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活用英语教材,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2019-04-19 03:45
英语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意识教材语言

伞 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因素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文化知识的传授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言学习成为文化意识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艾丽斯·奥马乔·哈德利(Alice Omaggio Hadley,2004)在《在语境中教语言》一书中强调了语言学习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她指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可以促进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反之,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于语言学习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指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传播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陈琳、王蔷,等2012)

文化教育的需求给予中学英语教学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播英语及世界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权衡语言和文化在课程中的比重,既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学的重要媒介——教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整合与活用教材是实现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学习结合的前提。本文将结合上教版牛津初中《英语》探讨如何活用教材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整合与活用英语教材对提高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一)选材的局限性:非真实、不地道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交际能力的四要素:可能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ttestedness in actual performance)。根据《课标解读》,文化知识与后两个因素有关。其中,现实性指的是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好的教材,首先应该体现的是语言的真实性,还原文化的真实背景。对此,王蔷在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一书中作了进一步阐释:一本好的教材需要让学生处在目标语言的真实(authentic)运用状态中,即应将地道、真实的语言材料编入教材(王蔷、陈琳2001)。这是对初中英语教材编者最大的挑战——与高中生不同,初中生对于英语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理解原汁原味语言有难度。但是,以改编后或原创的浅显的素材取代原版素材,会使内容不地道,无法完整还原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方面,现行上教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选材的局限性。例如,七年级(上)Unit 1 Reading A 讲述了一个天才女生程娜(Cheng Na)的故事。事实上,程娜并非真实人物,教师和学生无法在互联网或者书本上找到关于她的其他资料。又如,八年级(上)Unit 5 Reading A 中的African ghost fish 也并非现实存在的生物。架空的故事和人物虽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文化背景而难以启发学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某些文章语言不地道。例如,八年级(下)Unit 1 More Practice B 课文的句子“Although she was small,she was very hard-working”中small 指的是Mrs.Wang 的身材,hard-working 指的是她勤劳的品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关系,因此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结构不符合语义逻辑,并非地道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经思考与提炼,盲目地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仅无法还原英语的真实使用状态,还有可能阻碍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无助于学生提高文化意识。

(二)课堂活动设置的局限性:零散、单一

根据《课标解读》,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需要导入文化因素,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导入的方式包括注释(对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比较(发现中外文化的异同)、融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变成教材)及体验(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四种方式。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的局限与丰富的文化导入要求矛盾,具体表现为活动的零散性与单一性。例如,八年级(下)Unit 1 的话题是Success Stories,而Listening A 设置的学生活动是Taking telephone messages。这个与本单元及Listening B What does success mean to you?的话题不相符,难以让学生融入原有的语境中进行听力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文化导入方式以注释和对比为主,不能高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八年级(下)Unit 4 Listening B,听力的主题是Guangzhou student in an Australian school,选材是一篇涉及中澳学生异同与学生文化冲突的文章。听力练习则是普通的判断正误题,无法引导学生比较中澳文化的差异性,缺乏听力活动之后运用语言表达的教学,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

二、如何整合与活用教材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当教材选材与活动不足以满足学生提高文化意识的需要时,整合与活用教材就成为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首先,教材的整合并不违背教材本身的指导思想。刘兆义(2009)在《英语绿色教与学》一书中提到,英语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在教学中既需要重视教材对于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合理整合并活用教材,是在认识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于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一种再创造。其次,教材的整合与活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下面以八年级(下)Unit 4 Educational Exchange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整合与活用教材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不足

活用教材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地改编教材内容。在整合与活用教材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存在的不足之处。以Education Exchange 为例,从文化意识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话题设置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表(见表1)。

表1

由表1 可知,该单元的教材内容具有以下发展空间:

(1)课文选材方面,可附加英语国家的概况、教育情况、风俗习惯及名胜景点等信息;

(2)课文内容地道、真实性方面,可附加原著文章或是交换生创作的真实文章;

(3)文化导入方式方面,除了原有的注释和比较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4)课堂学生任务方面,可以加入更多让学生实际运用英语实现其功能性的机会:如建立信息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等活动。

(二)寻找补充素材,合理整合教材

基于对单元教学目标与教材的充分认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教材整合应适度还原语篇与语言的真实性与地道性,突破教材选材局限。基于此,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整合。

1.第一步:搜集原版素材

英语国家的原版素材不仅语言地道,还能在语境中体现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从而提高其文化意识。这类素材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英语国家教材;(2)英文原著小说和散文、报刊文章,如《读者文摘》《国家地理》等;(3)国际权威的英语教材,如《新概念英语》《剑桥国际英语教程(Interchange)》(以下简称《剑桥》)等;(4)国内发行的较为地道的英语原著改编系列,如外研版《书虫》《牛津英语分级阅读》等;(5)网络上较权威的英文网站素材,如Wikipedia,thefreedictionary,Sparknotes 等。

在搜寻资料前,教师应先确定素材内容。以八年级(下)Unit 4 为例,需要的素材包括:有关英语国家概况、教育情况、风俗习惯及名胜景点等信息(可设定某个国家,如英国),及留学生或访学学生在国外的经历。以下是搜寻的结果,见表2:

表2

2.第二步:编辑素材,整合教材

搜集素材后,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水平对素材进行编辑,过程如下:

(1)内容筛选:浏览全文,将不需要的文段删除,注意保留其连贯性;

(2)文字编辑:遇到生词时,教师可以加入简单的英文注释来考验学生的猜词能力。如编入学案的英国文化导引文字:We have also included some first hand experiences from visitors to Britain,which we hope you will find useful.One way to speed up how quickly you learn about a new culture is to observe closely what goes on around you,so at various(different)points throughout the manual you will find key questions to guide your observations.”

(3)素材与课本融合:丰富的补充素材需要与原教材内容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整合教材时,需要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风格对内容进行谨慎整理。以下呈现的是教师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与进度表,见表3(语法课另行安排):

表3

(4)制作“新课本”——学案:将重新编排后的素材按课程进度收集在学案中,搭配小活动与插图,让学生配合教材学习。

(三)活用教材,设置话题情境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整合后的教材,进一步丰富课堂文化渗透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设计课堂活动,贯穿文化知识,使文化知识自然地渗透到语言技能的学习与课堂讨论中。华南师范大学朱晓燕(2011)提出的“语言功能与话题教学”理论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有效途径。她指出,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相关语言材料,挖掘语言功能和点拨语言话题,使教学内容的每一个部分都联系到话题或与之相关的语言功能,使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去学习语言并最终达到交际运用的目的。

A Trip to the UK 是一篇关于作游学出行准备的听力文章。学生需听取信息填空,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拓宽文化视野。为了丰富课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可以添加《剑桥》中关于西方行为习惯的一段对话(包括拜访朋友习惯、送礼习惯等),此外还可以增添有关伦敦十大景点简介的视频。在整合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这堂听说课设置统一的话题:A trip to London。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去英游学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话题。接着,教师可以按照内容将其分为三部分:出行前—出行时—出行后。

1.情景一:出行前与游学机构的通话

在出行前,学生对目的地并不了解,因此引出教材的练习,通过模拟一则与游学机构的对话情景,获取航班、寄宿家庭和学校等信息。

2.情景二:在伦敦拜访友人

在英国期间,游学学生应怎样与英国家庭、教师、同学相处,成为第二个需要学生通过听力得到答案的“信息沟”。教师巧妙运用《剑桥》中关于英国拜访友人与送礼习惯的对话,让学生代入角色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学生用在听力中学到的新句型(如You’re supposed to check with the host if you want to bring someone.)将听到的礼仪习惯告诉游学的同伴。教师通过设置不同信息沟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换信息,进行文化交流互动。

3.情景三:参观伦敦十大景点

在学生熟悉英国的风俗习惯后,教师巧用国际导游网站Geobeats 提供的介绍伦敦景点的原版视频材料,将视频中的导游换为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将学生带入下一个情景:女主人带你游伦敦十大景点。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先对伦敦主要名胜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凭印象记下信息,并整理成为自己的语言,为下一步作准备。

4.情景四:回国后参加脱口秀

在这个环节,学生模拟参加脱口秀的经历,通过之前听力获取的信息与学案补充的其他信息,进行My Experience in London 演讲。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上台配图演讲,介绍在伦敦拜访友人的经历与自己最喜欢的景点。

这一堂听说课主要通过设置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情境给予学生了解相关游学和英国文化的机会。相较整合之前的活动,这堂课最大的不同在于丰富了课堂活动,实现了更多的文化导入,使学生了解了异国文化。课堂上,学生反应良好,激发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为暑假游学活动作好了准备。

在全球化进程下,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地整合教材,合理地活用教材,是增长学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与人文性,还需要结合教材话题、教学进程及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有效的编排。

猜你喜欢
意识教材语言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