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拓展课”教学实践

2019-04-20 02:34徐赛君
关键词:群文阅读

徐赛君

摘 要:“诗词拓展课”以文本为媒介,连通课堂内外,对拓展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刘基诗词鉴赏群文阅读”是基于“意象”“词眼”与“论世”而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其在教学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有归类意象法、关注诗眼法与知人论世法。

关键词:诗词拓展课;群文阅读;刘基诗词

基于打造刘基文化特色校园的出发点,我校致力于让刘基文化走进语文课堂,以“诗词拓展课”教学实践来拓宽学生视野并传承刘基文化。“刘基诗词鉴赏群文阅读”是基于“意象”“词眼”与“论世”而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其在教学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有归类意象法、关注诗眼法与知人论世法。根据这三种方法来组织并实施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群体诗词阅读的方法,并由此产生诗词拓展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对诗词拓展性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将方法再作用于实践,最终可形成“诗词拓展课”的良性循环。

一、巧妙设置导入环节,聚焦语言目标

从平时的教学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尝试往往就因目标不明确而流于形式。因此,根据教材实际与学情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拓展目标,成为“诗词拓展课”的首要前提。我校的语文拓展课程,意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与运用刘基诗词,传承刘基文化,激发学生阅读整本文言著作的兴趣。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由此看来,人是以语言来展示和证实自己的,而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言发展的基本点,自然也是诗词拓展教学的本体性要求。

《刘基读本》是我校编制的校本教材,其上册第四单元的“爱民篇”所选的用于群文拓展阅读的三首词如下:

渔家傲

江上秋来惟有雨,江城九月犹炎暑。泉涌中庭苔上柱。深闭户,莎鸡①露泣寒螀②语。 征戍③诛求④空轴杼⑤,千村万落无砧杵⑥。玉帐悠悠闲白羽,愁正聚,乱鸦啼破楼头鼓。

[注]①莎鸡:指蟋蟀。②螀(jiāng):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③戍:shù,军队防守。④诛求:强制征收。⑤轴(zhóu)杼(zhù):指代纺织机。⑥砧(zhēn)杵(chǔ):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浣溪沙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①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注]①桑(sāng)柘(zhè):桑木与柘木。这里指农桑之事。

江神子

丝丝纤雨织黄昏,掩衡门①,黯消魂。赢得满头华发、照乾坤。天上神仙三岛外,空虎豹,守重阍②。 河林落日隐昆仑,望中原,杳漫漫。白苇青蒿、无处着啼猨③。凤去不来箫管咽,心里事,共谁论?

[注]①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②重(zhòng)阍(hūn):泛指重重宫门。③猨(yuán):同“猿”。

选定这三首词为一组进行比较性群文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品味诗词中关于百姓生活描绘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为此,要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自由表述对“民”字内涵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它的本义为“百姓”,且与皇权相对。理解这层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提升阅读这一组词的教学价值。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导入环节的教学:

1.利用一组甲骨文图片,边赏边猜测边自由表述,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初步了解“民”字的原始造字意图——古时人们用利器刺瞎战俘的眼睛,让对方沦为他的终身奴隶,并进一步拓展为“地位低下的一类人”。

2.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给予帮助:“民 ,字从尸从氏。‘尸意为身体不动弹,引申为‘不迁徙。 ‘氏意为‘国族 ‘族。‘尸与‘氏联合起来表示本地常住人口、土著。”

3.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一步运用:常住本地的氏族,在古代,指黎民百姓;在现代,指公民。

二、注重归类整合,提升阅读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训练中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并留下深刻印象,且表现出来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也较丰富,思维活跃度更高。因为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一组文本,可以使自己的语言与思维相匹配,增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全面提升思维能力。

要在一堂课内完成对一组词的赏析,对学生来说任务偏重偏难。对此,我们选定以下方法来实施教学:

(一)意象归类法

三首词在行文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一系列意象来共同表现“百姓生活”。我们在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组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组词的各种意象。学生从第一首词中找到“泉、庭、苔、柱、户、轴杼、砧杵”等意象,从第二首词中找到“布谷、蓬蒿、旧陌、桑柘”等意象,从第三首词中找到“白苇、青蒿、猨”等意象。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归类可以发现,这一组词对有家不能归、有地不能耕、有国不可依等三个不同层面的百姓生活进行了描写。

(二)关注词眼法

读词,除了要读出内容,还要读出情感。学生一般都能读出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此时教师可追问“你是怎样得来这种情感体验的”,以此指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词眼”——愁、怜、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词人把他的态度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个字就称作词的“词眼”。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迅速把握了这一组词的共同情感——忧国忧民。

三、知人论世,获得审美发现

要让学生具体深刻地体会诗词的情感,教师可采用知人论世法。“知人论世”在帮助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常常发挥重要作用,要读懂前人的作品,读者就必须将自己放在那个时代,尽量知晓作者的生平以及思想经历,尽量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特定的社会背景。这种方法常常被认为是理解与把握古代诗词文本的必备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情简要补充一段史料:

刘基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成为一代开国功臣之后,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常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为民除害,且为人耿直,坚决反对任用李善长、胡惟庸等佞臣为相。但此时已刚愎自用的朱元璋没有听取刘基的意见,先后任他们为相。此后刘基便遭到小人构陷,导致朱元璋对他进一步疏远和无端猜忌。刘基一方面愤小人之诬陷,更愤朱元璋不听己言重用奸佞,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曾在元朝为官,此时正遇朱元璋以及众大臣的诸多非议,后又遭遇“软禁”,深感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空有才華、抱负而无处施展,最终,郁郁归隐,因病而终。

有了这样的背景资料补充,学生再读这组词,就能在以往“忧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读出“无奈”,以及“无奈之余的不放弃”,从而进一步体会刘基“济世拯民”的情怀,体验到他不同于一般忧国忧民的古代忠贤:他的为民情怀,是在经历朝代的变迁、君主的信任与猜忌以致自身不保的危难情况下仍一心坚持的“济世”,是站在平民角度没有地位高低之分的“济世”,是一种注定哀伤的“济世”。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更乐于去了解刘基、去品读他的作品。这就是群文阅读的魅力,它可以使读者的审美由此及彼,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四、拓展阅读,检测阅读方法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从刘基的下列作品中选出一首,编入校本教材中的“爱民篇”:

短歌行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日长不自觉,日短令人伤。

君不见望后月,又不见霜中蕊,清光纵好魄已亏。

芳心欲动根先死,少年不知老可悲,衰老却忆少年时。

耕云诗三首(其二)

八月白露零,九月筑场圃。稻粱己映遂①,梨枣亦盈坞②。

耕耘幸就毕,一饱谅③可取。斗酒烹黄鸡,殷勤会田父④。

但愿守令贤,邑里得按堵⑤。无事苟安居,明朝复相聚。

[注]①遂:水沟。②盈坞(wù):盈,满;坞,土堡。③谅:相信。④田父:老农。⑤按堵:安居; 安定。

三洲曲

三洲洲上花柳春,三洲①浦里多商人。

酒旗红袖明江阁,客舡②只望洲边泊。

八月风吹洲上树,楼舡却向江西去。

红妆送别各沾巾,惊动新米江北人。

[注]①三洲: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 三仙山。②客(kè)舡(chuán):旅客乘坐的船;运载旅客的船。

学生动用课堂所学的前两种方法,迅速检索得出结论:第二首诗可以编入校本教材“爱民篇”。但到这里为止,学生体验还是肤浅的,需要教师引导其进一步探讨“耕云诗”的情感。这首诗情感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这样的检测性拓展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发现学生能力所不及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中的第三方法“知人论世法”的学习。这个由浅入深、学以致用的过程,阅读材料选择得当,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探索兴趣,使拓展阅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
连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