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2019-04-28 10:30陈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操作性音乐活动音乐教学

陈娟

内容摘要: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活动过程,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听觉、感受既外显于操作性的行为之中,又内化于心灵体验之中。音乐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投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去体验、表现、创造,去动耳听、动心想、动口唱、动手做、动脚跳、动身演,从而达到动身动色、动心动情的审美愉悦之境。

关键词:音乐教学 心灵体验 操作性 音乐活动 审美愉悦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这已成为一种常识;而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则仍需人们深入探究。是不是教师抓住音乐作品的美去分析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就是审美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著名教育理论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基于此,新《音乐课程标准》把审美体验定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的基本的理念。这就是说,音乐教育要落实审美教育,必须从审美体验入手。

音乐教育以歌唱、演奏、欣赏、创作等艺术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多种音乐素质,从而形成音乐的审美感受、理解、表现、创造以及审美鉴赏的能力。因此,审美体验可视为是一种实践活动。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正是音乐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说得直白一些,音乐课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动”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外在的、身体的动,二是指内在的、心灵的动。对音乐教育而言,“动”就是投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去体验、表现、创造,去动耳听、动心想、动口唱、动手做、动脚跳、动身演,从而达到动身动色,动心动情的审美愉悦之境。卡西尔说过这样一段话:“艺术体验总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态度——无论是对艺术家本人还是对观赏者。我们不可能处身于艺术形式的王国中而不参与到这些形式的创造活动中去。”[1]

艺术活动在本质上要求主体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对音乐教学来说,仅仅通过听觉通道,让学生安安静静去听音乐、听讲解,学生很难有真正持久的参与。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并使之与艺术建立多维联系,除了听觉通道外,还有打开运动觉、言语知觉、视觉乃至直觉等等通道,使学生不仅有听觉参与,还有视觉参与、动觉参与、言语参与、心灵参与。音乐教育虽然要培养懂音乐的“耳朵”,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审美的心灵。音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动动耳朵的功夫。郭声健指出:“对于缺少艺术经验的中小学生来说,缺少外部操作活动以强化内部体验的、单纯性静听、静观的欣赏方式是不能够满足他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需要的。”[2]因为,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既有悖于音乐教育的特性,也完全违背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音乐特级教师陈蓓蕾在谈到音乐欣赏教学时特别强调了“动”的价值,她说:“欣赏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所以每次都要给孩子‘动的机会,这‘动包含了动心、动脑、动手、动体态,而最重要的是动情。”[3]这里的“动”实际上就是指学生的参与、表现活动,它包括口头反应、书面反应,也包括创造反应,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手、甚至身体,把所欣赏过的艺术作品创造性地再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音乐教师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否定“静”的价值,比如“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沉思默想”,这里的“静”只是一种外在身体的静,实则内心、情感是处在灵动之中的。音乐教学若只有外在的动,而缺乏这种心灵动,则只会是无序、无目标的热闹而已,效果自然不会好。这种做游戏的“动”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动”。我们所提倡的‘动是一种感动,而感而动;是一种灵动,一种全身心的动。

既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动”起来,从而经由审美体验,使审美教育得到落实呢?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心动情。首先,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形成轻松、自在、开放的心境,对因活动产生出新鲜感、好奇心、期待感;然后再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作品,激发丰富的音乐想象、联想,从而为音乐的魅力所吸纳,所沉醉,达到忘我、入境、动情的功效。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外静而内动,是动心、动脑、动情的过程,是感情涌动、丰富、饱满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学生就很难在音乐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去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使学生有感而动,心领神会,“情动于中”。

譬如,一年级音乐课《小青蛙找家》教学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上课铃响后,教室里响起民乐《小青蛙》欢快优美的曲调,学生们戴着青蛙头饰走进教室,教师手持铃鼓,敲打节奏相迎,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小青蛙的动作和叫声,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氛围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好奇心和期待感;有了这种情境渲染,可顺势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青蛙能否找到家关注起来,再通过聆听音乐,体验出小青蛙找家的心情,这就能为下一步让学生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其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创造的机会和氛围,使学生乐于表现、敢于表现。《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学生们一旦得到机会,也会把他们内心所积淀的饱满的情感体验尽情尽兴地表现出来,动口说出他们想说出的话,唱出他们想唱的旋律、动眼、动手、动脚、动体态表演出他们所感觉到的内在情感。进而,他们还能使这种能力发生迁移,通过对歌曲节拍的模仿、对歌词的改编来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愉悦。

還以《小青蛙找家》为例,学唱完新歌之后,可让学生们戴着头饰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小青蛙找家或找到家后的心情,他们定会热情高涨。教师可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们去表演其它小动物找家时的情状,并对歌词进行相应的改编,学生们的表演、改编若贴切生动,就说明他们对教学内容已形成了自己的体验并从中享受到音乐学习与创造的愉悦。

总之,音乐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个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活动过程,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听觉、感受既外显于操作性的行为之中,又内化于心灵体验之中;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和即兴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要让学生在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被动地兜圈子。总之,音乐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卡西尔.符号 神话 文化[J].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音乐卷[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操作性音乐活动音乐教学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在音乐活动中升华幼儿科学素养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