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视角下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对比分析

2019-04-17 13:00陈亦南
科教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双元制差异性校企合作

陈亦南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主要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并介绍了当前最热门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同时分析国内外模式的差异性:法律法规的不同,法律地位高度不同;利益相关的协调机制不同;国家层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不同。进而加强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分别是校企合作内容的学习,职业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双元制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等。

关键词 双元制 校企合作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main types of cooperation models of schoo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introduces the most popular model of German dual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odels are analyzed: diffe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legal status is highly different;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re are different efforts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urther, the study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stud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ten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ms,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dual system.

Keywords dual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ifference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推进双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工作。认为校企合作中的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产教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达到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所以研究德国双元制下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更科学地认识与解决国内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困境,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国内主要校企合作模式

1.1 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车间与课堂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使用车间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习的培养过程。工学交替并不是简单的不同环境变换交替学习,而是以企业的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车间与课室交替学习为表现形式。学生在校内学习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订单班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是要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满足企业需求的培养方式,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涉及到培养目标、企业文化熏陶、专业技术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等多方面。利用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按照企业需求与学校的育人要求,完成所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达到上岗的要求后可优先安排到企业就业。

1.3 现代学徒制模式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联合教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培养模式,与其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传承。有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立规范化的企业生产标准的课程与考核方式,实现专业与产业需求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的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素养。

2 德国双元制模式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德国是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双元制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看家本领。一方面它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德国人民也非常愿意参与双元制的教育大潮中。他们认为双元制的作用是予以学生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实操技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产生最大化的作用。将来他们无论从事哪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打稳基础为必要条件。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1)以在学校理论学习为基础,以企业车间的实训实操培训为核心;(2)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范围广、层次深;(3)“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与培训分开实施;(4)互通式的复合型教育形式。

首先,双元制其中一元:职业学校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职业学校是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职业学校大多只能兼顾地安排时间,所以双元制的另一元——培训企业就成为德国實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内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职业培训、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各种职业继续教育和进修及大、中学生的顶岗实习。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学校吸收的理论知识能够贯穿于企业实际操作与生产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了双元制教育走出社会后,除了在学校接受了完整系统的理论课程之余,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车间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培训以企业的生产要求为主导,减少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学生可以在企业与车间中接触到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理念。同时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基础教育后分流到职业教育中,经过技术培训后能再次学习文化课后进入高层次院校中继续学习。现今也有许多普通大学毕业生也回炉接受双元制教育与培训,力求增加自己职业能力与经验。

3 对比分析的差异性

(1)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还有相关的劳动法和经济法。德国这个国家法律上有特殊性,在德国职业教育法是经济法的子法,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给予了很高的法律地位。我国也开始为校企合作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对学校和企业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是为了打通如今校企合作的壁垒,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有制度化的保证。

(2)校企利益相关的平衡。比如说德国双元制参与的企业、学校、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对话中,能够反映他们的需求或者他们对社会研究的发现。有专门的机构承担相关的协调工作同时又有各方认可和参与的协调机制。我国校企双方在社会上承担着不一样的角色与职责,学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天生具有逐利性。所以双方利益相关的平衡程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高度与深度。如果双方都以各自单一思维行事,只为自己的利益需求去设定合作的框架,会损害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双方未能建立利益均衡的长远机制,会使双方合作积极性下降,最终只能处于流于表面、浅层面的合作。

(3)推进职业教育的模式的力度。德国从国家层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模式与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课程的实施层面有相对的自主权。国内校企合作双方有时就开发标准有分歧,导致对校企合作深层次合作造成一定阻碍。我国对校企合作缺乏全盘系统的推进,统筹兼顾使企业与教学的各个要素相互整合,形成系统而深层次的推进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不少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仍然停留在浅层面的阶段:送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参观交流;学校邀请企业高层或专家到校内开报告会、行业专家到学校上课这种浅层面的合作。

4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1)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统一。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系统理论的教学,相对忽视专业技术。德国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尽可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以企业要求为核心。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建立以企业实际需要实际操作技术的考核标准为培养目标、并与之形成相契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2)双元制职业教育对训练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相对于国内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的职业教育还是较重视理论学习。德国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双元制职业培训落到实处,同时也保证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这使学校与企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实操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受社会尊重,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国内职业教育现今也逐步重视学生实际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总体还是以学习理论为主,这样会使学生远离了企业与生产车间,且顶岗实习与实训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就业更有优势。在德国,大部分年轻人都是通过接受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的。原因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长时间在企业与车间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的机会,大大提升个人专业实操水平,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多年难以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没有死胡同”的体系。德国的职教培训体系被称为“没有死胡同”的体系。德国是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首要目标,其职业教育中的“工学交替”是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它是指青少年既是在企业里接受先进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系统的职业专业理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实践培训。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已经与高等教育领域相辅相成,高校招录学生的时候会与企业提前接洽并签订培训合同,报到入学的学生会拥有企业雇员与学生的“双元”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生产车间这两个学习场所去一边提高实践能力,一边完成理论学习。这种新型的“双元制”等职业教育学院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从德国巴符州推广开来,现今已经是蔓延到全国,甚至一些高等专业学院也直接采取“双元制模式”办学。

参考文献

[1] 关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与借鉴[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劉涛,余玉龙.德国“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53-55.

[3] 李玉婷.德国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考试研究,2018(03):61-66.

[4] 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5] 张烨,黄秋明.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8(02):171-176.

猜你喜欢
双元制差异性校企合作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