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互助支持模式对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痛苦的影响评价

2019-04-20 05:34石爱兰葛美红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病友分值痛苦

石爱兰,葛美红*

(1.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南通 226002;2.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江苏 南通 226002)

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且随人类生活环境及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本文旨在探讨病友互助支持模式对恶性肿瘤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痛苦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8-86岁,年龄均值为(53.52±2.61)岁。疾病类型:

肺癌10例,乳腺癌7例,消化道肿瘤15例,其他8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5-88岁,年龄均值为(53.61±2.67)岁。疾病类型:肺癌11例,乳腺癌7例,消化道肿瘤15例,其他7例。组间患者的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疾病类型、临床分期等比较,P值>0.05,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且化疗次数高于1次;②所选患者均已知情且愿意合作。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精神疾病、沟通障碍的患者;②治疗配合度不高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③认知障碍,意识模糊导致交流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如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观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和服药,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病友互助支持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招募志愿者:共招募10例志愿者,招募要求为:①中年患者(年龄高于30岁均可),有一定的文字识别能力,个性活泼、乐观、善于表达沟通、自我管理较强的恶性肿瘤患者;②定期接受化疗治疗,且化疗次数超过3次的患者;③各项临床指标正常或良好,心理状态改善程度较为良好的患者;④有时间且自愿帮助其他病友的患者。

培训志愿者

知识培训:选取我院1名具备肿瘤临床治疗与康复知识的主任医师对志愿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培训,内容包含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检查方法、治疗方法、分期、预后、不良反应等方面,以提高志愿者的知识基础了解度;选取2肿瘤专科护士及具备丰富肿瘤护理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志愿者进行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何在出院后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等知识的培训。

服务技能培训:选取1名心理咨询师对所有志愿者进行服务技能的培训,包括心理放松方法、沟通技巧、自我情绪调节与照护技巧、应对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技巧等以及出院后不良情绪应对方式。

以上培训时间共为5天,每天培训2小时,共培训10小时,培训方法包括讲授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并在所有志愿者完成培训后进行有关知识的抽查,直至确认志愿者符合所有上岗要求。

病友互助支持活动开展:每位志愿者负责4名患者的志愿服务,志愿活动每周开展1-2次,以患者治疗情况为准。志愿者在患者治疗较少的时间短,到病房内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支持活动,由护理人员分别为恶性肿瘤患者和志愿者介绍对方的信息,并告知患者病友互助支持活动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介绍完毕后,由志愿者与分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现身说法,通过志愿者自身的治疗与康复经历来传授患者如何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缓解自身压力、控制自身不良情绪,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运动习惯,使其明确正确对待治疗、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每次志愿活动时间为20-30分钟,双方可互留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以便在日后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

监督与改进:医院建立恶性肿瘤病友互助支持监督小组,小组成员负责监管每周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及时提供正确的互助知识与指导,并在志愿者出现互助困难时予以帮助;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将志愿者与患者联系起来,以便对其病友互助支持活动进行更有效的监督与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前后希望水平评分比较

通过HHI(Herth 希望量表)[2]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进行评分,评定内容包括T(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I(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P(采取积极的行动)三个方面,分值为12-48分,其中12-23分为低希望水平,24-35分为中希望水平,36-48分为高希望水平。

1.3.2 干预前后心理痛苦评分比较

通过DT(心理痛苦温度计)[3]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痛苦程度进行评定,分数为0-10分,评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良好。

1.4 统计学

2 比较结果

2.1 干预前后希望水平评分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评分分值相差不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评分分值相差明显,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评分(±s,分)

组名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n=40 24.69±5.42 35.98±5.71观察组 n=40 24.51±5.33 45.86±5.76

2.2 干预前后心理痛苦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分值相差不大,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分值高于观察组,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痛苦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痛苦评分(±s,分)

组名 例数(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5.46±1.67 4.52±1.36观察组 40 5.38±1.57 3.42±1.41

3 讨 论

临床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少严重的毒副反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脱发等,使得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4-5]。

病友互助支持模式是选择个别处于病情稳定期并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为其他病友进行义务性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它可有效唤起患者的共情感受,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到健康的治疗态度与信息,从而起到情绪缓解、希望唤起的作用[6-8]。由文中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经由病友互助支持模式的护理干预后,其希望水平更高,心理痛苦程度更低,说明病友互助支持模式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榜样,帮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面对困难,感受到理解与支持,从而对治疗的成功率更具信心,与此同时,通过病友互助支持模式,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可得到明显缓解,护理工作也能获得更高的质量[9]。

总而言之,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病友互助支持模式可帮助患者缓解内心痛苦,提高对治疗的渴望程度与自信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施行。

猜你喜欢
病友分值痛苦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痛苦力
《病友之声 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神经”病友
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