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纳斯建筑的环境艺术保护研究

2019-04-18 00:45傅文煜詹秦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建筑结构少数民族

傅文煜 詹秦川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业在西北地区逐步发展,在为当地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构成了一定威胁。文章研究的是新疆喀纳斯建筑的环境艺术保护,从建筑的结构、用材入手,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及居民居住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环境艺术为主线,对基础数据采集、结构分析、艺术化设计及保护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使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也为后人提供更直接且更加快速和高质量的参考。

关键词:喀纳斯建筑;建筑结构;少数民族;人文自然;环境艺术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山区,是国家重点自然旅游保护区。在历史上,当地人由于长期受蒙古族统治,在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与蒙古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在建筑结构上却比较特别。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已掌握的知识对喀纳斯景区进行保护,这对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保护自然风景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喀纳斯本土文化概述

新疆喀纳斯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北部,那里有一支古老的民族——圖瓦族。图瓦族历史上与蒙古族有着很深的联系,有学者认为,这部分的图瓦人有可能是成吉思汗带兵打仗时士兵的后裔。由此,图瓦人与蒙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宗教上,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他们的服饰、饮食和居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服饰上,男女都以长袍为主,不同的是男的佩戴“萨乌特”帽,或缠裹白头巾,喜配小刀,而女性佩戴“托儿次客”帽,帽型圆且边镶银片,平时也会缠裹黄色或红色头巾,喜配银饰。在饮食上,以奶制品为主,平时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面片、馕、油馃子等,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多食肉制品,牛羊肉就是非常适合在冬季食用的肉类。传统的图瓦人在出行时会骑马,或使用马车,而随着现代化趋势的发展,不少家庭在山区也会开车出行。

在喀纳斯山区,有美丽的风景、优雅的环境以及“水怪”的传闻,使得这里成为旅游胜地,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带来的收入也是相当丰厚。蓝天白云,森林河流,高山湖泊,喀纳斯山区的风景如同世外仙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建筑也是非常别致的。

二、喀纳斯建筑结构概述

(一)喀纳斯当地建筑特点

由于地处西北干燥地区,且山区紫外线强烈,四季温差大,当地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以木屋为主,冬季寒冷,而木头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人们在其中居住会更温暖;到了夏季,人们住进毡房,这与哈萨克斯坦族所住的毡房相似,都是由蒙古包发展变化而来,但缺少蒙古包的精致。

冬季的木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木板打制,开天窗,屋顶为斜坡状;第二种是如窝棚状三角形的屋顶;第三种是由圆木制成的正方形屋顶,开墙窗。夏季的毡房具有通风的好处,山区天气变化无常,经常有雨,但落雨时间较短,雨过天晴后毡毛也易风干,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便利性。在喀纳斯景区,经常会看见有较多的类欧式小建筑,这些是为游客提供的宾馆和公共洗手间,环境的提升可带动游客指数上升。

(二)建筑结构

大多社会空间构成都是如此,公共或是私人,群落或是个体,都反映着人的行为习惯。个体建筑反映私人习惯,而群落建筑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性。在喀纳斯山区中,人们的建筑因地制宜,高山森林木材繁多,建筑材料就以木材为主。比如,校园建筑就有景观规划类的共同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是在山区也十分重视教育。校园的建筑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重要作用,与住宅相似,除了学校大门会采用金属材料外,其他几乎都是采用木头。村落中的村委会等公共办事处的建筑也是以木料为主,一般会设立在村落中央,方便人们处理事务。当地传统老人信仰藏传佛教,修建喇嘛庙,与其他信仰此宗教的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当地人采用木头独修一座小院。同样,墓地的修建也与木质材料有关。新疆图瓦人的葬礼与蒙古、西藏相似,大多采用天葬,其方式是在墓房上搭建一个没有顶棚的圆木架子。

传统的民俗住宅建筑大多以木材为主、石材为辅,这一区域的人们住处偏远,除了部分与周围少数民族相似的习惯外,对自己的文化保留相对较为丰富。这是由当地人长期的生存斗争经验而来且并非一成不变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能力与当地材料的限制都对其产生影响,要充分地考虑到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最终产生的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新疆喀纳斯建筑部落以平面空间形式布局的样式。

三、环境艺术保护在喀纳斯建筑中的应用

(一)单户结构分析

对建筑环境的保护要建立在清晰的思维背景下,准确地参考建筑结构以及当地村落的系统结构,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具体要求。每家每户的平面布局形式类似,以“一明两暗”为主,这是在历史演变中改进而来,即一个主厅和两个卧室,时间一久,就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相同的格局。

首先,“I”字型是最为常见的,即横成一排或者竖成一排,中间为主厅,两边为卧室。左右两边的卧室分别有一扇门,有的没有门,用门帘布进行遮挡。整体建筑短侧不开窗,长侧开四窗,正门两面分别再开一窗于卧室所用。还有一室一厅和单独一室的结构,适合一到两人居住,这种户型建造简易且居住方便,大多数的人会选择这类结构。其次是“L”型结构,这类结构也较为常见,拐弯处添加了厨房,同时加入了一些空间上的私密感。接下来是“T”型结构,多出的空间有的作为前门为玄关,有的作为后门当仓库、偏房,用来放置农具等。最后是“院落式建筑”类型,这一类型适合家族性群体居住,是由三部分“I”型建筑围绕在“口”型三边呈“凹”状。

(二)院落与建造分析

传统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多以畜牧业为主。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高层建筑少,尤其是在山区草原地区,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院落,院落都是以家庭为主自成一院。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西北地区的院落门一侧换成了栅栏,内部的院子面积较大。有的家庭将厨房、厕所等放在外侧,但随着人们素质文明的提高,当地人都会修理下水系统。喀纳斯地处山区,土地营养肥沃,即便不在院内专门培养植物都会有野生植物自己破土而出。为了不影响植物生长,在院落内会用木头搭建走廊,铺在地面上,各走廊贯通连接着各部分建筑。院落大门顶部通常会有一根横梁,围栏的排列也十分考究,尽管没有现代工业加工出的统一精致,但每一根围栏经过人工处理,进而高度一致,排列整齐,可以体现出自然之美。建筑侧面有檐廊,类似于日本的侧缘,半私密型的建造使室内和室外环境形成了有效的沟通。

在喀纳斯山区环境之中,木材是利用率最高的材料,同时也有其他材料的运用,如生土、石头等,工具也十分丰富,如斧头、刨子、凿子等。由于木头易潮湿,所以在建造时会采用“抬高法”,即将整体建筑抬高20cm至40cm,使木头与地面保持距离并用石头或者水泥筑平,以此方法来防潮。建筑装饰部分在保护过程中十分重要,在众多考古研究中发现,一个民族的审美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存在期。这在喀纳斯人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有很多体现,如他们制作的配饰和皮制品都十分精致,建筑装饰也不例外。木雕、毡房等装饰都包含了少数民族气息,这些装饰载体亦是环境艺术保护的重要对象。

四、结语

新疆喀纳斯地处偏远地区,很难受到外界“干扰”,当地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个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此地区保存古老建筑较为完好的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疆喀纳斯建筑能够依然保存完整,在这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当地的建筑及环境受外界冲击影响较小,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少问题浮出水面,或许我们看到的是适合人们度假旅游的好景区,殊不知它可能已经丢失了最原始的状态。环境艺术保护能够做到的是将原本的建筑形态结构进行保护,而其中的人文信仰、风俗情怀是技术无法保留的,更是需要人们从思想层面加以保护,尊重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詹秦川,弓宸.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7).

[2]郭煜锋.新疆图瓦人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3]程适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5).

[4]吴波,侯凤芝.传承文化,还原古籍——“天一阁藏古籍珍本数字工程”的构想与探索[J].出版广角,2013,(22).

[5]詹秦川.选题策划《为西部设计——文化资源设计再生》序言[J].包装工程,2018,(20).

[6]翟文雅,王江萍.数字化影响下的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2018(21).

[7]蔡惠影,李鹏宇,毕士文.数字化技术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7,(1).

作者简介:

傅文煜,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建筑结构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