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SA 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探究
——以Unit 8 The Last Leaf 为例

2019-04-19 03:45王文琛
英语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本堂原著小说

王文琛

一、PISA 阅读素养观的界定

PISA 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发起,为测试学生的学习品质并作出完整评估的研究项目,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PISA 主要对学生在阅读、科学和数学三个领域的素养进行测评,每三年测试一次(龙宇2017)。

PISA 注重人的发展性,强调“分析、推断和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训练的。PISA 不仅评估学生的阅读知识和技能,还评估学生的阅读态度和学习策略。PISA 2009 侧重考查阅读素养,它认为阅读素养就是指“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文本的参与度”。

二、PISA 阅读素养评价观的解读

“阅读素养”概念的提出,为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方向。PISA 的研究者将阅读投入分为行为层次的投入、情感层次的投入、认知层次的投入(龙宇2017)。所以,一方面课堂阅读教学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指向和内容;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对“阅读素养”概念的理解,英语阅读课堂应该涵盖以下内容(见图1):

图1

PISA 阅读素养评价观解读:在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技巧及不同的阅读方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故事的情节与情感,培养阅读思维品格及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领悟、解析及反思,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体验并有所收获,从而实现走出文本后的运用、创作与升华,最终实现“阅读素养”的提高和人格魅力的提升。通过解读PISA 阅读素养评价观,图1 的结构可细化图2:

图2

三、基于PISA 阅读素养观的阅读教学课例

(一)整体教学思路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8 The Last Leaf,是由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的作品改编的缩写版。文章虽然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及主要人物关系交代清楚了,但是不够详细,失去了原著的味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及情节,同时兼顾一堂课堂内40 分钟的容量,本堂课主要根据对PISA 阅读素养评价观的理解,采用原著选择性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阅读技巧、不同的阅读方式及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本堂课整体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能力目标

通过课文与小说原著选择性补充的对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2.阅读技能目标

通过课文与小说原著选择性补充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之情景、人物及情节在文本中的描述及编写,使学生对文章背景、人物描述及故事结尾的意外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文化意识。

3.文化品格目标

通过阅读小说原著的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特点及意义,鼓励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进行后续创作,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小说及理解作者的欲望。

(三)教学过程

1.阅读前

通过问题、图片对阅读内容进行提前预热,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

图4

图5

(1)以问题为驱动,设计情景式问题,引导学生走近故事情节(见图4)。

(2)通过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主要人物并思考其行为及内心世界(见图5)。

【设计说明】根据PISA 阅读素养价值观解读,首先,只有读者有明确的阅读动机,他们才愿意积极投入阅读活动。其次,以故事中的主要矛盾点或者主要冲突为引导,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让他们代入故事人物角色进行思考和理解,引起共鸣,产生阅读的动机。

2.阅读中

本环节主要根据课文内容,从欧·亨利原著小说中进行选择性补充,使学生能够:(1)通过不同的阅读技巧体验不同的阅读方式,训练思维能力并形成阅读素养;(2)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三要素:setting(背景)、character(人物)、plot(情节),体会欧·亨利小说的写作特点。基本思路如图6 所示:

图6

(1)Read and understand

首先,省略课文原文的结尾部分,让学生通过扫读技巧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及背景;导入小说的第一个要素setting。

其次,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跳读技巧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导入小说的第二个要素character。

再次,让学生观察文章的最后一句话“she’s out of danger”,理解并归纳小说的第三要素plot。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根据欧·亨利小说的写作特点,课文原文阅读时隐去了原著故事的真正结局,以制造悬念,让学生体验欧·亨利小说的surprise ending写作特点。如图7 所示:

图7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写作要素,为后面的阅读及创作任务搭建基本框架。同时,通过隐去文本结尾而制造故事悬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欧·亨利小说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深化阅读动机。

(2)Read for more

本环节主要利用课文内容与原著的“信息差”,从setting,character 及plot(ending)三个角度基于原著选择性地补充课文内容,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特征及写作特点。

Setting——阅读技巧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与原著的“信息差”,提出问题:“Job of Johnsy and Sue?Are they rich?What illness?”

●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开始部分的关于故事开端的介绍,并从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

●通过T or F 练习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通过图片解释句子的意思并呈现关于住所、疾病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小说中背景介绍的作用,得出结论:①在故事中的写作年代,肺炎是不可治愈的疾病;②读者应该从小说的背景出发,理解故事的人物及情节。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通过问题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的兴趣。再对比原著与课文背景介绍中细化故事的描述,帮助学生掌握故事背景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通过故事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的阅读技能。

Character——朗读式阅读法

●本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式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人物的对话,从而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刻画及其感情变化;

●让学生开口朗读课文对话,并感受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

●选取原著中同一情节中的对话,让学生阅读并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指导;

●通过线性图示对比课文及原著的感情变化,并让学生尝试代入感情进行朗读;

●通过不同的情感体会、总结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小说中人物刻画的手法。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借助课文与原文的对话内容对比,通过朗读式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原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不只是心和眼参与,还加入声音及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刻画中深层次的意义,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达到对话文本的效果。

Ending——图像式阅读法

由于上文提到“课文原文阅读时隐去了原著故事的真正结局”,所以本环节重点呈现plot 部分的ending 环节,并以此展开以下课堂活动:

●借助课文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she’s out of danger.”让学生思考“故事的结局是不是happy ending”,可不可以用smile 一词结束;

●通过音频图像式阅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故事,并利用音频播放原著故事的结尾,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所听到的故事结局中描述的房间景象;

●要求学生回顾“听录音并想象房间景象”时的心情,讲述自己的理解;

●还原文本并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回顾房间摆设的内容;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写作的特点,体会故事中欧·亨利式surprise ending 结尾的“笑中带泪”。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通过音频图像式阅读,让学生边听边读,并在脑海中呈现故事情节内容,更好、更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课文结尾和原著结尾的差别感受欧·亨利小说的写作特点。图像式阅读给予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快速走进文本,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与作者对话。

3.阅读后

为了更好地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化所学阅读技巧,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和创作的空间,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读后续写

在完成课文与选择性补充原著内容的全部阅读后,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故事的结局。由于原著采用的写作方式是间接说明“老人贝尔曼(Behrman)的房间摆设反映出他前一天晚上所经历的事情”,属于间接描写,所以本堂课在进行完背景、人物思想情感及结尾等三个环节的学习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后续思考,如“结合自己的理解及想象,以第一人称还原老人贝尔曼在暴风雨中作画时的环境、心理活动及最终结局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性写作。

(2)读后提升

首先,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小说原著全部内容,并以不同角色第一人称理解并陈述整个故事,使其能够有反思及判断理解的机会。

其次,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人生经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找到作者生平经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从更客观的角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基于PISA 阅读素养观的理解而进行的阅读素养训练课,并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了选择性补充阅读。

1.结合PISA 阅读素养观,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阅读

本堂课为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第八单元最后一课时More practice 的内容教学,因此应该体现语言训练的综合性,如听、说、读、写等能力。因为考虑到:一方面课文文本内容比较简单,并不能完全满足阅读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课文文本不能很好地展示所有原著故事的情节及内容,所以根据学生水平给予了更多的补充阅读。同时,由于原著内容比较长,要想在一堂课内完全呈现所有内容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本堂课重点选择了三个部分进行补充性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训练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2.紧扣PISA 阅读素养观,合理开展课堂活动

PISA 阅读素养观强调“阅读者对阅读材料应该有积极的投入”。在本堂课中,笔者非常重视阅读动机的设置,如导入部分使用问题及情景,让学生代入角色;在阅读主要环节,通过课文原文与原著的“信息差”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教学主要环节兼顾PISA 阅读素养观中阅读思维品格与阅读能力,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最后的产出部分充分结合故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后思考及创作空间,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及文化品格的提升。

3.课堂活动条理、逻辑清晰,主线始终贯穿阅读过程

在本堂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中,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原著补充,第一部分为小说背景,第二部分为人物情感分析,第三部分为情节中的结尾赏析。因为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surprise ending,所以在这堂课中进行重点强调。

第一部分setting,通过对比分析原著中关于地点、住宅、疾病及医疗情况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归纳出小说背景的作用——通过背景理解文章,归纳阅读技巧:read between lines。

第二部分character,借助朗读式阅读法,通过对比对话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的性格。

第三部分ending,采用图像式阅读法,借助音频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

4.阅读后学生的续写创作打动人心

学生在阅读后产出部分创造性地进行了很好的续写,以第一人称还原了小说重要人物在暴风雨中作画的情景,如use his trembling hand to draw...,fall down during the climbing of the ladder,encourage myself not to give up,the rain was so heavy that the colour was washed away quickly,so I had to...等细节描述,非常精彩且打动人心。甚至,有的学生改编了故事的结尾,不希望故事中善良的老人死去。

从学生的写作内容可以看出,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落实。从故事和整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阅读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看法。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阅读素养的概念不断地被具体化。对于学生来说,如何真正有效地建立起阅读的核心素养;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阅读的核心素养,都需要更多的尝试与研究。这也是本文以课堂实践为例,以PISA 阅读素养观为纲,结合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本堂原著小说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拔牙
走进崇本堂
务本堂
务本堂
水家乡
我对课堂练习的理解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