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地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及推广措施

2019-04-27 01:30童品球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推广措施模式水稻

童品球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安徽省沿江地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6种模式,阐述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整合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水稻+;高质高效;模式;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7-0046-02

1 主要模式

1.1 “稻+虾”共(连)作模式 稻虾连作模式不仅可以利用虾摄食秸秆,实行稻草还田,还能利用虾消灭稻田中的部分虫卵、幼虫,减少稻田虫害。同时虾在稻田中排出的粪便,具有保田造肥作用,这些均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良性循环起到显著效果。

技术路线:稻田选择→稻田改造和建设→苗种放养前准备工作→苗种放养→饲料选择与投喂→水深与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建立巡田检查制度→成虾捕捞。

1.2 “稻+鸭”共生模式 稻鸭共生模式是一项综合型、环保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在秧苗栽插活棵后,将雏鸭全天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疏松土壤,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子。

技术路线:稻田选择→水稻品种选择→鸭种选擇→防护网及鸭棚的准备→适时放养→饲养管理→及时捕鸭、防治病虫害。

1.3 “稻+鳖”共生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种养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和配合饲料,完全依靠丰富的动物性饵料资源,大大提高了水稻和鳖的品质。水稻在整个生长期内以吸收池内有机质肥料为主,真正实现绿色无公害。鳖通过2年以上的生长,背甲光洁、裙边肥厚、鳖爪锋利、肉感劲道、胶质丰富,绿色无公害,好吃又安全。

技术路线:稻田改造→栽插水稻→投放甲鱼苗种→甲鱼管理、病虫害防治→捕捞商品甲鱼。

1.4 “水稻+蔺草”模式 在种植一季水稻后再种植一季蔺草(摇钱草),在蔺草生长管理过程中,农药施用量少,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接茬稻的品质。发展蔺草种植既不影响粮食产量,又能提高粮食品质,增加收入。

技术路线:选择优质早稻品种→稻田耕整→栽插水稻秧苗→大田管理→蔺草苗准备→早稻收获→蔺草栽插→蔺草大田管理→蔺草收获→蔺草晒干、销售。

1.5 “水稻+甜(糯)玉米”模式 早稻收获之后栽培甜糯玉米或者春季栽培一季甜糯玉米,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收益。

技术路线:选择优质高产甜糯玉米品种育苗移栽→玉米绿色管理→玉米采摘、销售,晚稻育秧→栽插水稻秧苗→大田管理→晚稻收获晒干、销售。

1.6 “水稻+西瓜(马铃薯)”模式 早春实行地膜覆盖栽培西瓜(马铃薯),收获以后栽插晚稻;或者种植一季优质早稻以后种植马铃薯或麒麟西瓜,实行粮经连作、水旱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地力。

技术路线:西瓜(马铃薯)育苗移栽→无公害绿色管理→西瓜(马铃薯)采摘、销售,晚稻育秧→栽插水稻秧苗→大田管理→晚稻收获晒干、销售。

2 技术措施

2.1 推广优良品种 按照米质达部颁2级、适口性好、综合性状优异、收购加工企业认可的原则,经试验示范筛选,确定水稻品种。

2.2 推广绿色技术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实施,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肥培肥技术。注重应用药剂处理、生物农药、人工释放天敌、性诱、灯诱等技术,集成“水稻+”全程绿色技术模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制定“水稻+”技术模式的技术规程,选择一批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作为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的原粮符合品牌创建要求。

2.4 打造区域品牌 粮食品牌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以严格的质量管控为保证,引导核心企业与生产基地签订订单收购协议,进一步规范双方生产经营行为,实行优质优价、互利共赢。打造区域品牌,打造健康美味、安全放心的“鸭稻米”、“虾稻米”、“鳖稻米”、“优质鸭(虾、鳖)”肉制品等区域特色品牌,鼓励农户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协调推进 一是成立“水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加强组织领导的技术指导。二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水稻+”生产流程,严格把控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监管,做到产品质量溯源,推进“水稻+”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三是拓展“水稻+”农业多功能。将“水稻+”与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农家乐相结合,开发“水稻+”旅游农产品,打造集生态种养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区,带动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稻+”品牌推介活动。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打造提升“水稻+”品牌推介平台,鼓励经营主体自主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展销会、农博会,提高“水稻+”品牌知名度。照片资料归档立案,装订成册。

3.2 落实分工,明确责任 加强技术指导,在关键时节及时开展培训,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技术到田到户。

3.3 整合资金,加大扶持 加大资源和资金整合力度,发挥协同作用,整合利用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等项目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补助、利益引导等方式,推进与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产业后端的合作,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动“水稻+”产业发展。

3.4 加强管理,争创成效 根据“水稻+”具体模式实际应用情况,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有关工作落实、技术应用、任务进展、目标完成、实施成效等情况调度,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在示范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协调解决,确保工作有序推进。适期组织开展阶段性的工作调研、现场观摩和总结交流等活动,尤其是对创新技术、推广方式、产销对接模式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及时进行测产验收并进行全面总结,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经验。

3.5 大力宣传,积极引导 加强“水稻+”宣传推广,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能动性,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水稻+”的实施成效,突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增收的特点,营造政府、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等共同关注“水稻+”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推广措施模式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水稻机插秧推广措施探析
云南大寨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成效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玉米良种及栽培技术推广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