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教学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2019-04-22 00:35黄红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学细节数学素养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磨教学细节的方法,提出用细节助力趣味生发,磨细节助力灵性生发,究细节助力智慧生发等教学建议,打造智慧与灵性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教学细节 小学数学 教学智慧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89-02

细节是成就艺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点点滴滴,让细微之处成为激发学习活力、引发学习思考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触发点。同时,教师还应尽力打磨各种课堂教与学的细节,让学生在细微处发现不足,汲取教训,从而养成细致、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并让他们在细节处探寻到知识形成的奥秘,获得创新学习的启迪。

一、用细节助力趣味生发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的,细节也影响着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地把握细节,灵活地打磨细节,让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从而使数学课堂洋溢着诗意,更充盈着探究的欢乐。

在五年级《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等,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诱导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劲头,也充满智慧。

一是设计观察细节。课堂教学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一组有关圆的画面,比如金灿灿的向日葵、漂亮的星球、古老的天坛、炫舞中的体操圈、娇小艳丽的喇叭花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画面中感受圆的存在,体会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这一真谛。二是设计研讨细节。一方面让学生说出观察后的感受。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这些画面中都有圆存在,而且都很美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对圆存在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逐渐感知圆的边是弯曲的。三是设计实践细节。利用“你能创造一个圆出来吗”问题引领,诱发学生开动脑筋去创造圆。有的学生用一元硬币拓画出一个圆,有的学生则用棉线围成一个圆,也有的学生用剪纸的方法剪出一个圆,还有的学生则用拉绳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等。

不同的实践,给学生不同的启发,使学生学习的视角得以拓展,从而更能丰富学生对圆的感知。同时,不同的圆的由来,也会诱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剪纸法和拉绳画圆法,更能引发学习思考的深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逐步感知圆对折后的情形,感受到轴对称的存在,以及在拉绳过程中感悟点到圆圈上各点之间的长度是恒定的道理等。

从案例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要重视细节开发,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学生感知数学、领悟数学、积累经验、发展智能的重要窗口。同时,精致细节的打造,还能把教材静态的知识和抽象的内容落实在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细节之中,促进简约数学教学的生成,促进趣味数学学习的诞生,促进趣味数学课堂的打造。

二、磨细节助力灵性生发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涉及面广,教师要细细打磨各种细节,以此助推学习的深入,助力學习认知的有效构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足或差错,教师不能只盯住教学是否完美、流程是否顺畅、进度能否完成等,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那些个性化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前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的教学看似完美,但它是以牺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天性为代价的,也是没有灵性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细节的打磨,努力挖掘细节之中所蕴含的深化的学习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由创想,从而让数学课堂灵性生发。

在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细节的掌控与调节,使其更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让“3的倍数特征”探究学习富有个性化的色彩,充满着灵气。

一是设计猜想细节。在教学伊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刚才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我们的学习很扎实,记得也非常牢。下面我们将学习一个与之相关的新内容,会是什么呢?”问题会诱发学生进行猜想,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肯定还是2、5倍数的内容,不过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应用”“可能是其他数的倍数规律探索吧”“我昨天翻看了数学书,书中还有3的倍数的说法,我想今天我们将研究3的倍数特征”等猜想层出不穷。猜想细节,不仅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起来,更让学生的学习视角开阔起来。同时,猜想也让数学教学的任务显现出来,为他们更精准地探究学习提供方向,让学习更具目的性。

二是掌控探究细节。探究3的倍数特征,它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因为学生会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认为一个数的倍数特征主要集中在数的个位上,他们会沿着这一“胡同”往下走。殊不知,这是个“死胡同”,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需要另辟蹊径,才能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地。

有学生提出看自然数的个位,可以是1、4、7,比如51、54、57等。但这个观点刚抛出,就引来一阵非议,学生很快用11、14、17的例子予以反驳,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冲击,促使他们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同时,51、54、57的例子,又给了部分学生启发,他们认为:既要看个位,还要看十位,二者合起来看就能找到规律。这个结论已经接近事实的真相,也接近3的倍数特征的本质。

可见打磨好细节,就是深化学习的有利时机,更是助推灵动课堂的催化剂。“那好,我们就多举几个例子来验证,并分小组讨论相关的规律、特征等。”问题紧贴猜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反思,从而在抽丝剥茧中抽象出3的倍数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也是充满活力的,更是充满灵性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细节,并抓牢这些细节,细细打磨,就一定会给予学生恰当的启迪,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获得更多的发展。

三、究细节助力智慧生成

教学细节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及编者的编写意图,解读学生学情现实等诸多要素,并以此为据,努力预设教学的各处细节,旨在诱发学生学习的深入,促进学生学习的投入,激发他们创新学习、创新思考,从而助力智慧学习的生成,推动智慧课堂的打造。

在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形成的探究预设,也要重视学生在真实学习活动中的差异表现,从而把握准这些细节,让他们的学习更加理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一是设计引入细节。“小米同学踢足球时不小心把体育器材室窗户上的玻璃踢碎了。班主任要求她重新配一块玻璃。那她该如何配好这块玻璃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学生踢足球的场景,这种生活化的场景,给学生一种自然的感觉,也让新知的导入更具吸引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为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提供支撑。

二是设计探究细节。此时,有学生提出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这样就可以配好玻璃了。然而,玻璃已经碎掉了一个角,而且还不规则,面也比较大,要测量三条边的长度难度有点大。尽管学生想到,把碎玻璃放在地面上,然后画出三条边,得到完整的三角形,再去配玻璃,但这样也比较麻烦。

也有学生提出,如果知道损坏的那个角是多少度,再测量一条没有坏掉的边的长度,那样就轻松得多。争论让学习更趋于接近教学目标,也让学习更加智慧。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第二种方法更简单,更方便。为此,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就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研究的需求。

关注细节,是数学趣味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灵动课堂的需要,更是促进学习智慧化、激情化的需要。教师既要善于预设细节、学会掌控细节,更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打磨细节之中,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既充满诗意与灵动,又洋溢着智慧与创造,从而让数学课堂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简介:黄红梅(1982— ),女,广西玉林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情趣教学方研究。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教学细节数学素养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