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2019-04-22 00:35宁封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孔乙己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以《孔乙己》一课为例,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提出教师可以从提取信息、整合阅读、语言解读、选点聚焦、问题联动、读写融合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孔乙己》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8-02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思维清晰、敏捷、有深度、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人。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呢?下面,笔者以《孔乙己》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提取信息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

学生在初读文本的时候,首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对文本的大致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首先要提取的就是“文本写了什么内容”之类的信息,以获得对文本浅层次的认知。教学时,教师要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出示“默读课文,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个问题其实考察的就是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文本复述能力、阅读识记能力等。这个学习的过程属于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梳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在头脑中梳理出关于孔乙己的相关信息,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梳理出“清白的脸色”“穿着长衫”“说话文绉绉的”等特点,这都属于学生对孔乙己的初步印象,属于学生认知性思维的范畴,为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整合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所谓“整合阅读”就是指在学生对文本大致了解基础上的归类性阅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就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整合,这就为学生思维走向深处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对孔乙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关于孔乙己的手的描写上,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把关于手的描写归类整理出来。当学生梳理出“排”“敲”“蘸”“伸”“罩”“摸”“坐”这些词语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孔乙己的手?”以此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对孔乙己的认知已经由浅表阶段发展到分析理解、归类概括阶段。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走得更深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孔乙己性格的动词”“表现孔乙己命运的动词”“反映孔乙己内心活动的动词”等,进行归类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对隐藏在文本中的动词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呈阶梯上升趋势,这种整合阅读形式能切实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

三、语言解读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载体

斯大林曾说:“不论人的头脑会产生怎样的思想,以及这个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就要引领学生真正解读文本,注重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就搜集到的各类关于孔乙己动作描写的词语进行品读,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人物命运,走进人物内心,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比如,对于“哪个动词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个问题,学生从“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感悟到了孔乙己面对嘲笑时自证有钱喝酒的炫耀行为,紧接着,教师再追问学生:对于孔乙己和“短衣帮”一起喝酒的行为怎么看?在语言品味中,学生感受到了孔乙己既不屑于与“短衣帮”为伍,又不能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平起平坐的矛盾心理。再如,从孔乙己“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的“敲”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的自命清高和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还有从文章最后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是四文大钱”中的“摸”字可以看出孔乙己处境变化之大。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解读文本,可以使学生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选点聚焦让学生的思维路径更明确

在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归类整合以后,在短短一节课中要想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能够依据课文特点,找准突破点,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某一处,以达到精讲一点、带动一篇的教学效果。

在《孔乙己》一課中,作者在孔乙己的手的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课堂教学中,在带领学生认真品读关于孔乙己的手的描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关于“孔乙己的手”的部分,以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这样结合语境对文本进行补写,可以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清晰性、连贯性等得到有效培养。这样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还使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问题联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蔓延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单就某一问题探讨属于“点”的突破,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与发展,教师还要善于通过一系列递进性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入。

教学开始,教师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取信息,并从中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之后,教师及时追问:“作者对孔乙己哪一方面的描写最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定向在关于孔乙己的手的描写上。当学生把关于孔乙己的手的描写进行归类整合以后,教师及时让学生讨论“哪些动作描写最能体现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关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上。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最能体现人物命运的是哪一个动词?”这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上。当学生找出特定动词的时候,教师再适时追问:“你们能够由这个动作看到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方面。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蔓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六、以写助读实现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的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的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读写融合的契机,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质的提升。

结合课文结尾处“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孔乙己死后的场景,并将其写下来。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一名学生写道:“孔乙己死了,可是他的背还是直直地挺着。”一个“挺”字体现了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自尊清高,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说明学生已经习得了文本表达的精髓。有学生写道:“孔乙己垂下了他那长指甲的满是泥巴的大手。”这句话的画面感很强,暗示了孔乙己最后岁月的凄惨。此外,学生还给孔乙己死时设置了悲伤的场景,突出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这样的描写实现了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的融合。在读写融合方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给孔乙己写墓志铭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作者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极大发展。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托文本,立足语言,采取多种策略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中真正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发展思维,真正获得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宁封超(1974— ),玉林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孔乙己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