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观理论、改革与实践

2019-04-17 12:58曲夏瑾胡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

曲夏瑾 胡鹏

摘要: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受到高度的重视。会议在教学质量评价、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实践、人才培养质量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给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215-02

2018年5月1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协办的麦可思第七届春季高校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此届论坛的主题为“本科教学质量改进与专业建设”,来自全国各地160多所本科院校的近300位高教管理人员参加了论坛。本届论坛为期1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嘉宾就本科教学质量改进作主题演讲;第二阶段为院校经验分享。论坛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教学质量评价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作了题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课程评估”的报告。他分别从高校外部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两个维度作了分析。他首先分享了北京大学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经验,从统一认识、设立机构、制订方案、分解任务、动员培训、分析自查、学校督察、数据整合、撰写报告、专家考察、反思整改几个方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讲解。接着又介绍了北京大学与麦可思研究院合作设计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协调”和“多元评价主体相互补充”的思路,结合期末评教、专家领导日常听课、学生日常反馈、教师教学调查等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等因素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郝莉作了“构建与实施高校课程持续提升机制,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对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原来的学生评价教师变为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将原来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成学生学习体验调查指标。对于评教分数低的课程给予重点关注,综合分析形成诊断报告,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建议。这正是教学中心理论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教学质量评价这一环节的具体体现。这种转变可以有效解决师生在评教问题上的矛盾,把师生从一个互相评价的矛盾对立面转化成面对问题反思改进的利益共同体。

传统的学生评教在设计理念与政策制度上始终没有完全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对评教主体资格的界定;二是评教指标的设计;三是评教结果的应用。即,学生是否有能力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其评教结果是否可靠?评教指标设计是否合理,基于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评教结果的应用是否合适,能否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如果这些主要问题得不到解决,任何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都是“隔靴挠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加科学、客观、公正,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才更有说服力,才能让广大教师心悦诚服。

二、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实践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作了题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报告,介绍了合肥学院在与德国高校合作育人、研究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成效。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学校逐渐发展成一所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高校,在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德合作育人的一面旗帜。学校本科教育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吸引了31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高教处处长、全国1000批次高校、9000多人次的考察学习。

宁波工程学院副校长王菁华作了主题为“教研一体,双师双能”的报告。她认为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学学术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走“教研一体、正和博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通过改革实践,学校的教师教研双能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提高,成果经验成为示范并广获赞誉。

合肥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的办学实践和显著成效启示所有高校:不管是部委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研究性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应结合学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办学实际等情况确立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此外,每所高校都应找准办学特色,如何提高本校学生在开设同类专业高校学生中的竞争力应是学校深入思考的问题。任何学校,只要定位精准、目标明确、敢于探索、积极实践、办出特色,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促进学校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进而提升学校生源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质量观理论与实践

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作了题为“结果导向的问题诊断”的演讲,他指出,高校需同时关注生源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对生源与招生、学生成长、教学质量、师资保障、应届毕业生跟踪、毕业生中期发展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全过程的常态监测、问题诊断和改进。因此,诊断的流程为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他以毕业生培养的问题为例,详细讲解了以结果为导向层层溯查教学源头的问题(毕业生培养问题--在校生成长问题--教学问题--教师问题)。追根溯源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高校精准锁定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对策。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陈洁介绍了学校“四位一体”的本科人才质量观,关注学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发展质量。生源质量的数据可以为高校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相关工作环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就业质量关注能够帮助学校分析社会需求、反思培养过程、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促进教学改进。毕业生中长期职业发展质量是以毕业生毕业5年后甚至10年后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了解毕业生中长期的收入涨幅、晋升情况、职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反馈可以帮助高校思考通识教育对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度和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度,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作了题为“一流本科教学质量治理体系”的报告,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的本科质量观,提出了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治理思维,建议高校从教学质量管理向治理转变,从教务管理模式转换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二元关系转换为利益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治理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四大新设部门为需求验证中心、培养方案中心、课程课件中心、教学教研中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关注学生从“入口”(生源质量和供给侧质量)到培养到“出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质量)整个环节。

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生源质量(入口)、培养质量(过程)和就业质量(出口),目前也有不少高校关注毕业生中长期职业发展质量。长期以来,高校大多对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度较高,对生源质量、就业质量和职业中长期发展质量关注不够,或者没有把这些涉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环节有效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对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及发展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不是某一个学院或者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教学单位积极联动,借助第三方权威评价机构的专业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有效的开展。

作为每年中国高校管理者们的重大聚会,麦可思高教管理论坛自2012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此届论坛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后成功召开的,主题紧扣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的理论和实践,就高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关切的教学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在大数据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借鉴。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