、感恩校园。

三、结语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学会是合格的大学,在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缺乏完善机制的教育会是成功的教育。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责任不是社会强加给社会成员的“任务”,而是人内在精神价值的自然外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党员强化责任意识,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都要有所行动。

参考文献:

[1]刘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2]杨泽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1).

[3]张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的路径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实施途径社会责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