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探索

2019-04-25 03:33刘新庚彭烨刘邦捷
关键词:全过程常态育人

刘新庚,彭烨,刘邦捷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1]。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显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新型方法模式,既是时代之需,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重大前沿课题。

一、“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是模式的核心内容,探索其科学内涵的实质,是回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是什么的问题。既需进行“全过程”“常态化”的本质内涵分析,更要注重整体方法模式的学理要义探讨。

根据辞源释义,“模”既有法式、规范和标准的含义,也有规划、筹划的意思。模式,即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是对 已有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或过程中发现和抽象出隐藏着规律的理论。因此,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经典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深刻认识高校思政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本质内涵,精准把握其要义。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全过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覆盖广大师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引领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规律性、长效性、常规性教育效应的科学模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断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促进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方向和目标,师生的发展既不是单一教育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只有形成“全过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覆盖高校,才能保障广大师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学原理视角而论,教育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育理念的逻辑轮廓,为了实现某种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育活动结构[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义更为明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它力图从知识形态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中介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以独特的形式区别于理论知识,也不同于实践知识[5]。科学方法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合理策划方案,有利于系统整合力量,有利于实现常态长效。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视角而言,“全过程·常态化”的方法模式则是一种集融合式、渗透式、综合式、交互式、联动式等教育方法于一体的方法体系。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自然融合,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自然渗透,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注重多种思政载体、路径、方法的整合运用,注重校园内外、师生之间、方法手段的协同联动,全面体现新时代多元化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是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高校思政工作方法体系及其运行方式。它是以改革创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旨向,以化解既有实践中碎片化、短期性、刻板式、生硬灌输等顽疾为切入点,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自然融通、常态长效、久久为功为目标,其创新取向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无声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事业中稳定地、规律地、持久地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的方法模式,可表述为是一个目标理念、两个操作方法的辩证统一体。一个目标理念是全程育人、常态长效,属于方法理念范畴。两个操作方法是指保障目标理念实现的实施路径和运行方式,属于具体方式方法范畴。一个是从实施路径来加以保障,要求贯穿“全过程”;另一个是从运行方式来加以保障,要求实现“常态化”。

贯穿“全过程”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揭示的时代新要求。他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6],其基本要求体现为两个具体维度,一是纵向时间维度注重贯穿始终,实现自始至终全程育人;二是横向空间维度注重教育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实现各方整合以达到全员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基于纵向维度,“全过程”就是要在时间上实现“自始至终”,注重时间序列持续性的教育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广大师生发展的每一个时间点、时间段,实现思政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贯穿师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教育、教学过程,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链。这样的体系链既具有个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的特征,又坚持统筹整合、科学有序的教育原则,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短时应对到持久教育的完善发展。

基于横向维度,“全过程”是指空间上的“全方位”覆盖。其主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空间上要具有延展性,通过对高校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涵盖师生成长成才各方面的最大化,充分体现我国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延伸到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覆盖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由单向教育到复合教育的持续发展。

换句话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过程是一个全新的思想方法,它将广大师生放在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整体空间进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个空间中扮演主导角色,广大师生在这个空间内扮演主体角色,实现师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是动力,成长规律是依据,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效应的最大化是目标。

“常态化”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主张,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重要方略。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时期就要求“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召开党小组会”,在行军中教育考察积极分 子[7],政工日常化特征明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强调,要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教育[8];邓小平同志“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9],其思政工作大众化、全员化、日常化思想凸显。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持之以恒,“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形成一种常规性、日常化工作,保持一种全面惯有、稳定规范的状态。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习近平同志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2]。在2019年初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3]。其“常态化”思想十分鲜明。

“常态化”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状态,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种常规化、自然化、和谐化状态。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看似散漫的日常机制教育方式,实质也是有规划和目的性的,不仅要有制度上的规范性,更要力求使这种日常性机制在工作运行中成为习惯或良好的文化氛围[14]。“常态化”关注的重点,是从复杂多变中发掘规律,力求形成常规性的操作规范和要求,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长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常抓常新,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日常性的行为方式。既要求保障课堂理论灌输教育、日常管理规制教育、心理咨询关爱教育等主要阵地,又要求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网络文化教育等协同路径。“常态化”在工作理念上的重要特点,凸显自然常态和持续长效,是对仓促应急、立竿见影的否定与革新;“常态化”在工作方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落细落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对形式主义、生硬灌输的否定和革新。“常态化”在工作举措上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涵育、日常感化、规范养成,是对会议传达、读书念报、榜样示范等传统做法的拓展和创新。

二、新型方法模式的时代使然性

探讨模式的时代使然性,实质是回答为什么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问题,是对这一新型方法模式立论合理性的逻辑反思与追问。必须深度考察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工作方式模式的客观需求,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迎来新的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国内方面,经济正在实现全面小康,但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增长,而创新型人才的供给尚有较大差距;政治上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恒久交织叠加,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思想文化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但其斗争依然复杂,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更是首当其冲。国际方面,世界格局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历史大变革,正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格局,我国正逐步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也日益常态化和复杂,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争夺人才的斗争在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时代变迁,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高校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常态化,切实加强思想引领功能,确保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负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发展呼唤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客观要求思政工作扩大覆盖面,建构长效机制,实现其工作模式的“全过程·常态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6]高校的立德树人和广大师生的成长成才,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引领思想是一个多方面、全过程的能动过程,需要系统规范、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要对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发展予以激励鞭策,对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选择进行正向引导。高校广大师生身处多元化社会思潮之中,多种性质的思想充斥着校园,要保持其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在先进与腐朽之间做出正确选择,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凝聚和价值引领功能,实现思想引领全过程、全覆盖,力戒“对付式”“救火式”“碎片化”“短期性”工作方式,持续强化正向意识形态的力度、深度、广度,促进广大师生做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人民需要的选择。

事实上,新时代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的全面运用使思想意识更加复杂,价值观念日趋多元,西方价值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潜移默化地渗透乃至在我国逐渐流行,浮躁不定的状况曾一度弥漫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之中。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认同偏差、知行不一、理想信念淡漠、精神动力不足等诸多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非可控、非预测性因素日益增多。教育者自身也出现诸多不相适应的现象,时代责任感、事业心、职业认同感、教育能力等,均有待相应提升。这些问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深度,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规律,统筹整合,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力求长期持续、规范高效的作为,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新型范式。

顺应时代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正在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内在要求“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加持,努力实现学科与时代全方位、持续性交融互动发展。恩格斯早已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7]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要树立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使各种教育因素和力量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为高校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注入不竭动力。为此,客观要求建构“全过程·常态化”的思政工作机制,既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两股力量的双向融合,形成全员育人、整体育人的协同效应;又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融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要求;也需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广泛融合,增强以文育人、多方面育人的效应;且需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拓展覆盖面;还需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学、全方位发展。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党和国家新时代如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传统政治优势之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9];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更有部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教育部做出了贯彻落实的“五个统筹”,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要求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指明了“十大育人”路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21]。显然,贯彻落实上述战略部署,毫无疑问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探索和建构“全过程·常态化”的方法模式。

总之,“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性审视时代发展新问题,精准把握自身改革着力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理论和实践体系。要深度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前沿问题,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着力解答如何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同受教育者思想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怎样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随时代变化而体现出的新特点,怎样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发展,怎样有效贯彻落实国家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等新课题,立足系统化、规范化,致力全过程、常态化,更新思想政治方法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新型格局,着力全过程、全覆盖的长效机制和操作范式建设,努力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全过程·常态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模式。

三、模式结构及运行的规律遵循

探索模式结构及运行的规律遵循,实质是回答“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应该如何运行等问题。只有站在科学规律的制高点,才能科学确立模式结构,正确引领模式运行。关键是要把准规律遵循,凸显全程、常态、规范、自然的方法模式特色。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3]。毫无疑义,其科学论断也是我们探讨“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时代遵循。事实上,“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是具有深厚学科底蕴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必须遵循上述三大规律,才能确保其模式结构科学合理,确保其实践运行全程育人、常态长效。要运用现代教育结构模式理论,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精神,缜密融入“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具体结构之中,体现于模式整体的运行环节之中。

依据教育结构模式理论,科学的教育方法模式,是由多种相关要素系统整合而成的方法体系[24]。这些构成要素都是依据模式的内在逻辑性合理配置、相辅相成,在方法模式中协同发挥各自效应。换句话说,“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也是由多种基本要素构成的,至少应该包含模式理念、实施路径、运行方式三大要素板块。每个要素板块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模式理念主打指导定向,实施路径主打落着实践,运行方式主打传导联动。每个要素板块之间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机理,构成富有“全过程·常态化”模式特色的特定结构关系。

“模式理念”是指方法模式的服务旨向。总是处于方法模式的核心位置,反映时代的价值取向,以总揽的视角指明方法模式的服务宗旨和功能旨向。毫无疑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理念,自然要反映新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全过程·常态化”的要求,必然要坚持“全程育人、常态长效”的基本理念,强化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自然融通等价值取向,立足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方面,实现日常化、生活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型工作格局。

“实施路径”是方法模式的“硬件系统”,是高校思政工作所借助的各种载体与条件的总和。它是在一定模式理念指导下,为贯彻其工作理念、实现其工作目标、完成其工作任务而服务的实践渠道或途径。因此,模式的实施路径从属于模式理念,是构成方法模式的“通道”因子。实施路径聚焦于通过什么具体路径来实施思政工作的问题,其路径选择必须遵循模式理念,选用纵向全贯穿、横向全覆盖的路径,既要拓展既有实效路径,又要拓展新的特色路径,注重多角度、全方位,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把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科学路径统筹整合,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确保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运行方式”是方法模式的“软件系统”,包括模式的活动形式、运行机制及其方法手段的总和。它是关于方法模式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模式的运行方式也从属于模式理念,是贯彻模式理念的方式方法之总和。它还具体反映实施路径的运动属性,表现实施路径的具体方法、形式和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方式,必然要遵循“全程育人、常态长效”的模式理念,加强教学融入、科研渗透、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媒体融合、心理咨询、环境涵育、靶向服务、助学扶志、制度规范等常态方式的创设,注重渗透、融入、涵育、修养等常态特色,力求具体方法手段既相对独立行使,又相互影响整体联动,努力实现方法模式运行的全覆盖、常态化。

依据上述模式理念、实施路径、运行方式三个要素板块及其内在逻辑关联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是一个富具时代特色的方法体系。它以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为指导,瞄准贯穿全过程、实现常态化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常态长效、自然融通的价值取向,选择贯穿全程的实施路径,采用常态、规范、自然的方式方法,不愧为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新时代思政工作方法范式。

图1 “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结构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就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规律,即按照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依据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变化的演进路径、基本方式、主要特征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此,“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强调将思政工作融入广大师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每个节点,精准把握工作对象思想、行为的变化情况,讲求思想与时代的有效互动平衡,确保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促进工作对象的思想实现稳态协调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也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具体体现。教书育人规律的主旨,在于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侧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生学会做事;育人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如何做人。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者要用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协同产生言传身教效应,积极导引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为此,“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强调思政工作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别强调全课程育人,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面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这一方法模式的保障意义重大,否则,一旦违背教书育人规律,使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专业知识,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那就是教育的悲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的运行,还是在高校思政工作实践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漫长过程,其成长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协调发展。遵循这一规律,就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各环节,讲究循序渐进,切勿拔苗助长,力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长效。“全过程·常态化”方法模式旨向明确,就是强调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活动所处环境之中,力求覆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统筹与常态化。

猜你喜欢
全过程常态育人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